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中,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各种社会群体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浪潮中,听障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积极地融入了短视频平台的世界中。然而,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他们在自我呈现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本文立足于当前新兴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听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着力探索听障大学生在视频平台上的使用习惯、表达方式、自我呈现的特征、动机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特殊教育;短视频平台;自我呈现
引言
听障大学生通过视觉内容、文字和字幕、强调个性和独特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交互动等策略,积极地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创意的视频内容和非语言交流方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建立起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品牌。
一、短视频平台的普及与影响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普及与影响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文化中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平台以其短小精悍、易于消化的视频内容,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其中不乏各个年龄段和社会群体的人士。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技能展示、创意作品等内容,同时也能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1]。
而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刷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其价值观的塑造、行为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残障人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低的存在感和话语权,甚至会因为一些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线下沟通中存在一定误解和困难。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已突破8500万,2022年度高等教育阶段共招收30035名残疾学生,其中高职(专科)17644人,本科10703人[2]。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或许给了听障大学生一个重新表达自己和展现自己的方式。
然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真实性和内容质量的问题。由于视频内容的简短和快速传播特性,有些不实信息和低质量内容也有可能在平台上迅速扩散,给用户带来误导或负面影响。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存在一些侵权和违规问题,需要平台方加强管理和监管。
二、听障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参与状况
(一)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概况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是全国第一批独立设置,也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主要培养残疾人高级技能人才和服务残疾人事业专业人才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收视障、听障、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学生和有志于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健全学生。截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3059人,其中残疾学生1510人[3]。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8%,有就业意向的残疾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二)现状
本次问卷共对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100名听障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涉及中西面点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最终回收到有效问卷77份。受访者中男生占比35.06%,女生占比64.94%,城市户口占比31.17%,农村户口占比68.83%,受访者的年龄集中在20—23岁之间[4]。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习惯使用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使用频率大多集中在1天1—2小时,约占72.6%,只有约12%的受访者表示一天使用短视频平台的时间超过3小时,这表明听障大学生有使用短视频平台的日常习惯,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沉迷于刷短视频。
同时,对听障大学生主要观看的视频内容进行了调查,大部分集中在旅行、美食、购物分享上,排在第二的是个人兴趣的分享以及学习生活的记录,但很少有学生会关注身材面貌的展示内容。而在后面的问卷中发现受访者最常发布的内容也是日常生活分享,这表明观看与发布的内容类型呈现一致性。
三、短视频平台中听障大学生的自我呈现特征和动机
(一)自我呈现的特征
1.理想“我”的呈现
在针对听障大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于发布视频的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集中在日常生活,其次是生活娱乐类内容。同时对于视频中个人形象的呈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十分在意,并且为了更多的点赞或者评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布内容,也会在视频发布时考虑措辞、语气和表情。大多数受访者在发布出镜视频时,都会对自己的形象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我展示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希望通过视频内容与观众建立更深厚联系的渴望[5]。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在短视频平台上,形象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他们在准备发布视频之前,会反复检查自己的仪表、姿态和表情,以确保自己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镜头前。同时,他们也会根据观众的反应和喜好,不断调整视频的内容和风格,以迎合观众的口味,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避免虚拟与现实的串联
从调查结果来看,80%的受访者表示不经常发布出镜视频,同时36%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小部分短视频平台好友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相重合,还有25%的学生表示短视频平台中几乎没有现实好友,这表明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将现实好友与短视频平台好友相隔离。因此,大部分受访者倾向于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明显的隔绝[6]。
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多个层面。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为听障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交流思想的空间,他们在这里能够更自由地展示自我,无需受到现实世界中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的束缚。另一方面,考虑到隐私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听障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短视频平台上保持匿名或化名状态,以减少与现实世界的直接联系。这种对隐私的保护需求,使他们在享受平台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倾向于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分隔开来。这既体现了他们对自由表达、隐私保护的需求,也反映了他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一种心理调适策略[7]。
3.使用文字和字幕
在短视频平台上,文字和字幕的使用对听障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策略,它们不仅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障碍,还能够增强视频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吸引力。文字和字幕作为视觉元素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听障大学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他们无法通过语音进行交流,文字成为他们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简短的文字说明、对话框或者自动生成的字幕,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使观看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时,文字和字幕的使用可以增强视频内容的可理解性。对于一些复杂或抽象的概念,通过文字的解释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听力有限或语言不同的观众,文字和字幕的存在可以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视频内容,增加了内容的可访问性。
