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故事承载红色精神,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必然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从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传播现状、讲述价值、讲述方式进行探讨,以此加强红色故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故事;思政教育;讲述方式
引言
红色是新中国的底色,大学应当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是用好红色资源的一种方式,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把红色故事讲透、讲实、讲深,既能将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传递给大学生们,又能坚定当代大学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念,对当代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
红色故事是革命先辈们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生幸福的“美丽”故事。故事反映了中国百年的奋斗历程,蕴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了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故事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最可爱的人,既有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又有普通的革命群众。在革命战争中,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解放付出了生命,比如李大钊、刘胡兰等革命烈士的故事就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他们废寝忘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
故事中有人,故事中有物,在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遗址以及革命纪念馆中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以及令人振奋的革命精神。比如“半条被子”温暖故事,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正是“半条被子”温暖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打造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徐解秀旧居等一大批景点,成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半条被子”蕴含着军民鱼水般的情谊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从1921年到今天,中国人民走过了风风雨雨,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从革命阶段、建设阶段以及发展改革阶段,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英雄形象和英雄故事,尤为著名的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红船精神、大庆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均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红色故事的传播现状
从2021年2月,红色故事就开始在各大校园、各大平台重获新生。在如今文化多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利用融媒体打造了无数优秀的,能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红色作品,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就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和赞誉。但即使如此,红色故事在校园的传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学生的感知能力上以及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上。[1]
(一)大学生主动接触红色故事的能动性不高
在文化多元且娱乐占主体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更容易被能使自己身心愉悦的大众文化所吸引。过多接触此类文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理想信念不明确、人生方向不清晰等问题,也导致红色文化传播受阻。红色故事又多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学生们主动接触的能动性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红色故事时过境迁了,而且多数是因为学校要求学习,所以学生们认识、接触、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二)大学生对红色故事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
革命红色故事发生时间较为遥远,具有时间上的距离,部分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红色故事在当今社会所具备的时代意义;红色故事发生地广,比如井冈山、沙洲村、琼海市等,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学生们不一定都能理解和感同身受;红色故事与实际生活关联性不是很强,学生们无法从衣食住行中与其产生共鸣。除了地域问题和时间问题,学生们大多在18—24岁之间,思想上还未处于完全成熟阶段,独立思考和辩证能力尚需加强,还不能深刻理解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
(三)大学生接触红色故事的方式单一
在高校,红色故事通常以穿插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方式出现,起到增强教学感染力的作用。又或是讲座的形式出现。总体而言,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是单一的,虽然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有所涉及,但其未能形成明确的、清晰的教育培养模式,学生们无法系统地接触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
三、红色故事的讲述价值
“第二课堂”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是作为德育的主战地,且寓教于乐,红色故事则丰富了“第二课堂”教育资源,推动了德育的内涵式发展[2]。
(一)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价值体系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网络新媒体下成长起来的“00”后学生,他们能接触各式各类的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以及互动性都给大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同时互联网也使学生们长期沉浸在“奶嘴文化”的传输氛围中,大家把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各类产品堆满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自己沉浸在享乐中,长此以往,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失去思考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势在必行。
