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24-10-16 00:00:00徐杰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因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引言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提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此类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该论断源于生态环境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一方面,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禀赋,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切实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才能厚植乡村发展的绿色本底,焕发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1]。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基础。山清水秀的生态、舒适雅致的环境,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反之,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将严重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制约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障碍。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抉择,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由之路。

(二)生态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生态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该论断源于生态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不仅可以提供更047a329fbfe1e58c6262eae1a74f3d8e4998f80b14e745e8777db0430b3120a5多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乡村优美生态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多种形式,既可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价值,又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同时,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将倒逼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生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该论断源于生态文化在推动乡村全面进步中的独特价值。一方面,生态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追求。挖掘和弘扬乡村优秀生态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生态智慧,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生态文化也是凝聚农民力量、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思想引擎。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农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能够唤醒广大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2]。同时,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山清水秀的生态本底、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能够洗涤农民心灵、滋养农民情怀,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谋划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为先导,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乡村生态安全屏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构建绿色生产方式,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唯有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守护好农村这片绿水青山,实现乡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千差万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特色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科学划分农村生态功能区,合理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培育和弘扬乡村生态文化品牌,彰显“一村一品”的生态文化魅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辉映、和谐统一。唯有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体现自身优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绘就多彩而有魅力的“美丽乡村”画卷。

(三)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需要调动各方力量、汇聚多方智慧。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从而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导农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源头减量、分类治理、资源化利用。同时,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快补齐农村污水收集管网这一“最后一公里”短板。

其次,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天然林、湿地、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深入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增强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积极推行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农村生态治理体系。

最后,要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例,浙江省按照“规划到位、设施配套、建管并重、群众满意”的总体要求,大规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通过示范引领、以奖代补等措施,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打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产业

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产业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的绿色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需要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其次,要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这需要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农村绿色产业培育,发展生态手工业、生态制造业,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农村绿色产业集群,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最后,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极其必要的重要举措[4]。可以依托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文化,发展观光农业、乡村度假、民宿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打造集生态体验、文化体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只有循序渐进、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绿色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引擎。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生态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需要积极开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强传统村落、古建筑等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延续乡村文化根脉。同时,鼓励发展乡村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打造乡村生态文化品牌,让优秀的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此同时,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村规民约、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良好乡风文明也不容忽视。引导农民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文明生活风尚。基于此,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入乡规民约、村规家训,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农村群众的自觉追求。

(四)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等重点领域的多元化补偿模式。这需要科学界定各类生态保护地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同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地区间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共建新格局。基于此,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格局,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此外,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资产产权制度,促进生态价值市场化也至关重要。可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明晰产权归属。基于此,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激活农村生态资源资产。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行“组织引领+综合治理”不容忽视。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5]。在村组织领导下,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组织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等生态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健全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升农村生态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水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只有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生态文明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海鑫.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22.

[2]朱川东.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22.

[3]高星.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4]郑琳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20.

[5]孙洁,刘录敬,陈晓明.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0,(03):23-25.

(作者单位: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