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4-10-16 00:00:00王文婷 陈金石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基于美育浸润视域下探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美育,充分融合美育和思政教育可以弥补思政教育缺少的形象性、艺术性与情感性等内容。本文从“美育浸润视域”入手,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融合的价值,深入挖掘美育浸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提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融合的策略,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师资素养的提升与融通、坚持以美育人思政教育实践、坚持育人课程的融合渗透。从而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融合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美育浸润视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引言

202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下述简称《通知》),详细阐述美育教学改革发展策略。美育是教育体系的构成部分,江苏高校积极跟随政策号召,践行美育浸润行动。在美育学科建设、评价模式、实践活动等不同领域推陈出新,优化与改革美育教学体系,充分体现美育育人作用。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的课程思政建设环境,持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目前,以美育浸润行动为基础,按照思政建设需求,促进两者深度融合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关键目标。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念引导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在保障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时间点,专注两者的融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青年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与现实意义[1]。

一、美育浸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价值

美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根基,遵守教学特征和实践规律,借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深度融合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方面的内容。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美育不仅仅是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也被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目标,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则是不可忽视的入手点。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根据现实情况促进新时期学校美育体系发展,寻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美育教学和管理方式。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工作,不仅有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更体现出新时代美育教学的观念[2]。

(一)夯实思政教育,倡导以美育人理念

美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体的情感、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尤其是美育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美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美育不只可以提高人认知美、体会美、创造美的素质,在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在,也可以塑造人的崇高品格,帮助人们实现内在与外在的自由。美育浸润则是利用灵动、可感、真实的美引发学生的直接感受,激发真情实感,发挥教育与熏陶意义。对大学生崇高精神的培养和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政教育融入美育教学不只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全面育人的实际需求,还是以美育人科学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新时期,美育与德育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完成美育工作价值引导的重要基础和目标,充分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3]。

(二)坚持立德树人,激发美育浸润活力

高职院校美育渠道和方式较多,如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相关教学,还有演出、比赛、展览等文艺实践活动。美育强调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爱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美育通过相对感性的表达优化与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价值。思政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以及精神启迪,积极融合美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提升审美素质的同时培养崇高的品格,充实与丰富德育渠道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中华美育理念,积极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进而充分释放美育蕴含的审美价值,体现美育浸润的意义,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理念与精神品格[4]。

(三)深化美德育人,迈向和谐共生阶段

从目标指向分析,美育是心灵、审美与人格3方面融合教育的复杂体,通过对学生精神乱象的反拨、省思和积极引导,解决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错误导向。从理性角度入手探讨思政教育和美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持续强化教育的价值,以美育人进而丰富与升华思政教育的内涵。加快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育与美育的终极目标。“美德育人”深度结合不断深化美育工作的育人作用,进而进入和谐共生阶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爱、自觉的崇高精神,发挥以美化人的实际作用[5]。

二、美育浸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

在美育浸润视域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两者融合处在瓶颈地带,难以实现有效的互补和共融,亟待优化和解决。

(一)教育主体融合素养缺失

在高职院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阶段,教师作为重要的主体,存在融合素养缺失的严重问题。由于融合育人难度高,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美育专业教师不只要在“第一课堂”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在“第二课堂”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美育观和道德观,教师要在教学阶段展示出相应的政治素质与实践经验。根据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可知,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将知识教学当作重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即便开展相关思政教学,也会把其当作可有可无、活跃艺术教育课堂的调味品。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当作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任务,只关注审美教育。因此某些教师在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阶段,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知识教导忽视价值引导,在融合方面仅仅浅尝辄止。或者融合只体现在目标层面和理念层面,在实践层面并未涉及。导致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长此以往,融合教学就成为课题组的专属工作[6]。

(二)教育融合方式僵化单一

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只包含理论学习,也包含课外实践。借助“第二课堂”等形式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美育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美学领悟力和鉴赏能力。然而艺术教育把美育全部指向艺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把美育当作面向学生人群的知识教学活动。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融合以理论灌输为主,思政教育侧重于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而美育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被较少关注,导致教育融合方式的单一化。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美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美育浸润视域下,教育融合方式的单一化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美育与思政教育被分隔开来,缺乏有效地融合。高职院校将美育内容作为课外活动或单独的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融合规划和设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长期不变,方式基本固定,无法满足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使用合适的方式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无法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教学过程呆板、无趣,不能发挥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实际效果[7]。

