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16 00:00:00李水球
公关世界 2024年17期

摘要:本文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为例,剖析高职商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旨在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类似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高专

引言

产教融合,作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战略,旨在将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创新链无缝对接,从而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业性办学实体,构建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因其特有的社会定位与使命,必须保持对社会产业发展的敏锐洞察,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充分利用社会产业经济的优势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是一种行业与学校结合优势资源,以服务、促进区域经济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引领;以共赢互利为动力;以产学研开发为举措,实现教育、产业内部各要素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1]。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融合,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产教融合中的“产”和“教”分别代表的是产业和教育[2]。“产”与“教”具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具有互融性、互促性、共生性[3]。“产”与“教”只有通过融合,实现相互适配、相互赋能,才能达到共荣的目的[4]。

(二)产教融合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5]。产教融合校企多元化育人教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1.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实时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和方案,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

学校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进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更有助于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就业保障力度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学校能够积极为广大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及就业平台,助力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大家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同时,这种合作模式的深入实施,将有效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更为坚实的就业保障。此外,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新品研发、技术研究提供有力帮助,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企业文化的重塑与输出。此外,积极响应国家相应政策,还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提高企业经营效益[6]。

二、高职商科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建设路径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步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变化,确保专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为满足产业细分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应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并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需与合作企业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机制,定期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协商活动,及时掌握合作企业所在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调整[7]。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并制定一套明确且系统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标准,明确界定学生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合理配置并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精心设计实训实践环节,积极建设多方参与的校外实践基地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满足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8]。

(二)深化与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与实施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长远规划,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决策机制,以便双方能够及时交流信息、解决问题,避免出现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等情况,保障合作的长期顺利进行。实行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度,采取“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共同培养互补型的双师型队伍,邀请企业专家和名师名匠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培训活动,将最前沿的行业技术与发展动态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安排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或挂职锻炼,让校内导师深入了解并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或订单式培养班,通过实施“校中厂”与“厂中校”等创新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9]。

(三)加强产业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产业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便利条件,携手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共同攻克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并紧跟前沿科技趋势,有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周期,为地方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鼓励学生参与产业实践研究,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操作实践,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市场需求,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职业素养,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与创业热情,为地方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升级提供宝贵的人才储备与创新源泉[10]。

三、案例分析: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建设实践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建于1953年,秉承“精工智商、明德修身”的校训,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深耕粮食行业凸显“粮·商”办学特色,坚持“以粮立商、以商兴粮,把粮做精、把商做强”,重点发展粮油食品、工商企业管理两大专业群,商科类专业占比60%以上,涵盖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领域。

(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当前市场的供需变化,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在此基础上,学院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管理技能。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已获教育部审批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研究基地荣获广西职业教育第二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称号,并通过验收。学院荣获多项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包括“高职商科类专业群‘一路径两平台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等共计11项。工商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金苹果全国高职院校分专业大类竞争力排名中,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指导与服务等专业曾荣登榜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通过UK ENIC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获得UK ENIC国际质量标准证书和国际可比性证书,标志着学院的政策与程序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质量达到英国资历框架(RQF)和欧洲资历框架(EQF)5级水平,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1]。

(二)加强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深化教学改革进程

学院以“双高”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先,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永恒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实现精准育人。双方将企业人才需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科学整合,构建完善的“基础实训—仿真模拟—场景应用”一体化实训体系,实现企业服务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全面掌握行业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其次,学院积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校园。作为广西地区“1+X”证书秘书处单位和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牵头单位,学院在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中,注重引入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确保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例如,学院与上市公司广州青木科技开展双电商节协同育人综合实训,已成功举办多期,涉及多个专业和班级,累计参与学生众多,销售额显著;最后,学院与多家企业和单位开展全方面多模式的合作。学院牵头成立广西粮商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双育人平台。学院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成立“广西香米产业研究院”,拓展学院服务粮食行业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与广东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粮运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数字经济新零售产业学院和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12],培养服务数字经济和现代物流行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积极促进产业对接,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程

学院联合多家单位成功完成了部分规范与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工作。学院携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广西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编制完成《低温储粮仓技术规范》,并成功申报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项目立项。牵头举办广西粮食技术标准推广培训会,为国内外粮食行业领军企业提供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服务,促进与东盟国家在粮食专业领域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联合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广西标准化协会等单位共同制定团体标准《预制五色糯米饭加工技术规程》并通过审定,推动预制壮族五色糯米饭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提升壮族传统美食的产业化水平。学院与上海踏瑞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广州青木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研究,并共同参与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的深入探索[13]。

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企业输送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校企合作课程、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实训基地、产学研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文的研究为其他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大伟.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科教导刊,2022,(33):1-3.

[2]杨哲慧.产教融合下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食品工业,2024,45(04):151-154.

[3]吴甚其.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要五“新”并举[N].光明日报,2023-05-16(14).

[4]李菡.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产教融合的运行逻辑、现实难点与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4,(06):46-53.

[5]许本洲,温贻芳,张慧波,等.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8):5-11.

[6]陈朗.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4,(10):77-79.

[7]蓝俏媛.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2,(06):113-116.

[8]刘晔.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3,(20):156-158.

[9]刘波,宁春.产教融合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岗证课赛训”的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汽车,2022,(19):58-60.

[10]杨焕磊.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轻化工类专业立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22,49(01):222-223.

[11]孙晶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商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1,(23):61-63.

[12]林显新,苏茜,李玺,等.基于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10):152-154.

[13]丁雷.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