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2024-10-16 00:00:00方超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渗透于各个环节所形成的全新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此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均是高校落实学生教育的主要手段,二者存在密切内在关联,而思政教育模式覆盖高校课程教学、思想教育与在校课余生活,对于落实学生管理任务、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分析了新时代教育模式的学生管理变化,之后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探究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管理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学生管理则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随着近些年高校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模式的逐渐完善,科学的育人模式能够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认同学校的管理,主动遵守各项管理规定、自主管理,从而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水平[1]。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这一育人模式的思想引领作用,还应当积极联动新媒体平台,搭建依托思想教育的学生管理矩阵,获取更佳的育人效果。

一、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及其视域下的学生管理变化

(一)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愈发繁荣、社会文化生活逐渐开放,多元化的思想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行为。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尚纯粹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高校进一步开创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覆盖高校的“马哲”课程、“毛概”课程、专业课程、校园生活与日常管理,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高校教育模式的落实,是有选择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近现代优秀精神、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传递给学生,在提升大学生政治修养的同时拓宽其视野,解放其思想[2]。

现如今,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国家教育对高校育人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需求。开展多样化育人活动,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了解国家与社会环境、认识世界,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形成社会责任感,也能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奋发向上的动力,由此可见,其对于高校落实学生教育、学习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的学生管理变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模式逐渐发展完善与成熟,此种教育模式的落实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促使高校内学生管理逐渐发生变化。

1.愈发强调“人”的核心地位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在个别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相较于十几年前已经有飞跃性的进步,且每年都在创新育人思想与育人模式,不断获取更多的育人成果。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已经逐渐从以往的“强抓硬管”阶段进入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阶段。在新时代育人理念引导之下,高校辅导员、教师等人员开展学生管理,愈发关注学生本身的情况与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可能提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方针,能够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学生管理的依据,大幅提升了学生管理的人性化、灵活性水平,也改善了学生们对学生管理的抵触态度。育人模式落实之后,更多的教师形成了“以育人落实管理”的思想,纷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提供引导、为其提供帮助,注意启发学生的思想,逐渐形成以培育与服务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

2.更加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协调

在传统模式指导之下,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实际以一种教条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硬性要求,给人一种古板的感觉,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也容易在高校内部营造出压抑、刻板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主成长。因此,高校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较多,从更多方面约束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想。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自主意识愈发明确,高校一味地约束反而会对学生管理造成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教育与道德引领,高校教师开展学生管理是以一种“引导”的态度落实的,教师们更关注高校内外环境的协调,积极主动根据社会环境、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发展情况调整学生管理方法,在校内营造和谐稳定、符合时代发展趋向的氛围,以此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调整与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对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影响,可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等理念是面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培养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影响着高校的学生管理,促使学生管理核心理念与关注方向逐渐发生变化,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应当率先强化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深入开展面向学生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状态、学习困难、成长困惑、心理状况、实际需求等,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补充[3]。高校根据真实可靠依据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应当分别从学生的在校生活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管理、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管理、思想道德与行为管理等角度入手制定制度,还应当制定符合当前育人模式核心理念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任课教师学生管理要求、学生自治组织管理条例等,为高校内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对自我的管理提供明确依据与导向。同时,在学生管理事务的具体处理中,应当从思想层面入手追溯问题根源,从思想教育、思想引领方面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高校应当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处环境思想的多元化,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与主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更多的思想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包括红色精神资源、传统文化、地方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等,进一步构建出全方位、内涵深刻的育人体系,充分体现育人模式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4]。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思想引领方式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根据当前高校内大学生精神生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但是新媒体平台本身具备开放性,其中充满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影响。高校应当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引领、学生管理工作。这不仅是对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更是高校对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主动接轨,是高校先进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

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积极创新现阶段的思想引领渠道、思想意识传播方法,构建线上联动、线下体验的“020”新模式[5]。一方面,高校教师利用云端系统,发挥云端优势,以网络形式传递各种先进思想、科学理论观点,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各专业课程建设、校内辅导员的思想教育与渗透工作等,强化网络环境内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辅导员、课程教师等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思想教育之中明事理、辨是非,从而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素质,支持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校辅导员、课程教师等人,可以深入开发新媒体平台中的网络育人素质,选择合适主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撰形成有趣的教育小视频,或者录制出具有思想启发作用的小电影,构建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故而学生们可以在浏览新媒体页面时自然接触这些内容,启发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递[6]。

(三)搭建学生管理矩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高校应当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以高校育人作为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向,着眼全局,在校园内整体推进学生管理创新工作,既要统筹高校各个部门的学生管理资源,也要发挥各部门协同作用,搭建出“课程教学组+辅导员育人组+学生会自治”的学生管理矩阵,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高校构建学生管理矩阵,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与引领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搭建校内领导、各学院协同参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全校师生共建共享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2)联动校园环境与网络环境,依托学校新媒体平台门户、官网门户开展先进思想的宣传工作,同步开展校园内先进思想的实践活动;(3)联动校内力量与社会力量,在校内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落实育人工作的同时,定期邀请知名教授、学者进入院校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接触先进思想场域,形成立体化的思想矩阵。采用这样的方法充分发挥高校育人模式的思想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与道德修养,促使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约束自身行为、追求先进思想,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四)以对话推动育人,师生交流提升学生管理高效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育人模式,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活动形式,教育者与学生均是这种活动内容的主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育人效果,从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新时代育人模式视域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平等、交互、和谐的特征。因此,高校应当因势利导,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关联,根据大学生校园生活设计对话议题,构建长效沟通机制,打造平等交流、和谐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方面,应当科学设置对话议题,确保议题符合大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大学生的交流欲望,也要确保议题具备育人价值,能够对学生的思想给予启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指导[7]。高校应当坚持主导性与多元化相结合原则,结合最近时间段内发生的大事小情选择合适的议题。例如,本学期往往完成学生会会长与副会长的竞选,就可以以“学生选举”为议题展开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于本次议题交流的背景资料、对话交流、总结归纳全过程,体现出明确的政治导向。由此,学生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探索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选择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构建长效沟通机制。高校应当积极推进育人模式与学生管理的融合进程,推进新媒体与现实育人的融合,将各类资源一一融入高校育人资料库中,进一步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空间与话题资源。在实际过程中,辅导员、教师均可以根据自身育人职责,选择合适的内容与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活动中思维碰撞,回应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自主管理与约束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8]。7704f13374600fbc227a3af94cffca3b445d275d72ef89b18ac32ee83d730e77

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模式愈发成熟之后,对高校内学生成长环境、学习环境造成变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管理水平,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正确价值观念提供助力。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可知,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模式提出之后,学生管理发生了较多的变化,要想更好地延续这种变化,发挥育人模式的教育作用,就应当根据学生本身情况,将先进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生活教育与思想教育之中,循序渐进影响学生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管理水平。今后,高校应当兼顾新媒体平台联动与思想教育方式开发,以丰富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思想,落实学生管理目的,形成高效的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巍.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6(06):32-37.

[2]宋方帅,陈善志.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困境与突破: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04):72-76.

[3]王文涛.基于宏观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2(23):166-168.

[4]李静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J].大众文艺,2022(23):193-195.

[5]李铁波.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学生管理策略[J].办公自动化,2022,27(24):16-18.

[6]胡爱祥,钱平,盛晟.高校学生管理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学生管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J].江苏高教,2022(12):64-68.

[7]李伟.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OL].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2023-01-03].

[8]李振锋,赵晨璇.论新时代高校服务育人主体“政治要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81-83.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