(二)自我呈现的动机
1.日常生活的记录、分享兴趣爱好的平台
在发布短视频的动因调查中发现,排在第一、第二位的选项分别是记录生活的点滴和分享兴趣结交朋友,这说明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听障大学生向公众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他们必须依赖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展示自我。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视觉内容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听障大学生会利用手语、手势和表情来传达信息。在短视频中,他们会利用手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或者通过手势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这种视觉化的语言传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直接地与观众进行沟通,展现真实的自我。同时,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听障大学生的交友半径,丰富了其交友渠道,也为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共同爱好的分享,可以在网上认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结交朋友也是听障大学生发布短视频的一大原因。
2.性别差异与自我呈现动机的关系
通过卡方检验,发现χ²值:11.948,p=0.036<0.05,表明在统计上性别和发布短视频的原因之间有显著关系,即性别是影响听障人士发布短视频原因的一个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男生(30%)发布短视频的动机选择了分享兴趣爱好、结交朋友,其次选择了表达情感(25%)。而有更高比例的女生(26.85%)的发布动机则选择了使用短视频记录生活点滴,这或许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倾向,即女性更倾向于分享日常生活,同时,与男生相比,有更高比例的女生在动机的选择中选择了展示才能,获取认可,这说明女生在短视频平台上更可能借助展示才能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总之,通过调查发现,男性更倾向于通过平台分享兴趣爱好和结交朋友,而女性更倾向于记录生活和展示才能。
四、听障大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影响
(一)打破既定的刻板印象
通过研究发现,听障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自我的时候,常常会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才华和观点,而通过突出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听障大学生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同,进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形象和品牌。通过短视频分享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才华,如舞蹈、绘画、音乐等,这种展示方式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能力,也吸引了与之志同道合的观众,建立起一种共鸣和联系。另外,部分听障大学生在视频平台上展现了独特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在面对听力障碍时的挑战、成长和启示。这些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引起共鸣,增进对听障群体的理解和尊重[8]。
残障人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低的存在感和话语权,甚至会因为一些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线下沟通中存在一定误解和困难。特别是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对残疾学生的印象大多是片面、狭隘的。但短视频平台的出现,给了听障大学生一个重新表达自己和展现自己的方式,他们拥有更多的渠道展现自己,并在潜移默化中打破大众的偏见。
(二)积极参与社交互动
尽管听障大学生在语言交流上面临一定的障碍,但他们并不因此而退缩,而是积极地融入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中。这种积极参与社交互动的行为不仅有助于他们XI15ydIgXcle8WJtCBywrQ==扩展社交圈子,还能够增强与他人的联系和交流,建立起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社交网络。尽管他们无法像其他用户那样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他们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人内容的欣赏和支持。通过点击点赞按钮、转发分享有趣内容,并回复评论,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中去,为平台的活跃度和多样性做出贡献。这种非语言交流方式不仅能够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还能够为听障大学生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增添更多的乐趣和可能性。这种积极参与社交互动的行为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交机会,还能够提升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为他们的自我呈现增添更多的支持和动力。
(三)安全隐私的忧患
在对受访者进行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内容面临的主要挑战或困难的调查时发现,选择比例最高的一个选项是对身份和隐私保护的担忧。
根据之前的调查结果发现,听障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大多以分享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为主,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常常涉及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如样貌、就读学校、所住地方的布置。而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残疾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如若这些隐私信息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还可能引发诈骗、骚扰等风险。
因此,在享受短视频平台带来的便利和积极影响的同时,听障大学生应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和隐私。学校层面也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警惕,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防诈骗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校园安全的需求。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应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采用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等手段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结语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听障大学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坚韧的精神,在短视频平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自我呈现行为,不仅是对自身个性和独特性的展示,更是对无障碍社交媒体的倡导和推动。这些短视频的传播,不仅为听障大学生赢得了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打破了传统社交的界限,为更多听障群体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这些作品也促进了社会对于听障群体生活状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听障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现将会更加精彩纷呈。他们将继续用独特的方式传递心声,用创意和才华展示自我,为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期待这些短视频能够成为连接听障群体与社会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支持听障事业,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本文系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校级课题《短视频平台中听障大学生的自我呈现》(项目编号:XKYJB2023-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洪臻颖,吴明芳,毕馨予,等.聋人学生使用短视频软件的现状、问题及结论——以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视听,2020,(07):161-163.
[2]王珏.媒介情境视域下大学生在移动短视频平台的自我呈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1.
[3]余霞.基于角色期望的残疾人媒介形象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2.
[4]郭凤宇.短视频平台助力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 14(19):170-172.
[5]黎蕴丹.抖音短视频平台中“银发网红”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3.
[6]陈国兴.抖音短视频中苗族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3.
[7]张诗曼.短视频中蒙古族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3.
[8]胡叶飘.网络短视频场域青年爱国主义表达的偏向与引导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23.
(作者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