(三)育人系统协同性待增强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未打破学科限制,无法从教学内容、过程以及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限制,造成不同教育主体没有开展全面且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学校在思政教育和美育方面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教育目标和方向缺乏统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将思政教育和美育教育分开管理,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评估、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影响教育融合的顺利进行。从教育内容分析,思政教育注重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美育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导致两者之间缺乏有效地对接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常是乏味无趣的理论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关注和积极性,造成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不足,因此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从美育方面分析,多数学校把其当作单独的学科,未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内容整合方面,不能产生积极有效地互动,造成融合教学效果参差不齐[8]。

三、美育浸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坚持师资素养的提升与融通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结合“德”和“艺”,借助两者的融通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个人审美素质,关注教育的核心与本质。为学生传达更为丰富的审美信息,提升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深度。教师要提高政治觉悟,站定正确的立场,重视对审美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教学工作当作熏陶灵魂的艺术,提升审美素质,把思想教导与情感感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充分激发美育和思政角度融合的价值与意义。以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最终发挥教学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秉持“崇善向美”的原则,借助自身的努力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崇高的品格[9]。

(二)坚持以美育人思政教育实践

持续完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提高过程管理能力,深化课程思政融合美育课堂的能力。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把“美”育和课程思政的“育”融合起来,是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进程的重要方式。将美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传播和弘扬传统美育文化,指导学生积极传播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坚持发扬思政观念,辅助开展美育活动,秉持以美育人的思政教育实践原则,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融合思政教育和美育[10]。

(1)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将传播和继承文化基因、培育爱国理念当作德育实践的入手点和关键点。安排师生瞻仰烈士陵园、探讨优秀红色文学作品等。全面挖掘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以及日常教学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与理念。引导学生在“美育+思政”的学习环境中积累学识,拓宽视野,提高专业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塑造崇高的品格;(2)创造和谐的艺术课堂,提高思政资源整合力度。关注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育,融合丰富的各类教学资源,基于高职院校师生开设“美育讲坛”,诚邀国内著名学者举办美育讲座。积极聆听各位学者的观点与意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启迪创新创作理念。重视美育课程以及教材发展,有计划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美育课程,积极使用现代化信息教学工具,彰显美育“数字化”特征。为学生带来全新的美育教学感受与体验,充实与丰富美育内容;(3)创造社会实践课堂,提高思政服务综合影响能力。以优化体系、拓展路径、塑造品牌为重点,将实践活动拓展到社会。安排高职院校学生积极进行“手绘乡村”社会实践工作、“艺美江苏”等相关志愿活动。基于自身专业能力,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11]。

(三)坚持育人课程的融合渗透

以“美育+思政”教学特点为基础,全面探究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链接点。在美育浸润视域下,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合理、丰富、体现时代价值的育人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改善课程结构设计,发挥育人作用。

秉持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学校要自觉成为教育融合的重要抓手,基于经典且具有文艺内涵的艺术作品、高职院校文化活动等。引导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学达成统一,不断丰富和拓展融合课程系统,加深双方深度融合的深度。积极改善课程结构,增强融合教育的科学性。为全面满足社会的人才培育需求,学校在改善融合课程体系的时候,也要彰显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原有的价值标准,基于各专业特质制定合适的人才培育方案。此外,全面挖掘以及丰富融合教学资源,创造育人新格局,强化实效性。

结语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决议内容窥探两者融合的价值目标可知,其有助于强化国家、民族与广大国民的文化自信,开创性地寻找两育融合渠道是提高综合教育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担负育人责任,确保所有课程和思政课程保持同频共振,深度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全面彰显协同效应,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美育浸润行动为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要自觉加快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建设,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需求。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创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2SJSZ028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建春,王文荣.美育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6):92.

[2]李梅.学校美育与多学科“跨学科”教学协同活动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151.

[3]陈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3,(06):198-200.

[4]胡珂.新时代设计美育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新美术,2023,44(04):251-257.

[5]赵清.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4):257.

[6]刘洋.例析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85.

[7]高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耦合互动——评《美育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2):274.

[8]彭笛.思政教育中的美育融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5):100.

[9]邓欢,王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6):71-73.

[10]常成.大思政背景下大学校园环境的美育价值与设计[J].建筑科学,2023,39(03):183.

[11]刘芸秀.高等艺术院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155-159.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