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优势发挥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研究

2024-10-16 00:00:00孙琦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自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被正式确立以来,广大高校、各专业学科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了进一步落实好社会服务职能和主体责任,积极推进全面社会服务,新时代法学专业也积极谋求新出路,不断发掘改革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服务城市发展已成为法学专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当前时代迅速发展环境下,高校法学专业转型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部分。依托城市优势、对接城市需求、取得政府的支持是法学专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路径。本文将以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发展优势为切入点,探究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从城市的港口贸易发展、文旅品牌建立、工业转型发展、人民普法教育等角度上可提供的法学角度的社会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城市发展优势;社会服务功能

引言

高校法学专业应该积极提高社会服务功能,融入地方城市发展建设。法学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通过社会服务融入数字经济建设是大势所趋,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目前,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社会发展和司法领域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服务城市发展已成为法学专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新思路。依托城市优势、对接城市需求、取得政府的支持是新时代法学专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路径。

一、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服务社会的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更应该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要把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校法学专业办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进行区域战略发展,应用型高校应摒弃旧观念、紧跟当地政府的发展方针,激发创新改革新思维、明确办学新思路,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社会服务新渠道、新形式[1]。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的社会服务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实行全方位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切实完善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的社会服务水平,助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区域迈向新领域。

二、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学改革,纷纷将社会服务能力纳入学科发展的考核当中,然而,仍有许多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没有认识到自身在服务城市建设中所负有的责任和重要性,社会服务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亟需完善和提高。

(一)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服务城市建设的意识不强

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通常采取传统法学的办学模式和思想,造成自身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定位不合理,脱离城市发展需求,忽视社会需要,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意识不强;同时社会服务制度和机构设置不健全,部门分工不合理、工作分配不细致,导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2]。

(二)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设置与城市优势的匹配度不高

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在学科结构、课程设置、产教融合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的战略发展规划,与法学专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科目设置仅追求全面,缺乏特色学科建设,应立足以人才目标、行业需求为导向,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当地大力发展港口、旅游行业、致力于建设海上粮仓,打造当地文旅特色品牌,因此当地应用型高校应抓住这一特色战略,创新改革办学模式、整合高校间资源,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和后期的知识产权保护[3]。

(三)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科研导向与城市需求不符

目前大部分的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对于法学教师的科研要求仍停留在传统领域,普遍重视科研成果的监理而忽视了实践意义,科研角度和科研方向为做到紧跟城市发展建设,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发科研新视野。

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应该和当地政府紧密融合,产教研相融合,面向当地企业、直击需求痛点反推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学及科研方向。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应深入当地律师行业、倾听律师的行业分析,探寻行业人才需求,同时对接法院系统与检察院系统,掌握当地司法案件的主要类型和领域,助力专业建设改革和科研创新。

三、依托城市发展优势,探索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新路径

依托城市发展优势,探索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新路径,有利于高校法学专业形成“对接城市发展需求,与地方发展相融合”的办学目标。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企业需求,推动当地城市战略发展。为当地提供系列社会服务项目,助力城市战略发展走向新征程。包括以下4点:完善法学专业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盘活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资源要素、强化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考核评价[4]。

(一)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应该包括管理制度、运行机制3个方面。首先应设计完善的社会服务部门,健全各领域的服务职责和服务内容,结合高校的《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条例》等规章制度提出法学专业的针对性服务机制与特色项目。可以从与政府联动的社区普法、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15特色法律节日及学宪法、将宪法系列活动中深入推进普法社会服务功能。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只有将办学理念与城市发展对接、立足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才能走得更远。

(二)盘活社会服务资源要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应用型高校应该摆脱以往各自发展的方式,寻求合作渠道,以法学专业为例,融合本行政区域内大部分的法学专业形成联盟,在专业知识领域、资源分享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创发展新阶段。首先,在专业知识领域、各法学专业将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汇总、打造出法学专业的高校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开放,为当地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分享方式可以涵盖网络、数据库、档案查询等多种渠道。其次,在高校基础设施领域,可展开校园开放日等特色活动,提供一系列场所包括模拟法庭特色教室、法律服务中心等,既提高了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设施空置的浪费。

(三)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社会服务取得成效最根本的保障。首先,要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而言,既要保证日常教学的有序开展,还要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走进律师行业、参观走访法院、检察院系统,加强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与当地的政府之间的互动,创造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当地企业多方了解法学人才需求的机会,及时了解与掌握城市与地方发展策略,做到需求对口,有的放矢。最后,借助新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革新来完善社会服务能力。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互联网直播、线下培训、免费直播讲座等各种新型方式来开展社会服务,由此可以做到打破之前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5]。

