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4-10-16 00:00:00谢婷
公关世界 2024年17期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彰显教育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三全育人”重要保障,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意蕴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新时代课程思政在挖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完善学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实施路径,助力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涵;价值意蕴;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进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重地,要以此为契机,将课程思政由理论探索推向实践应用,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载体

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高职院校在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全课程,强调大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协同融合,既要做到教书又要做到育人,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大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二)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内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一专多能技术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载体,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想引领,始终坚持为国育匠的初心使命,把握好“为谁培养人”,教师引导学生将所有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内化为自身德行,开阔其认知世界的视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高职院校要聚焦产业转型,把握好“培养什么的人”,通过课程中具有德育功能的学生活动、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其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大国工匠;最后,高职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定位,贴近产业特色,实践好“怎么样培养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专业课等,养成青年学子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打造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1]。

(三)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的保障

通过课程思政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大学生“德行”的养成,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所有课程都体现思想道德教育元素,所有学生活动、教育活动均肩负着育人职能,所有教职员工均有立德树人的义务。高职院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课转变为“大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从实践上看,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实践,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渗透性、主题性,高职院校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及内在需求,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维度的思考,打造集“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味”于一体的课堂,切实提高育人的科学性及创新性,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立体化支撑

各门课程有机融合才能做到各尽所能、取长补短,课程思政建设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全课程育人的新举措,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旨在通过创新,实现“两张皮”变“一张皮”,促成两类课程协同立德树人的新机制。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专业课、实践课、第二课堂、后勤服务等,在培养学生思维、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基础作用与学科优势,发掘其自身内蕴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功能,并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外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扭转其此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乏力的偏差。课程思政建设的加快可以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探索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用特定的思想政治话语系统触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等政治修养,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

(二)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1)通过教风、学风内涵的创新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其中要着重加强教风建设,并把握好师德师风建设这一教风建设的核心,使教师养成爱岗敬业、以德育人等良好教学习惯;(2)通过管理内涵的创新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方式为刚性管理,但是刚性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刚性管理模式下的学风建设难以持续性发展,长期使用还可能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高职院校注重管理内涵的创新,更多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从学生被动式、压迫式管理变为主动式、民主化管理,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规范自身学习行为,形成准确的学习观念、学习目标;(3)通过服务内涵的创新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坚持服务与育人相统一,树立服务理念,形成育人合力。把服务的重点落实到学生关注的焦点,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聚焦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不仅有力度,还要有温度。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认识片面化

很多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存在片面化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片面地认为其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搬进专业课堂教学之中,忽视对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入发掘及凝练,对其由“思想政治教育课”到“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缺乏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未能将高职院校专业课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讲深讲透,限制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2]。

(二)未能形成合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建设途径是“三全育人”,很多高职院校各个部门未能形成有效共识,片面地认为其是专业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同时忽略对专业课教师所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培训与引导,片面追求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升,难以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行政部门等产生协同育人的效果,未能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忽视本土化研究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内容建设,很多高职院校未能结合自身校情特点、专业特色,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本土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盲目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难以使学生从内心生长出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从而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阻碍了学生情感素养与理论认知、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降低了育人实效。

(四)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缺乏学习目标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造成学习氛围较差,对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学风管理建设造成了深远影响。高中时期学生以高考升学为主目标,到大学以后,在缺乏家长监督和升学压力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对高等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片面认为高校学习就是为了拿取大学毕业证,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

(五)学风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成完善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包含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学风教育主体不明确、各自为政等情况,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注重大学生各类活动与比赛的组织,而教师注重教学及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后勤则关注学生餐饮、住宿保障等,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空间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导致大学生学习目标错位、学习态度不端,产生“读书无用论”等错误价值观念[3]。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协同化推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1)提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能辩证地看待“教书”与“育人”关系,在提高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育人能力的提升,能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之中,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深入发掘学科特点及专业特点,克服生涩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简单“贴标签”式地插入专业课程,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共同推动,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探索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2)通过外在输入与内在激发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培训,将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核内容,使教师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通过个人魅力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发挥启发式教育的功能,引导教师完成从灌输式教育到激发创造式教育的转变,将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在需求;(3)使各科教师明确定位,加强协作。思想政治教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搭建教育平台,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确立育人方向,明确课程目标,找准课程实施切入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浸润式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4]。

(二)系统化思维,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

(1)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从课程思政理论内涵出发,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项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建设责任主体。涵盖宣传部、人事处、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后勤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教务处担任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单位,二级学院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他行政部门同样肩负建设责任,要结合本部门任务和特点,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进课程建设及学生服务中去;(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通识课融合联动体系。高职院校要立足系统视角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让通识教育课程、第二课堂涵养大学生,让哲社类专业课彰显BMxSVjN5qPOhgIk1AnKn2jqE9ufOkcwlnXp1aBcDkZI=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让自然科学类专业课增强科学精神的培育;(3)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教务处肩负起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顶层设计及组织实施,协调其他各部门建设工作并组织好定期研判、评估、督办工作,加强对二级学院建设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4)根据学生专业背景、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守正创新,打造有思想、有内涵的 “金课”,同时加大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聚焦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前瞻性问题,开展专题攻关。

(三)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

(1)避免高职院校专注专业技能培养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涵,破除高职院校大学生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工具型人格,使学生明确专业课程在价值观教育上的目标与内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青年学子形成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感,提高课程建设的广泛性及持久性;(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师生模范带头,通过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强化其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从主观上形成学习需求;(3)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直面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困惑,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专业类别、成长环境等不同,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尽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4)深化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的改革,在课程考核环节强化对青年学子价值观的考核内容,反向促进大学生重视课程中价值观方面的学习,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国家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把课程思政建好、做实、做强,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上全过程、空间上全覆盖、要素上全动员,让大学生青春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构筑大思政课教育新格局,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睿媛.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2,21(08):1-8.

[2]钟金雁.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同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1):116-121.

[3]乐骁梁.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21,(11):57-60.

[4]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