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仪器设备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物质支撑。随着国家“双一流”高校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入到改善高校硬件条件上。如何有效地管理好仪器设备、发挥仪器设备最大效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
引言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拉开了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帷幕。“双一流”建设教育资金的大量投入,各高校仪器设备总值突破性增长,给仪器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生命周期理论是源于1966年由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对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实施协同、连贯的管理,确保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资源信息的协调统一,现已发展为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信息化战略[1]。将此理念引入仪器设备管理中,则是指仪器设备从采购论证、验收建账、使用管理、设备报废的全流程进行管控。
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方法,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设备管理职责划分不明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受仪器设备使用方向、财务资金性质等多方限制,再加上各高校职责划分不同等因素,存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职责划分不明,多头管理等情况。例如,仪器设备采购归属计财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设备验收、常规管理则归教务处、科研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管理等部门管理。不同仪器设备管理流程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造成设备管理环节的部分缺失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管理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仪器设备管理效能,各高校纷纷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仪器设备管理,针对设备管理全流程各职能部门建立不同信息化平台,如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等。虽然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在设备采购、台账建立、使用管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设备采购信息系统中立项论证对校内及校外现有设备数据信息分析和利用不充分,导致采购缺乏有效论证,难以起到源头管控的作用,甚至出现重复采购现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中未对设备维护、维修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导致设备使用状态不够明确,对设备管理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分析;现有设备使用效益考核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对大型设备考核不够全面等问题。
(三)仪器设备管理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
仪器设备在整个管理周期的各个环节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往往以不同方式和形式分散保存在不同部门,虽然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但由于部门间缺乏高效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信息获取和上报过程繁琐,仪器设备管理效率低下。
(四)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校高速发展背景下,学校固定资产剧增,传统的管理手段容易导致仪器的重复采购和使用率不高的现象。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高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若不改变现有管理方式,仍采用落后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仪器设备采购及使用中存在的重复采购、利用率低的问题将会日益凸显,造成的国有资产资源的浪费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五)缺乏有效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部分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中,“重项目申报、重采购管理,轻设备验收、轻设备使用效益管理”,造成设备采购后无人问津、设备全年使用率低、设备开机时数短等问题。仪器设备管理缺乏有效效益评价和激励机制,设备使用效益与单位年终绩效考核关联性小,此外,仪器设备存在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仪器设备资源严重浪费。
(六)缺乏合理有效设备维修及报废机制
高校仪器设备大量采购使用,维修成本也因此增加,但是大多高校均存在“重采购轻维修”的现象,加之设备维修经费的不足导致设备损坏后长期闲置,未能及时维修,造成仪器设备的浪费;部分高校由于实验场地受限,新设备购置后不能及时安装使用,为了能使用新设备,就对还能使用的旧设备进行报废,导致“腾地方”的现象发生。制定合理有效的维修及设备报废机制、盘活设备资产、合理规划设备报废机制、有进有退,才能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序物质支撑,提高学校教学科研质量水平[2]。
二、高校强化仪器设备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效能
仪器设备各管理环节存在不同信息系统,功能不统一、职能分工不同,信息化搭建的厂家不同,很难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信息化综合系统,但设备管理的现状要求必须不断革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中心等中间职能部门,对数据信息进行提取、比对,共有数据部分使用一套数据,实现数据对接。其次,由于资金限制等无法完成数据对接的系统,可采用共享文档的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便于上报。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有效协助管理高校仪器设备,更能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梳理设备管理数据,摸清设备资产底账,为后续设备采购、科研平台搭建等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
(二)构建完善仪器设备制度管理体系,提升设备管理制度化
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制定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对学校仪器设备采购管理、需求论证、设备验收、使用管理、效益考核、报废处置的全流程制定工作规程、制度文件、指标体系,明确各管理环节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引领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稳定发挥好仪器设备资源对学校办学治校的保障支撑作用[3]。
(三)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采购管理、设备验收往往是高层关注的重点,但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则成为部分高校缺失的地方。据调研了解,新疆地区高校开展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工作的高校并不多,存在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有很多,如:多头管理存在的管理漏洞、高层领导的不重视、管理人员人手不足等。但是随着设备的大量增长,对设备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不仅需要对设备进行管理,更要求对设备进行高效管理。缺乏有效使用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往往会导致仪器设备出现为专人所购置、共享性不强,设备全年开机时数不足,设备使用率低下,造成设备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可对以上问题有效抑制,充分发挥设备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支撑作用。
(四)做好设备报废审核,严把仪器设备报废处置工作
