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悟“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4-10-16 00:00:00王重阳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基,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向而行,因此,将广袤而又深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民族心。从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辉煌历史中,孕育滋养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相切合,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课程与活动,讲好爱国故事,引导学生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

(二)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随着信息化的传播和文化转型的不断加快,多元文化充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高校的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地需要做到“两个结合”。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实现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他们对文化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心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3]。

(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提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文化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以细腻且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托,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宏观性、可控性,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多样性、主体鲜明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社会文化慢慢地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终能够达到大象无形的效果。在数字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文化诉求日益多元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平台的影响,正处在拔节育穗期的大学生,极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因此要积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整合文化元素,努力营造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大学生在营养丰富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在教育内容上相互包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相符合,也符合当代文化社会发展主流。当代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面对多样文化的诱惑,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意志不坚定等现象。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也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5]。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锋和表率作用。

(二)在教育过程上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其中包含着大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典故、生动的人物案例,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道德价值观念、明辨是非。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转变,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生根发芽,从而形成学生所认可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同时,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反馈就是对知识重塑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

(三)在教育方向上目标一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引领和育人功能在价值上是统一的,其目标一致、效果相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德树人”,这与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因此要不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内容,两者的教育方向一致,均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在道德上培养出具有中华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一致,彼此契合且相互成就。新时代,应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层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与教育理念,如何将其合理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支持者,通过不断学习,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通,提升思政课本身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我学习。在线下,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教师之间的研讨等以此来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线上,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获取便捷、快速且广泛的优势,深入地挖掘网络资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文化实践、文化动态、文化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积极打造网络传统文化的精品课,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性。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以身示范,提高思政课的育人能力[7]。

(二)内容生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建设体系的粘合度

新时代,高校应打造既能高度且准确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华,又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体系,要加强二者在课程内容上的粘合度。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华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材之中。要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把握时代脉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一方面,要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式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筑基,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民本思想等精神内涵。同时,也可以将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艺术、建筑、美食等内容内嵌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其成为丰富且有趣的佐证,以此让思政课更加有趣、有料、有感;另一方面,要以传统文化的公共课和选修课铸魂,开设有关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有效利用各地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对传统文化与地域的认同感。

(三)话语创新: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

在如今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用更加有趣、更加接地气且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理念价值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首先,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采取情感化和故事化的方式。让抽象的思想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当代大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框架,创新教育的话语形式。通过创新的方式重新演绎和塑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时空交融,使其更加贴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最后,要努力提升话语的感染力和传播效力。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具有话语自信,用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且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以此牢牢掌握话语权[8]。

(四)丰富载体:充分利用多元化载体赋能教学实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不断去更新和搭建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学习与宣传教育平台,依托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以此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例如,高校可以利用H5、AR、微信小程、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创建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群、开设专栏,引导学生在交流平台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习心得、激励学生创作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AR短剧、Vlog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不断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可以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嫁接”现代化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感受力和冲击力,在沉浸式体验中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9]。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1)高校应该以传统文化精髓为主导去构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多样的形式活动去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与体验平台。通过现场参观、现场参与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回忆过往,增强文化的冲击力。还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在“知行合一”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还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建红色文化基地,以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在达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和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

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方面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落实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功能,以此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创新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新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向盛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考量与实践路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01):88-91.

[2]张明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2):5-8.

[3]顾珊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J].大学,2023,(36):137-140.

[4]龚雪娇.遵循“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学术评论,2023,(06):85-89.

[5]徐芸,周秀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大众文艺,2024,(03):211-213.

[6]梁旭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华章,2024,(02):6-8.

[7]孙立艳,陈艳梅,孟庆莹,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3):95-97.

[8]唐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20):34-36.

[9]刘成菊,刘玉.中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09):1-2+5.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