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16 00:00:00高培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在数智化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作为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旨在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本文探索校企共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了“一体、两心、三师、五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以学徒小班化、择优动态化为培养形式,创新育人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现场工程师;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

引言

为了解决重要领域缺乏数字化和智能化人才的问题,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5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专项培养计划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人才紧缺的技术岗位,遴选发布生产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本文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大数据技术专业群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为依托,以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岗位要求和数智化背景下的素养要求为出发点,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时代意义

数字智者已经成为推动当今时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数字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的研究,当前数字人才整体缺口约在2500万—3000万左右,数字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将持续扩大。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遵循国际职教经验和社会发展趋势[1],成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新路径。例如,构建科教融汇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科教融汇和技能竞赛,以科教融汇的现场工程师培养为基础,培养出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2]。以多元主体合作育人视角探索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之路,优化现场工程师合作培养的实践方式等[3]。这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相互推动,为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4]。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人才培养标准不满足岗位标准

“数字+智能”的职业场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职业院校对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机制等核心方面认识不够清晰,未能动态调整教学标准以符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岗位要求,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够精准,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与现场工程师的要求相差较大。

(二)教学模式缺乏特色

中国式学徒制是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有效途径,虽然在产教融合视野下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但在数字化技术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不足,现有的订单式和教学见习式学徒制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课堂教学理论化、实践教学空虚化的问题,实践环节和培养过程之间的衔接仍然较为薄弱[5]。这导致了培养活动缺乏独特特色,教学形式滞后,未能有效满足企业对现场工程师人才的需求。

(三)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

职教现场工程师离不开“双导师”团队,而学校专任教师在实践能力差,企业导师理论弱,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缺乏日常的沟通与合作,使师资力量的紧密程度不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并未得到有效提升,部分企业导师不能胜任“传道、解惑、授能”的重任[6]。

(四)考核评价质量体系缺失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企业倾向于迎合学校的标准,并未引入企业的评价标准体系。部分学校在评价时存在考核标准把关不严格,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弱化了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评价,使学生职业发展定位错误,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

三、“一体、两心、三师、五共”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

在数字化背景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以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大数据技术专业群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工程,将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职业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形成“一体、两心、三师、五共”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现场工程师工程培训中心和大数据工程研究与实践中心,采用了三导师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贯彻了共编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共组师资、共评结果的“五共”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爱岗敬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水平工程师队伍[7]。

四、“一体、两心、三师、五共”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共建“一体两心”,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共同建立管理组织机构。设立议事决策机构,负责项目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重要事项决策,过程监控和督促落实。设立教学指导机构和教学实施机构,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发行业用人标准,课程、教材开发标准制定,监控教学质量,组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设立招生就业机构,负责收集、对接岗位需求等,牵头学生选聘、培养协议的签订等工作。设立学生管理机构负责学徒班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协助教学实施和考核验收工作;统筹并核算项目所产生的费用。在育人全过程中实现校企的有效协同,发挥最大体制效能。

其次,校企双方共建校企产教融合共同体、现场工程师工程训练中心、大数据工程研究与实践中心,深挖协同育人资源,深化产教融合。依托一体两心,围绕岗课赛证创培要素,紧密对接西安产业数字化转型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针对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围绕“五共”展开深度合作[8]。

(二)实施“三师”制,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的学生配置学业导师、技术导师和职业发展导师,帮助学员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

学业导师要求为学校现任教师,工作经历满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不少于半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理论、较强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好的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技术研发与实施能力。

技术导师要求为企业正式员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持有专业相关职称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两年及以上企业岗位工作经历,有较丰富的相关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学业导师和技术导师的职责是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授课任务,共同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实习实践等环节,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发项目化教学资源等方式,共同参加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进行教学磨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

职业发展导师要求为企业在岗HR,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两年及以上企业人力资源等工作经历。职业发展导师的职责是开设不少于两门职业认知和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对应岗位;评估学生的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贯彻“五共”合作,共抓育人全过程

紧密对接区域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培养方案。按照采集岗位需求→标准化工作任务→整合工作领域→推导专业课程→转化行业案例→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流程编写,采用“三审三评”制度,分别为岗位需求和用人情况审评、教学可行性和适应性审评、职业匹配性和发展性审评,分阶段分层次分维度检验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岗位真实项目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融入课程体系中。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等,让学生具备软件开发思维和计算机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比如Web前端设计、Java开发实践等,重点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项目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实操能力。软技能课程,如职业规划,沟通关系与技巧等,培养学生交流技巧、时间管理、创新创业等软实力。

共同建立健全一批灵活优质,层次分明,可动态增减的教学资源项目案例库。收集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于软件开发、测试、数据处理等岗位的项目需求,将教学化为行业岗位通识、岗位职业素养及若干个项目案例,院校师资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筛选,梳理项目案例和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对应关系,根据不同项目的难易程度,将项目分层分级对应不同等级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建立教学资源。

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共建高水平师资团队。首先,强化学校导师实践能力。学院导师参加学徒培养,明确承担《Java项目实战》《JavaEE项目开发实战》等软件开发现场工程师岗位课程教学任务。参与企业岗位实践,根据教师基础、技能水平等进行个性化地安排,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其次,提升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制订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开展如教学方法、教学原理、教学设计等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最后,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组建研发团队,申报科研课题项目、专利、科研成果等,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9]。

引进企业的相关岗位职级体系作为岗位能力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完善评价方式。从在校学习成绩、岗位能力等级成绩、专项活动成绩、综合素质4个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评价标准,见表1。学生在校两年期间,新大陆公司组织对学生进行P2岗位能力等级、P3岗位能力等级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淘汰和动态择优增补,通过P3岗位能力等级考核的学生可进入新大陆基地进行P4岗位能力等级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择优录取,学生在实习期通过公司培训考核,取得学校毕业证后,经公司体检合格后即可录用为正式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结语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应全面对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抓住人才培养特质,从校企育人机制创新、“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等方面设计实施路径。本文构建了“一体、两心、三师、五共”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以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培养区域数字化转型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助力“数字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本文系1.2023年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专项课题《基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YJZX04);2.陕西省 “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动漫云坊”的课内外联动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23Y31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87-93.

[2]颜彦.科教融汇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18):56-62.

[3]刘延翠,路宝利.“合供”视角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合作机理与优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3):28-35.

[4]曹元军,李曙生,张斌.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徒培养标准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4,(02):19-23.

[5]徐丹,叶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6):17-20.

[6]陈小中,周磊.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1):21-27.

[7]王亚南,成军,邵建东.技术产业化视域下现场工程师的角色定位、核心能力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09):95-101.

[8]帅海燕,李卓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路径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25(03):107-111.

[9]李国.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任重道远[J].中国中小企业,2023,(09):67-68.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