仪器设备数量的增长、设备存放位置的不足,导致部分单位对仪器设备报废工作管理不严,出现为新设备“腾位置”的现象;部分设备采购后仅为完成某科研项目,使用率近6年累计不足800小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仪器设备仅满足最低使用年限便被报废,设备性能完好,还能发挥设备的教学功能。因此建立国有资源报废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核资源报废程序,对申请报废的仪器设备进行实地调研审核,发现造成浪费,审核不严的问题,一律严处,避免不符合政策的设备随意报废。
(五)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避免信息不畅造成的工作漏洞
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仪器设备管理全流程进行梳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对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利用信息化平台同步工作数据,不同部门共用同一设备基础数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管理漏洞。
三、加强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一)新疆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实践
1.信息化助力设备管理
新疆大学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共涉及3个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包括采购管理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在学校网信办的协助下,以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为主,通过数据对接,实现采购管理平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仪器设备基础数据共用的局面,3个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了“信息孤岛”的屏障,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对学校仪器设备管理的工作效能,能快速为学校提供真实可靠的仪器设备管理数据。
2.建立与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
新疆大学于2023年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体系,该体系以设备使用方向为主,建立教学、科研两种考核表,对不同使用方向的设备分别赋分考核。其中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中共有使用机时(30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15分)、科研成果(25分)、开放共享服务(15分)、服务人才培养情况(5分)、功能开发与利用(5分)、仪器设备管理情况(5分)等6个考核项目,满分100分,各项目得分相加为最终得分;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则以使用机时(30分)、人才培养(35分)、教学成果(25分)、功能开发与利用(5分)、仪器设备管理情况(5分)等5个考核项目,满分100分,各项目得分相加为最终得分。
2023年学校利用该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对校内仪器设备进行使用效益考核评价工作,考核工作评分情况与各单位年底绩效考核成绩挂钩,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单位降低了次年对该单位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以上行政管理手段,提升各单位对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规范了各单位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3.完善仪器设备论证查重工作机制
为有效提升仪器设备利用率,杜绝仪器设备重复采购,新疆大学建立建设项目入库论证仪器设备查重工作,对拟购置仪器设备进行设备查重工作。对重复购置且现有机时不饱和的设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已有设备因教学科研工作需求需重复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坚决抵制设备重复购置。
4.建立职能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由发展规划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计财处的项目管理流程群,通过项目建设环节的信息共享文档,监测项目执行进度。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定期对文档进行维护,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定期通报项目进度,提升工作信息共享程度,大幅缩短了设备从采购、验收、建账、报销、使用的流程时间,从而有效促进设备的到位使用情况。
(二)加强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考
1.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须依托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仪器设备高质量发展要求,但如何有效地融合多个信息化系统,避免数据重复录入等问题,有效提升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效能,减少管理工作人员录入工作量,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和完善的问题[4]。
2.不断完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多次考核实践,不断完善,达到指标体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行。就新疆大学而言,虽然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年度考核评价运用中发现评分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出成果分摊多台套设备的标准不明确、缺乏教学设备共享率的指标等,因此,需要通过多次考核运用,对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操作性强、能及时发现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可控指标体系。
使用效益考核工作不能单纯依托传统管理模式,随着被考核设备数量不断增多,逐一核实设备使用机时、产出成果等内容不现实,此时就需要引入信息化平台,对设备使用机时、科研成果等指标实现在线监测、系统填报审核,以达到数据的真实可靠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高度重视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切实认清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的物质保障作用、积极推动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提升学校教学及科研水平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可行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规范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建设,让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重视仪器设备报废处置工作,避免仪器设备资源浪费,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从而不断提升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效率及能力水平。在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探索中,可以不断借鉴运用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自身体制机制运行特色,建立符合学校工作实际,为学校办学治校的教育发展事业提供强大制度保障的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本文系2023年新疆大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研究项目《新疆地区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500123017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狄玮,王艳青,范朝阳.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3):24-26.
[2]张春忠.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风,2023,(22):167-169.
[3]魏丽玲,黄海翔,朱允悌.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08):127-129.
[4]孙欢,韩晓敏,王佳,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7,20(04):213-216.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