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校地共建和协同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为高校和地方政府提供策略和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构建模式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下也就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担当。高校应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角色,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注重教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构建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一、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高等教育而言,不再只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致力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型学生。
(二)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目标
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双向奔赴,发挥共振效应,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密切合作机制和有效沟通渠道,瞄准“靶心”问题,射好定向之箭。同时,还需要完善评估机制,对协同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合作方式。
(三)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的特点
(1)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校地共建协同发展推动资源共享、共赢。高校通常拥有学科专业和教育资源优势,而地方政府具有丰富的政策条件、行业经验和人才储备。通过共建,高校可以利用政府的政治优势、行政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在校地合作理念下,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院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1];地方政府可以借助高校专业知识和“智库”能力,提升地域综合形象和发展前景。
(2)教育创新。校地共建协同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校地共建双方可以共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不仅有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社会责任。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强调高校的社会责任、服务意识。高校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应当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发展,并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校地共建,高校可以更好地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和提供公共服务。
二、构建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地共建协同发展成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探讨并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理论。
(一)共同体理论的概念和原理
(1)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理论强调了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密互动。在此理论框架内,高校不再是孤立的教育部门,而是与地方政府形成有机联系共同体。通过互动可以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实现校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
(2)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理论注重了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以往高校和地方政府往往存在着各自独立的教育管理体系,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而在新时代,需要打破这种壁垒,建立起灵活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各方面力量的有效整合和协同运作。通过建OCvyPFjHnTGnFJt+MkQSAw==立统一的规划、评价和监督机制,可以更好地推动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的进程。
(3)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理论强调了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必须依靠高校教师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和参与,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
(4)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理论强调了持续创新和改进。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需要通过吸收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建设。同时,高校和地方政府也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推动教育创新持续发展。
(二)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要素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提高,校地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代下,构建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是实施校地合作的关键路径。应包含以下要素:
(1)共同愿景。校地双方应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并通过合作达成一致。这有助于促进校地间互信和共识,形成共同发展方向。
(2)战略规划。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需要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明确合作基本框架和目标。该规划应包括高校和地方政府间资源整合、课程协同、师资培训等内容。
(3)协调机制。建立校地协调机制是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这可以包括组建共同工作室、设立协调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协商解决共建中发现的问题。
(4)资源共享。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应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则。高校和地方政府可以共享教育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资源,共同开展师资培养、科研合作等活动。
(5)制度保障。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这包括建立合作框架协议、清晰的权责分工和利益分配机制,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共建。
(三)共同体理论在校地共建协同发展中的应用
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是指高校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共建的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共建共享,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如人才、资金、设施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直接受益于学术研究的成果和经验[2-4]。
(2)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能更进一步加强高校和产业界联系的紧密程度,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合作力度,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可以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实践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同时,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项目、实习就业机会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5]。
(3)加强学生教育、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可以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为高校提供科学合理的综合型方案。通过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高校可以调整专业设置、教育改革方案,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6]。
(4)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服务。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服务。高校可以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的人才、专业、创新优势,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三、实践路径和前景分析
(一)共同愿景和目标的制定与落地
1.创建共同的愿景
实施校地共建协同发展战略,有必要打造一个蓬勃发展、卓越的教育体系。共同愿景是致力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学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时代挑战。通过紧密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实现教育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7]。
2.设定共同目标
为实现共同愿景,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首先,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在结合社会需求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方法,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将加强教师、学生与各实践基地之间合作交流,提供更多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建立协同机制
为实现共同目标,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以此促进校地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需要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促进各方的交流和合作[8]。
4.监测和评估
为确保共同愿景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相关监测和评估机制。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定期评估校地共建合作的成果,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以确保目标的达成和效果的最大化。
5.优化资源配置
为实现共同愿景和目标,需要优化资源的配置。结合在共同体构建中的前期投入,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政策,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最大利用。还要加强与企业、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分享资源和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企业、政府和高校的合作模式
在新时代下,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的合作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在此模式中,企业、政府和高校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以推动共同的发展目标。
(1)企业在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技术经验和市场洞察力,为高校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同时,企业也可以从高校中获得人才和研究成果,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政府在此合作模式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还可以通过减少行政壁垒和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和创新。
(3)高校作为合作模式中的重要参与方,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高校可以依托企业的实践需求,开展实际应用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9]。
(三)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实践探索
(1)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需要密切合作。高校可以提供丰富教育资源和优质教学环境,而地方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共享。通过合作,学生将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创新实践,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10]。
(2)科研合作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交流与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并且能够将学术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11]。
(3)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合作重要性。高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构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可以进一步完善该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新疆政法学院校长课题《固本谋远,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校地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以新疆政法学院为研究对象》(课题编号:XZSK202108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04):113-117.
[2]燕建欣,易静,胡红晓,等.未来学习中心与高校图书馆转型共建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风,2024,(02):167-169.
[3]杨月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2023,(07):193-195.
[4]潘倩.坚持校地共建共享深化产城人融合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城[N]. 福州日报,2024-04-10(001).
[5]李晓曦,孙阳.民办院校经济学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4,(01):106-108.
[6]刘建平,宋霞,杨植,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4):230-232+245.
[7]李春霞.追求卓越:创建基于共同愿景的教师团队[J].江苏教育,2015,(27):58-59.
[8]岳立杰,戴枭翔.建立新区特色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N].滨城时报,2024-01-26(003).
[9]黄东岩,李士军.基于合作主体角度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3):4-5.
[10]张烈平,梁勇,李海侠,等.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2,(06):210-212.
[11]熊碧权,许卫凤.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J].广东化工,2018,45(05):276-277.
(作者单位:新疆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