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创新路径研究

2024-10-16 00:00:00苏应梅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向前迈进,这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理念的深入,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此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教学价值,为此本文在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路径,做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创新研究工作,以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助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数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

引言

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对高校的人才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调配,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在其岗位工作中发挥最大的工作价值,且能够获得岗位幸福感和满足感。此外,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数据的核心信息,快速有效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为此需要重视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来助力更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员的招聘及培训、工作的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管理等内容,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及配置,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以此提高人员的岗位综合素质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工作,需要高校根据实际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岗位招聘方案,让符合岗位招聘要求的人才能够注意到学校的招聘方案,同时还需要高校对于招聘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让更多的高质量人才能够主动地加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团队,人才进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后,学校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员工培训计划,对于新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培训,让先进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在对人员的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以保证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和高质量性。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考核工作是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利用科学以及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及考核标准,对相关高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并且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对人才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调配,根据高校岗位工作需求对相关高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薪酬管理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要求,综合地考察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利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来保障每一位人员都能够获得合理的薪酬,也能够利用具有吸引力的岗位薪酬来激励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至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培训工作,需要利用合理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体系,组织高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活动,并且利用规范且合理的考核制度以及培训计划,督促高校人员能够积极地加入培训活动中进行培训内容的学习,有效地督促员工提升业务水平[1]。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人员配置在相应的岗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岗位职责和个人能力相匹配,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测评以及考核,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进入岗位工作,并且在岗位工作中不断地磨合,才能够提高岗位匹配度,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并未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测评与考核,使工作人员未能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在其岗位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特长。

(二)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与分析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高校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没有科学地利用以及深层次处理收集到的相关多元化信息数据,造成了信息数据的浪费及人力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多数高校都进入了智慧校园建设,计算机的普及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方式而造成的工作失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使高校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例如,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管理、对于教职工的教育考核等内容。但是未能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应用,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无法实施信息化,总体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不能够进行统筹的安排,学校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工作联系,致使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流畅的地开展,极大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三)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硬件设施建设,以此彰显高效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实力,但是往往会忽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没有组织专业对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开展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存在的老旧资料等内容并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及应用,导致了在日后的职称查询、档案调用、日常管理维护以及退休等工作方面没有完整的资料支持,给高校的相关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阻碍。

(四)高校教职工的大数据技术略显不足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对行政后勤队伍以及教师队伍业务素养的培养,带动着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对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升级,从适应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而言,高校教职工的大数据技术略显不足,并未实现专业化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对于教职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大数据技术的培训,这也是高效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合格,则会导致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进而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无法适应社会大数据技术变革的要求[2]。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创新路径

(一)培养高校教师的大数据思维以及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利用科学的培训方案以及内容让高校教师拥有相应的技能与知识,提高高校教师的大数据应有能力和认知水平,帮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适应高效的大数据建设工作,适应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发展潮流。并且利用合理的考评体系督促高校教师积极地投入大数据能力的研究与学习,重视对高校师资队伍综合素养的培养,让高校教师重视大数据相关的学习以及研究。

与此同时,重视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利用绩效考核来评估高校的人才引进情况,激发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力,给予高校输入更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让高校教师能够拥有大数据思维和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大数据的基础工作,及时地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及有效地分析等工作,以数据为支撑及时地发现教学工作的问题,并且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

通过培训计划让高校教师能够意识到大数据信息的重要性,重视对于大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提高高校的数据信息安全性,如此才能够确保高校的大数据信息不会被泄露,有效地保护了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隐私信息,避免给予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突破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高校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突破传统的行政型、经验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用信息化数据型将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利用大数据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使高校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能够实现标准化、信息化以及规范化,利用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调动员工的教学主动性,有效地强化员工的教学综合素养,使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高校的办学能力不断地提升,将高校的人事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利用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督促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3]。

为此需要高校能够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带动高校的发展,定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培训,督促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突破传统的管理工作理念,拥有大数据思维以及大数据能力来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式,拥有熟练的大数据技术操作能力及大数据理论知识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给予高校培养符合大数据潮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适合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利用各种健全的规章制度来完善高校的发展战略,利用合理的发展战略指明高校的发展方向,优化完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发展目标,利用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其中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内容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引进制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等内容。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需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地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思维,这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管理视角,为此,高校需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重视对于现有信息化资源的整理,及时地收集各种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与此同时,实现信息的分类、聚类、相关性等分析处理可以使用云计算等各类数据处理方法,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利用数据的分析与预测找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破口,为高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能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进行精准的分析,为高校的教学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与帮助,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性、精准性[4]。

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不断向前迈进,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不断地提升,高标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全面地推进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数据化,对人力资源的相关基础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利用数据支持来实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利用数据的分析对教职工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决策,通过对于数据的合理分析来指导学校的人才招聘工作。同时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转型,利用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将高校日常应用的管理软件纳入智慧校园系统中,使高校的人事工作更加便捷化、高效化,开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模式,让高校的全体教职工能够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实现线上请假审批、通知发布、线上考勤、健康打卡以及人才经费报销审核等工作,使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更加高效化、便捷化。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教职工的绩效考核

薪酬改革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薪酬改革能够对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进行提高,高校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对于高校的教职工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确保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公平公正,使教师获得的劳动报酬合情合理。开展绩效考核的前提是确定绩效考核指标,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对于岗位薪酬的制定要实行以岗定薪以及岗变薪变的确定原则,在确定绩效考核结果及分配绩效工资的时候,要综合地分析教职工的岗位工作难度以及工作内容,确保绩效考核结果具有公平性以及合理性,“劳有所得”能够促进高校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使高校教职工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5]。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正向的变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承担着给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与责任,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入大数据技术已刻不容缓,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得到合理的整合与应用,建立出属于高校自身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确保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的安全性以及价值性。为此,需要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能够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思维及能力,对于高校的教职工实施大数据技术的培训,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来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完成奠定基础,让高校的教职工能够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实现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德金.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9):231.

[2]陈苏.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 2023, (02):28-30.

[3]卢玉.如何应用大数据对高校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改革[J].科技资讯,2022,20(04):65-67.

[4]邹佳.探究大数据时代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J].今日财富,2024,(03):113-115.

[5]张芸.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效率提升路径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21):58-60+64.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