红色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其蕴含着真善美,传播着正能量,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雷锋、干部楷模焦裕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无论是从前还是当代,他们的故事或悲壮感人、可歌可泣;或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无疑都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因此通过有效的方式讲红色故事给学生们听,相信可以将大学生从网络的“奶嘴文化”中拉进红色精神世界中,既开拓大学生的历史视野,也可借机培养大学生的真善美价值体系。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无论是在第一课堂上,还是在第二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都占领着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奋斗的百年历史中,涌现出各类的红色故事,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和再现,也是让学生通过红色故事产生政治认同感,比如国家认同、政策认同、制度认同等,增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认同,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们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主义认知,促进爱国主义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三)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高校要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坚实的储备力量、全社会的先锋力量。他们是富有朝气、富有激情、富有创造力以及创新精神的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原则,大学生作为承担着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必须培养他们优秀的思想道德、崇高的政治品质、伟大的家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而红色故事中正是蕴含着这一系列强大的精神品质,所以讲好红色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易促使他们萌生出学习先辈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加深中国红的底色。
四、红色故事的讲述方式
讲述红色故事要始终秉承“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的要求。要讲好故事那就必须尊重事实,注意形象,充满情感,富含道理。所以在新时代下,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显得意义重大。
(一)让学生听得见
当前时代正处于融媒体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同新媒体结合起来,必将使得红色故事变得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以及吸引力。
所以红色故事的讲解方式要多种多样,要多多借助新媒体作用,生动、艺术地讲解,并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比如QQ、微信、微博以及为学生们专门打造的易班平台都可以作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平台,使同学们通过听,将红色历史故事入耳,这样有利于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的方式,比如说学院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各班级广泛招聘爱讲故事的“好声音”,定期发布一个由“好声音”们录制的红色故事,并通过各网络平台建立“红色故事你讲我听”栏目进行发布和宣传,让学生们都能听见。
此举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也提高了学生们对红色故事活动的参与度。
(二)让学生说出来
为加强学生们故事精神的感知能力,学生们除了听故事,也要学会说故事、说体会、说红色精神,要有感而发,要让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学生无论是通过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的学习,所学知识都要入耳入脑入心,将所知的红色故事揉碎消化再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升华。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互相讨论和交流,不仅可以弘扬故事中蕴含的精神,还可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理论认同。比如,学院可定期在各班会播放一部具有红色精神力量的电影,让学生们现场对其发表感受和体会,并以班级为单位录制剪辑,再以学院为单位收集、整理。并在各网络平台的“红色故事有感而发”栏目发布、宣传。
此举不仅仅丰富了故事的讲述形式,也改变了学生们听故事看故事浮于表面的现象,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理解红色精神,有利于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3]。
(三)让学生读出来
历史上不乏各式各类的革命诗词,每一首都有着一个故事,每e5jyfKjsXCQjmsJi89CBKIFq5vU5WFPbAHdgXhfR6JU=个故事都是革命烈士们的精神信仰。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惧牺牲,将万丈豪情融于纸笔、世代传承,比如叶挺的《囚歌》、恽代英的《狱中诗》等。通过朗诵诗歌可以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提高人格品质,提高思维创造力,传承红色基因。比如,学院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并将优秀的朗诵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再由全体学生投票评选,从而再次让学生深刻巩固。
通过朗读,学生们可大声地喊出自己对革命先烈、新时代英雄的敬佩,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自豪感[4]。
(四)让学生写出来
文字具有沟通交流和传承的作用,对于不擅长语言,却擅长文字或绘画的学生,他们可以“写”出心中最美的红色故事,达到艺术性重构,让故事在内心升华,用笔墨表达他们的敬畏之情,做信仰的接班人。比如可向班级征集红色故事的绘画手报或歌颂诗歌,并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海报制作,以线下形式张贴到各寝室楼栋公告栏。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而自豪,也使寝室文化具有红色印记,让大家时刻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五)让学生走出去
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红色故事需实实在在地走出去,去探访红色地标、追寻先辈衣钵,让青年学生能够有效地将东方红色精神密码、中国精神高尚情操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思想。利用假期,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进入到红色基地,通过讲解员的讲述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所带给大家的精神震撼,从而将网络的“虚”带到线下的“实”,故事也更引人入胜。
(六)让学生学会感受
无论是线上感受还是线下感受,都需要将红色精神揉进身体里,传承才是最终目的。
红色戏剧是集听、说、读、感为一体,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隽永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比如,济南市打造的《英雄山》、上海市打造的《辅德里》,还有经典的《白毛女》《龙须沟》《江姐》等。通过举办戏剧表演比赛,可促使学生们查资料、写剧本、琢磨表现形式,以此还原历史事件,再现英雄的光辉形象,传承红色基因。
结语
总之,只有回顾历史、看到现在,才能展望未来。红色故事承载着百年历史,承载着红色精神。只有尽可能通过各类方式讲述好故事,才能将红色火种撒到学生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精神素养、政治素养,才能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崔妍.新时代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132-135.
[2]陈杨.“半条被子”鱼水情[J].中国纪检监察,2021,(10):9-11+66.
[3]柯丹,申屠含澹,吴伟泉.红色文化资源中故事育人的路径探究[J].活力,2022,(21):25-27.
[4]刘晓根,王星晨.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养时代新人[J].党史文苑,2022,(1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