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感困惑、就业焦虑等,成为困扰其身心发展的主要障碍。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式,以音乐为媒介,整合心理、生理、社会等多重因素,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在剖析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实施路径,为丰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贡献绵薄之力,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关键词:音乐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索
引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期望日益多元。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业的压力、人际的困扰、自我的迷惘、情感的困惑、就业的焦虑,如影随形,成为困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心魔”。对此,高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以开放心态拥抱新理念、新方法,能为大学生筑牢心理健康这道“防火墙”。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和全面成长,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有效学习、发挥才智的先决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面对学业挑战,专注投入学习,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普遍较高。心理健康助力大学生塑造完善人格,优化人际关系,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自尊自信、阳光开朗,与人为善,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心理健康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发展方向[1]。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一)学业压力导致的焦虑抑郁
繁重的课业负担、严格的考核评价、激烈的同辈竞争等,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他们因难以适应大学学习节奏,自我效能感低下,悲观厌学,进而出现睡眠障碍、精神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处于专业分流、考研等关键时期的学生,更是学业压力的“重灾区”。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学业压力普遍偏高,焦虑抑郁已成为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头号杀手”[2]。
(二)人际关系困扰
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由于成长背景、性格特质、交往技巧的差异,不少大学生在构建良性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着重重挑战。部分学生因内向慢热、自卑敏感,在与同学相处时缺乏自信,难以融入集体;部分学生因缺乏同理心、待人接物方式不当,常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还有学生因对友谊认知偏颇,盲目追随,极易受他人负面情绪感染。种种症结交织,致使他们深感孤独无助、怀才不遇,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3]。
(三)自我认知偏差
客观、全面、积极地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不少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自我认知。他们在自我概念上容易陷入两极化:要么自卑自贱,妄自菲薄;要么自负骄纵,盲目自信。评价标准上,容易以偏概全,以智力、外貌等单一维度评判自我价值,成败归因上容易归咎外部,缺乏内省精神。还有学生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缺乏自主意识,种种认知偏差,极易引发自卑、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4]。
(四)情感困惑
情窦初开的大学生,情感世界极为丰富,然而受心理发展水平制约,不少学生尚未建立成熟、理性的情感观念,极易陷入情感困惑。部分学生“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恋爱,缺乏理性认知,遭遇挫折打击,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等消极情绪。部分学生因情感认知不清、辨别能力欠缺,容易受他人情感困扰的感染,做出偏激行为。还有学生因一时情感冲动,忽视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5]。
(五)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做好就业准备,实现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的美好期盼,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期待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过高的就业期望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落差,致使部分毕业生陷入焦虑、迷茫、无助的情绪困扰中。尤其是专业不对口、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悲观情绪,进而影响求职信心[6]。
三、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中融入音乐治疗元素,是发挥音乐治愈功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开设音乐治疗选修课,系统讲授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实操技能、应用案例等,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疗愈身心的科学方法。课程内容涵盖音乐治疗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的心理效应、常用技术方法(如音乐放松、音乐引导想象、即兴创作等)以及在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掌握基本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中融入音乐治疗元素,如在教授压力管理时,引入音乐放松训练,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音乐对身心的影响,学会利用音乐缓解压力;教授情绪管理时,引入音乐表达与疏导,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演奏或音乐创作来抒发情感,提高情绪觉察与调节能力;教授人际交往时,引入音乐协作与互动,通过小组合奏、即兴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音乐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内化[7]。
(二)团体辅导
在音乐的熏陶中,在同伴的陪伴下,大学生能更好地释放情绪,获得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正是团体辅导的奥妙所在,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辅导活动。如音乐放松训练,引导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可选用自然音乐、古典音乐或专门的放松音乐,配合呼吸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帮助学生缓解身心紧张。音乐即兴创作,鼓励学生尝试演奏各种乐器,如非洲鼓、铃鼓、三角铁等易于操作的打击乐器,表达内心情感。通过自由即兴或根据主题创作,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释放情绪,增强自信。歌词分析与创作,引导学生探索歌词背后的情感寓意,学会言语表达。选取与心理健康主题相关的歌曲,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分析歌词中蕴含的积极思想,并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歌词,抒发内心感受。音乐冥想,营造宁静氛围,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觉察当下,体验心灵的平静。选用宁静舒缓的音乐,配合引导语,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觉察呼吸和身体感受,培养正念意识。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学生的心理防线会逐渐瓦解,更愿敞开心扉,分享快乐或烦恼。团体辅导还能发挥同伴的支持与鼓励作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学会关怀、宽容、欣赏,共同成长。如可开展“音乐心灵之旅”团体活动,让学生在音乐中分享人生故事,相互倾听、支持;或者组织“音乐梦想剧场”,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剧形式展现自我、追逐梦想,团体辅导的另一优势在于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活动,如为新生举办“音乐交友会”,缓解适应压力;为毕业生举办“音乐生涯规划工作坊”,探索未来方向[8]。