(四)细化社会服务考核制度

推进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提供社会服务功能必须建立细致完善的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考核标准可以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和杭以精英律师代表参与到考核中,将律师行业、司法体系、城市建设人才需求进行总结融入教师科研考核和绩效考核之中,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的参数之一,同时要加大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在整个科研考核和绩效考核的占比,提高重要性。考核结果可以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薪资待遇等挂钩,并作为其中一项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可以额外设立社会服务的奖惩机制,对社会服务任务达标与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定期排名并予以内部公开,促进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全体单位和职工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四、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新路径措施

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服务城市发展已成为法学专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新思路。依托城市优势、对接城市需求、取得政府的支持是法学专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路径。紧密结合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前景和战略目标,结合城市的地域实际、发展实际、行业实际等多个方面发掘法学专业社会服务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打造对接城市需求的系列特色实验班、为社会培养精英法律人才;在整合资源方面,创新新型智库形式,融合法学专业课程资源、知识资源、学术信息、研究档案为城市政府和广大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推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落地,扎根到各学科专业。开创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考核机制,突破式思考将社会服务能力纳入专业建设考核和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切实提高高校各专业的社会服务质量[6]。

(一)盘活社会服务资源要素,创新智库形式

可以在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组建一批法学专业联盟,将各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资源、知识资源、学术信息、研究档案进行整合并且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进行公开,打造互联互通、人人共享的资源服务新局面。通过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新型智库,进一步增强法学专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为当地政府和广大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其次,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向社会开放校内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通过灵活使用校内体育设施与教练资源开展“省队校办”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合理运用校内科研设备与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发等,不仅能够降低校内场馆闲置率,还能满足社会群众不同的需求[7]。

(二)为当地海洋港口发展打造人才库

依托海滨城市依托港口、商事贸易的发展战略,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侧重海商领域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社会需求建立各类特色实验班,例如“劳动仲裁实验班”“商事仲裁实验班”等,为当地社会输送法学各领域的人才。

(三)为城市文旅打造特色品牌提供知识产权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引力”日渐增强,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可为城市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保驾护航,为非遗等传统文化如“泥人面塑”等版权形象提供商标等法律支持。

(四)扎根基层,持续提高社区普法服务质量

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应持续推行、全方位地走进社区开展全面普法活动,扎根基层人民普法宣传工作,并在3·15等特色法治宣传日与当地政府紧密结合,举办公益普法咨询活动,切实为市民提供可行的法律咨询和建议,为社会反诈骗活动添砖加瓦[8]。

(五)优化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考核

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不能秉持着只有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服务的思想意识,而应该将社会服务的理念贯彻给所有的教职员工及行政教辅人员,建立全民服务、全体服务的价值导向,法学专业除了开展日常的法律咨询服务,还要立足自身优势,定期与政府合作开展法律宣讲与各种培训。引领教师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增强法学专业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城市发展策略与产业现状。

结语

本文致力于在思想理念、专业设置和科研制度考核3个方面进行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打造对接当地城市发展需求的系列特色法学实验班、为社会培养精英法律人才;在整合资源方面,创新新型智库形式,融合法学专业课程资源、知识资源、学术信息、研究档案,为当地政府和广大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推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落地,扎根到各学科专业。开创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考核机制,突破式思考将社会服务能力纳入专业建设考核和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切实提高高校各专业的社会服务质量。应用型法学高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能继续固步自封,应该摒弃旧思想,建立与地方城市战略发展相融合的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社会服务体系,依托城市建设的独特优势发掘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办学的新路径,谋求法学专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黄芳,王慧,李仪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创新路径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4,(08):105-107.

[2]费明明,曹银贵,张寿庭,等.新时期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24,33(01):21-24.

[3]冯立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高校社科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公关世界,2024,(05):32-34.

[4]杨明伟,吴依萍,李贺.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4,15(05):75-77.

[5]张晓艳.民办高校产学研社会服务路径探索[J].山西青年,2024,(03):45-47.

[6]焦晶,江思宇,王香君,等.新媒体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路径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39-43.

[7]严梓洛,叶菊艳,高晓杰,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6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23,(07):69-75+96.

[8]卢波涛.新时代民办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8):13-17.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