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思考

2024-10-16 00:00:00罗善毅甘小梅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民办高校与外国教育机构的合作成为促进国际教育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质量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详细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多个方面:首先,教育合作不仅加强了政策沟通和文化理解,还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教育资源共享;其次,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引入外国高等教育资源,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最后,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国际声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合作过程中也面临质量控制、文化融合和管理运营等挑战。对此,文章提出包括强化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内容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等策略建议,以保证教育合作的高效与持续发展,为参与国家带来实质性的教育改进和文化交流成果。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教育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与发展战略。该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亚欧非大陆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经济和地区一体化的深刻思考,也是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采取的行动。

一、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了政策沟通和文化理解,还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教育资源共享。中国教育部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旨在通过教育交流架设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教育合作的深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互通上。例如,中国与多个国家合作开展了国际中文教育,通过“汉语桥”等项目,增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参与国家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中国政府设立了“丝绸之路”奖学金,支持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同时鼓励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以此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读懂彼此文化、促进友好关系。此外,教育合作还涉及技术共享和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合作项目,如中外合作办学,沿线国家能够共享中国的教育资源和技术,这对于提升当地教育水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还为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与共赢。

二、民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民办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通常涵盖学历教育合作和非学历教育合作两个主要领域。这种合作模式的实施旨在通过引进外国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历教育合作主要指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如双学位或交换生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国内外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学习,获取多元的知识和经验。此类合作不仅提供了学术上的互补,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非学历教育合作则包括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文化交流项目等。这类合作往往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例如,通过与外国企业或教育机构的合作,民办高校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技能培训。此外,非学历教育合作也常常包括短期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夏令营或研讨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这两种合作模式都极大地丰富了民办高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质量控制问题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质量控制问题。由于涉及多国教育体系和标准,确保教育质量的一致性和高标准成为一项复杂任务。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及评估标准各异,这常常导致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标准化和质量保证的困难。教育质量的不一致可能源于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差异[3]。合作高校在课程设计和教材选用上可能存在分歧,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能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4]。例如,一方可能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而另一方可能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差异可能会对学生的整体学习体验和成果产生影响。此外,教师的资质和教学质量不同也是影响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合作项目中可能会涉及教师的交流和共同授课,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在教学风格和专业能力上的差异可能会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和效果。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监督机制,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波动。学生评估和学术标准的不统一也是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如何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评估标准,公平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评价不公,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未来机会。

(二)文化融合与冲突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融合与冲突的问题。文化差异在教育实践中的显现不仅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可能引发理念和行为上的冲突。这些挑战主要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社会习俗的差异。例如,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师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期望存在分歧,其中一方可能更重视理论学习,而另一方则可能更强调实际操作。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导致分歧,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此外,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的差异也构成了文化融合的一大挑战。学生和教师的日常交流可能因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不了解而引发误解或冲突,如对时间观念和礼节表达的不同理解可能无意中造成摩擦,从而影响校园内的和谐氛围。语言障碍同样是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尽管英语通常作为教学和交流的共同语言,不同的语言能力和表达习惯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社交交流。

(三)管理与运营挑战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管理与运营挑战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挑战主要源于合作的复杂性、法律法规的差异以及资源配置的问题。合作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合作项目的协调上。不同的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需要整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合作双方可能对教育质量、学生招生、师资配备等方面有不同的标准和期望,这需要有效地沟通和谈判来解决。法律法规的差异也是管理与运营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不同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存在差异,合作双方必须在遵守各自国家法律的同时,找到合作的共同点。例如,数据保护法、学位认证标准及教师资格的认可等方面,都可能成为合作中需要克服的障碍。资源配置问题涉及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分配。合作办学项目通常需要较大的初始投入和持续的运营资金。如何合理分配投入,确保项目的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精心策划的问题。此外,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也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但这些资源的配置往往面临地理位置、成本和可用性的限制。

四、新思考与策略建议

(一)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致力于两大关键领域: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和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国际化。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石。这包括制定严格的教学标准和评估机制,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并制定一套既符合自身特色又满足国际要求的教育质量标准。例如,引入国际认可的课程评估体系,对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评审,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国际化方面,应更新教学内容,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融入课程设计中。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课程,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如开设国际商务、全球健康、环境科学等课程,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其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如在线学习平台和模拟实训系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能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和实习,通过实际参与国际工作环境,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教育活动的高标准和高质量,进一步提升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国际竞争力[5]。

(二)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丰富学生体验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多文化交流平台和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学互鉴,学校能够为师生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建立多文化交流平台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地分享其文化特色和学术观点。这样的平台通常包括多种形式,如文化节、国际学术会议、工作坊以及社交媒体群组等。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国际文化周,邀请各国学生展示其国家的艺术、音乐、美食和传统服饰。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的文化内容。此外,多文化工作坊和讲座系列是另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这些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文化主题,邀请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参与者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到其他文化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和语言特点,这种深入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建立更为紧密的国际关系。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学互鉴是文化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涉及表面的文化展示,更强调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和价值观的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跨文化情境中,例如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辩论赛和跨文化协商模拟等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融入不同文化的视角也是互学互鉴的一种表现。学校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比如全球历史、国际关系和世界宗教等,这些课程不仅涉及特定文化或国家,而且包括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6]。

(三)完善管理与运营机制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完善的管理与运营机制。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以及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学校可以有效地应对国际化教育中的挑战,提升其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创新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对现有管理结构的优化。这包括引入灵活的管理策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系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教育环境。例如,可以实施更为动态的决策机制,允许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需求[7]。此外,通过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比如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教学和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行。在运营模式方面,学校可以探索多样化的国际合作模式,如联合研究项目、双学位程序和远程教学等。这些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校的国际合作网络,也有助于学校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教育产品的创新。同时,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也是运营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是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国际教育合作的政策框架,为民办高校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支持。这包括提供财政资助、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激励学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监管,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合规性,保护学生权益,防止教育质量下滑。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民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国际教育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作办学不仅增强了参与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还促进了学术和文化的多元交流。这种合作形式通过引入国外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并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面对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差异和管理运营的复杂性,合作办学需要在质量控制和文化融合上下功夫,确保教育合作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策略性的管理优化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强化,能够进一步提升合作办学的成效,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国际教育体验,同时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76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玮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现路径探索[J].品位·经典,2023,(10):105-107.

[2]张玥,冯珂,李易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途径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06):54-55.

[3]高婧."一带一路"视域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路径初探[J].中外交流,2020,27(17):9-10.

[4]毕亚杰.“一带一路”视阈下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2019,(16):287.

[5]于立华,高保雪.“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新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15):124+200.

[6]孙怡,李平权.“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02):87-91.

[7]宋瑛琦,王奇岩,李杉杉.“一带一路”背景下医学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44-45.

(作者单位:1.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2.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