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多,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受到传统观念及高职学生培养结构性问题,我国高职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各种隐形制约,影响了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客观上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指出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要积极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从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教育
引言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众多,而其中就业能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获得并保持与其受教育水平、能力、个性相称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乃至社会结构的变迁紧密相连。要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就业因素有着明确的认识,就要从我国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在我国高职学生就业中,既面临就业人数快速上涨的问题,也存在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用人紧缺问题,需要客观看待当前高职学生就业。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一)在校人数与毕业人数快速增长,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经过多年扩招,我国目前高校录取率已经超过50%,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具体到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快速增长,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人数与毕业人数逐渐达到峰值,并且从绝对数量上看,高职院校在校人数占据我国高等教育人数的一半以上,可以说高职院校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高职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就业,但是受到我国数量快速增长的大学人数,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中有专业优势,但是受制于学历歧视及职业发展前景,多数高职学生在调查中对于自己的就业并不满意,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仍然是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课题[1]。
(二)就业选择面广,以制造企业居多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前,通常会由学校组织企业前往招聘,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因此,从数据上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往往比本科、研究生还要高。在就业选择面上,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在市场中缺乏较强竞争力,因此选择企业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仅有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部分高职学生还会加入自由职业者或者成为个体户。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有汽修、美容美发、厨师等专业,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会选择成为个体户。在就业行业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往往会选择制造企业,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以制造业为主,多数学生进入制造业可以说是学以致用,专业对口,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口超过服务业与农业,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以制造企业居多。
(三)职业发展前景受限,起薪缺乏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也面临着学历贬值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求职态度不友好,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只能选择中小民营企业。部分高职学生在就业成功后,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前景受限的问题,一些技术优秀、专业能力过硬的高职学生,因为学历等其他隐性因素,不满足岗位晋升,无法在企业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客观上限制了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心态。相比本科及研究生,高职学生在起薪中明显较低,虽然本科及研究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但更多是由于本科、研究生对于起薪有要求所导致,属于市场环境下的劳资博弈,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议价能力,往往由用人单位单方面确定[2]。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众多,从宏观层面,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3个方面。作为职业教育,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的认可度较低,再加上目前我国高考按照分数划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导致高职学生往往被认为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择的高职院校,这就导致从社会大众到企业管理者再到学生本身,对于高职学生的认可都存在片面性。以下就从社会、学校、学生3个维度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
(一)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
在社会大众心目中,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一直存在偏见,认为高考毕业失败的学生才会选择高职院校,且我国高考按照分数高低进行录取学生的行为,也导致高职院校选择的生源质量不佳,因此用人单位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普遍认可不高,即便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优异,也无法打消社会大众的固有观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历史较短,办学综合实力较弱,在培养层次与水平上还存在各种不足,这就使社会大众更加忽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十分优秀,甚至部分学生在我国尖端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文化氛围下,对于技能人才的轻视导致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可度较低,生源质量较差,用人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的学生也不重视,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大众印象中成为低层次教育。
(二)用人单位盲目攀比学历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不是根据岗位需求招聘,而是盲目选择高学历的人才,无节制地提高学历要求,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面临学历歧视。部分单位认为高职学生只接受过3年的教育,比本科学生少一年,且缺乏理论知识,因此往往更加青睐本科生与研究生。近年来,可以听到一些环卫部门或者其他一线政府服务型岗位招聘人员时,选择研究生甚至博士学历,这种行为不仅造成高学历人才的浪费,还容易导致真正从事一线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此外,盲目攀比学历,也容易影响高职学生发挥专业技能,大量本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岗位被大部分只有学历的人占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3]。
(三)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模式上照搬本科教育体系,未能形成成熟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结果就是我国高职院校缺乏竞争力,虽然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但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未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既缺乏相关教育资源,也缺乏历史底蕴,培养的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没有竞争力,影响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印象。部分高职院校课程知识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大量专业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已经落后于时代,不仅在毕业后无法胜任岗位要求,还需要从头学习相关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办学缺乏市场意识,按照计划体制办学,一些已经饱和的专业还在继续招生,而一些新兴专业却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招生人数。
(四)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学生就业中,专业因素是影响用人单位意见的重要内容。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学生就业环节无法准确找到合适的工作。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1)高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缺乏市场调研,而是哪些专业热门就设置相关专业,完全不考虑学生未来就业及生源情况,更不考虑自身是否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保障学生成长;(2)专业设置中,口径过窄,过于重视功利性,在短时间内希望能够实现就业需求即可,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后期职业发展,学生在面临行业调整时,没有综合能力匹配职业变化,导致后期就业竞争力不强;(3)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关联性不强,虽然从专业类别上而言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紧跟企业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例如,作为会计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适当增加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专业发展趋势。
(五)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欠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中,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是核心因素。多数高职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学习重视不足,特别容易受到周围学生的影响,自暴自弃,选择混日子,对于基础课程不重视,专业技能不上心,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自然比本科学生表现差。在办学模式上,高职院校也很难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有力支持,无论是在学生就业途径还是实训资源配套建设上,都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代青年从小生活条件优渥,当面临一线生产时,不是沉下心去钻研技术,而是拈轻怕重,不愿吃苦,更不愿意长期扎根基层。一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与职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不佳,结果就是频繁更换企业,无法稳定发展。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经历挫折后一蹶不振,失去进取心,不敢再迈向就业市场[4]。
三、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对策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若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学生就业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部分学生就业中的错误观念进行引导教育,从创新创业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考虑到当前高职学生普遍怕吃苦,不愿意到一线工作,要大力宣扬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更多高职学生到基层,从平凡岗位做起,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导高职学生既不能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学历不高就无法取得成就,也不能好高骛远,树立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以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就业岗位,从而扎根基层,有所成就。
(二)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若要改变当前高职学生就业e77d815aa25b3262b5c2c31f72da409d6dbb1e458554711c653002c846e51d6b不利的局面,就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要积极以社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现有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加强就业信息收集,对于人才流动趋势清晰判断。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反馈,对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及时调整,并根据企业与社会发展,对课程结构进行更新。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不仅要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高职学生就业支持力度,就业政策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政府部门从就业岗位信息、政策制定、就业市场监督等多方面入手,落实对高职学生就业的服务。要从政府单位做起,鼓励当地企业积极吸纳高职学生,并为企业提供相关扶持政策。在人才政策制定上,适当考虑专业技术过硬、学业优秀的高职学生。要积极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调查,确保高职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有关立法机关切实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高职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学生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首先,高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怕吃苦,而是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其次,要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在求职过程中仍然存在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要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最后,高职学生应当树立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重职业操守,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望,满怀信心去面对生活。
(五)多维度、全方位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校内实训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未来的实际岗位;其次,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参观生产车间、体验式教学、顶岗实习等,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文化,将所学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再次,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该树立为企业服务的基本观念,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新项目、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整合就业资源,共同努力,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保障高职教育顺利发展。
本文系1.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KY1513);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双高”建设与国际化服务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ZJY142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文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改进策略[J].文教资料, 2021,(13):171-172.
[2]夏利波.湖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14):20-22.
[3]李洪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影响因素及建设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 2023,(01):151-153.
[4]彭文菁,李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15):16-18.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