(三)个体咨询
音乐与心理咨询的联姻,开辟了个案帮扶的创新路径,咨询师应因个案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类音乐治疗技术,使之成为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如面对情绪低落的学生,咨询师可根据其喜好,选择抒情、明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氛围,借助音乐的感染力疏导其情绪。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探讨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引导其觉察并表达内心感受,通过音乐聆听、歌唱或演奏,帮助学生释放压抑的情绪,重建积极情绪体验。面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咨询师邀请其参与角色扮演,在音乐的烘托渲染中练习人际交往技巧。如设计音乐情景剧,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演练沟通技巧,或者通过小组即兴创作,培养合作能力。面对自我认知偏差的学生,咨询师引导其在音乐冥想中觉察此时此刻的感受,学会关注内在,接纳真实的自我,选用舒缓的背景音乐,配合引导语,帮助学生觉察身体感受、情绪和想法,培养自我觉察能力。面对就业困惑的学生,咨询师可鼓励其尝试创作歌词,抒发心中的彷徨无助,在言说表达中厘清未来方向。选取励志歌曲为范本,引导学生创作反映自己生涯规划的歌词,在创作过程中探索自我、明确目标[9]。
(四)主题活动
高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身心健康,活动不仅能够普及音乐治疗知识,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利用音乐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比如,开展“音乐与心理健康”系列讲座,邀请音乐治疗专家解读音乐疗愈的奥秘,分享经典案例,普及音乐治疗理念。讲座涵盖多个主题,如“音乐与情绪管理”“音乐与压力缓解”“音乐与人际关系”等,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治疗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10]。
高校举办音乐治疗工作坊,开设声乐、器乐、舞蹈等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在轻松互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些工作坊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主题设计,如“音乐放松工作坊”“音乐即兴创作工作坊”“音乐与自我探索工作坊”等。在工作坊中,学生尝试各种音乐治疗技巧,如音乐放松训练、音乐引导想象、歌曲创作等,亲身体验音乐对身心的积极影响。举办校园音乐节是另一个很好的选择,它营造健康向上、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音乐节包括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音乐舞台剧、主题演唱会、音乐创作比赛等,引导学生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传递爱与温暖。例如,组织“心灵之声”音乐创作大赛,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校园生活、青春理想的原创歌曲;或者举办“音乐治愈之夜”主题音乐会,邀请专业音乐人和学生共同演绎富有治愈力的音乐作品。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释放压力的平台[11]。
(五)自助平台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心理服务的渠道日益多元,因应“互联网+”的新趋势,积极搭建线上音乐治疗平台,对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促进其自主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自助平台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健康服务,还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个性化、隐私化服务的需求。开发设计音乐治疗APP,为学生提供音乐放松、正念冥想、歌曲推荐等自助服务,引导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音乐治疗,从而缓解焦虑抑郁,提升幸福感。这款APP包含多个功能模块,如“心情电台”根据用户当前情绪状态推荐适合的音乐;“冥想引导”提供配有背景音乐的正念冥想练习;“音乐日记”鼓励用户通过音乐记录每日心情;“情绪管理”提供不同情境下的音乐处方等。APP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反馈,不断优化推荐算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建立高校音乐治疗资源共享平台,汇集音乐治疗教学视频、案例分析、音乐处方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这个平台采用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形式,邀请国内外音乐治疗专家录制系列课程,内容涵盖音乐治疗基础理论、常用技术方法、实践案例分析等。平台设置互动讨论区,学生在此分享音乐治疗心得,交流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社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平台设置分级学习路径,从音乐治疗入门到进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结语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定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用音乐的力量滋养学生的心田,用悦动的旋律奏响青春飞扬的华美乐章。以期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恢宏事业中书写师者无愧的人生答卷,用“心”守护,用“爱”托起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新.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民族音乐,2024,(02):96-98.
[2]付永奔.正念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23,(03):274-277.
[3]孙婷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2,(11):173-175.
[4]张明.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领导科学,2021,(06):2.
[5]孙梦茹.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心理月刊,2022,17(03):216-218.
[6]苑冀.互联网时代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11):113.
[7]张来宝.音乐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音乐治疗·奏响健康的旋律》[J].中国食用菌,2020,39(11):262.
[8]董芳.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J].食品工业,2020,41(10):356.
[9]易琳.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20,(19):211-213.
[10]王靖茗.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20,9(14):74-75.
[11]黄春.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戏剧之家,2020,(09):167.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