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立法的形式再次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职思政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国人才质量,可从建立全员协同育人生态、彰显高职特色思政教育、搭建研究培训平台、建立教育反馈评价体系等路径推动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职教法;高职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引言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了关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新职教法的颁布标志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法律层面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法律的坚实保障下,将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新发展时期。其中新职教法第4条明确指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立法的形式再次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不仅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指引了方向[1]。
目前,由于发展时间短,高职阶段思政教育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在学懂弄通新职教法的前提下,为高职教育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寻有效路径,以培养具有更高素质、更高技能和更深认知的人才。
一、高职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特色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特色,新职教法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2],新职教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无高低之分,只是类型不同。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以法律做支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要做好高职思政教育就要坚持类型教育的职业性指向,以更好地适应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然而,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往往缺乏职业性定位和特色,因而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教育与职业需求脱节,难以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二)高职思政学情多样
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组成情况较复杂,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或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在思政学习中遇到困难,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和认识,对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比较关注,而有些学生则更注重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高职学生往往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和实用性需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与未来职业的关联,他们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希望在思政教育中获得更多关于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指导。
(三)思政课程与人才培养融合度不高
高职思政技能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忽略了技能学习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技能上表现出色,但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欠缺。在课程设置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往往相互独立,缺乏紧密的衔接,思政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专业课程则更多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两者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足,难以形成有机的融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往往缺乏与实际工作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难以形成对思政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四)高职思政教育形式内容有待创新
思政教育多注重理论阐述,容易面临枯燥、照本宣科等问题。教学方法决定课堂参与度,许多高职思政教育课堂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手段决定课堂趣味度,部分高职思政课堂仍然依赖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缺乏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3]。这导致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教学内容决定课堂质量,一些高职思政教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难以反映当代社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创新,未能将新的思政理念、观点和方法融入教学中,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全员参与,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
高职思政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工程。
高职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并作为各方协同育人的共同追求。首先,学校是开展高职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角色,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其次,教师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力量。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行业前沿、企业基层中去,充分开展行业调研和科研活动,厚植教育家精神,增强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反哺思政课堂人文内涵;再次,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尊重、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选择思政课堂兴趣点、教学方式、社会实践、反馈制度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感;最后,全社会思政教育资源是提升高职思政教育质量的强大辅助。在工学结合、访企拓岗的大背景下,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均是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生动场所,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奉献精神的实践应用,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进一步提升专业认知和职业道德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
(二)彰显高职特色,设计思政教育规定动作
1.基于高职学生的学情和人才定位,调整思政教育思路
高职学生的学情有其独特性。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学生可能在学习动力、技能掌握、职业规划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往往具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能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特点是高职思政教育备课的出发点。一方面学校应大力提高认识,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加大思政教育的力度。这包括对人才培养不再仅仅关注技能的提高,更应重视思想层面的内化。另一方面要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需求。例如,邀请大国工匠、技术能手、行业专家等育人名师,强化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和新技术应用等,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同时,在思政课程中加入《新职教法》和技能成才案例等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2.紧扣职教特色,突出高职思政开放性和专业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彰显高职思政教育特色,需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规定动作”,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在高职思政教育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这不仅包括传统的道德观念教育,如诚信、敬业、友善等,还涉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践行,并将之系统化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强化开放性,拓展mUqfyCwv6ENqwRhv6W6/g+05i3iyZ4MYh95FQtcLMKc=思政教育空间。开展跨学科思政教学鼓励跨学科合作,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思政视野[5]。
(三)创新拓展“搭平台”,以平台建设为“阵地点”
1.搭建研究平台,立足新职教法挖掘思政元素
(1)高职思政工作者应加强对最新思政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深入研究如何将思政创新理论融入职业教育中,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2)研究平台的建设应以新职教法为指导,构建完善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平台可以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研究团队,邀请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围绕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3)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为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平台可以组织思政教师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提炼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和实践活动,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4)关注行业动态和企业文化,挖掘思政元素。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awczjif7MbME2bihI+4BkwZhNNLXuHfyxg7JlIIfyqk=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思政教育资源,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等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搭建培训平台,面向职业教育未来提升思政工作前瞻性
当前,我国思政课建设已从外延式发展转向了内涵式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其中教师是主导,是必须抓好的关键。《新职教法》中明确指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6]。只有培育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才能有效把控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向、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推进高职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高职思政教师是提升思政工作前瞻性的关键力量。可邀请思政名师、教学专家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推动高职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具有学院特色和实际应用性的各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职业性、技术性,适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行业研究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新职教法相关条款系统地覆盖了多方利益主体和相关者,强调推进多元办学。例如,“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7],“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这充分体现了“集全社会之力”举办职业教育重要性。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引入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实践经验,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8]。
(四)构建三全育人反馈评价体系
新《职业教育法》强调全面建设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发展职业教育,充实了职业指导和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反馈评价体系是检验高职思政教育成效,从而才能确保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高职思政目标应与新《职业教育法》中的要求相呼应,高职思政教育的评价目标需涵盖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情况、思想政治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情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从而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明确评价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设定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例如,可以设定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出勤率、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度等指标以及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中的表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与道德的认同度等指标。这些指标应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除此之外,评价体系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和指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评价方法和流程应科学、合理、公正。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证书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收集评价数据。
结语
我国正处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将人口红利转换为人才红利的巨大挑战。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水平、多类型人才的重要职责。技能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高职思政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国人才质量,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时期需逐步建立彰显特色、全员共建、反馈及时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把好航向舵、立稳主根基。
参考文献:
[1]朱南香,邓启云,张木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5(04):19-25.
[2]谢颖.新职教法视域下职业教育定位再认与落实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3,(33):8-15.
[3]刘影,任航,罗通彪.新职教法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3,(14):41-46.
[4]宋洋,黄亚宇,何美平.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发展与路径创新[J].湖南教育(C版),2022,(07):46-48.
[5]李守杰.由协同走向共同:“大思政课”视阈下高职辅导员的角色嬗变[J].教育科学论坛,2024,(12):24-29.
[6]匡小静,王素梅.“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师思想素养培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4,(04):75-76.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013).
[8]劳家仁.新职教法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20):65-68.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