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4-10-16 00:00:00朱皖秋
公关世界 2024年17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消费的积极参与者。受资本和欲望驱使,部分大学生消费在心理、结构、目标等方面呈现异化状态。源于群体性焦虑、目标性失衡以及认同性危机所产生的消费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通过课程性引导、实践性鼓励、互动性营造等路径破除大学生消费异化。

关键词:消费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引言

目前,我国正逐步向协同共享的消费型社会转变,消费本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消费在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以及在改善中美贸易等经济低迷时期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其中所包含的非理性和极端因素所引发的异化现象,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束,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负面效应。因此,明确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并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消费异化的本质阐释及现实表征

(一)消费异化的本质阐释

物质生活条件的富足让消费一词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学生生活中。消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然而,在生产力发达的背景下,人的依赖关系逐渐演化为物的依赖关系,导致消费异化现象的出现。消费异化是指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市场机制和欲望驱使,背离了消费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本质,表现为人的消费行为脱离了自我控制,反过来操控和统治个体。相较于社会其他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成熟,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进而导致消费行为的异化。消费异化现象并不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自动消解,相反,它可能会以新的形态和方式在经济活动中持续存在。“当异化的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时,资本把人的需要限定在集体无意识的层次上,使人们陷入精神贫瘠怪圈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1]。

消费异化现象在经济活动中持续存在,并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而加剧,“数字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征难免招致各种消费主义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渗透,引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异化。”表现在4个方面:人与商品的异化、人与需求的异化、人与他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异化。

1.人与商品的异化

在消费社会转型期,商品买卖呈现出一种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消费者通过支付金钱购买所需商品。而今商家推出各类限量款商品吸引消费者,形成商品主导人的现象。于消费者而言,即便身处消费活动中,这种消费也不属于他,而属于别人。商品不再因为真实需要而被消费,商品因为所属的符号特征和外在因素被消费,商品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2.人与需求的异化

需求是消费者内心意愿的体现,有效需求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相统一的结果。当商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且消费者能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时,消费者的购买活动才具有意义。反之,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感到不舒畅,购买活动则异化为满足其他非真实需求的东西,虚假需求认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3.人与他人的异化

消费活动体现人际关系,商品价值投射在人身上反映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人自身依据所拥有的商品价值来衡量其自身价值乃至社会价值,人际关系异化为商品关系。人在交往中丧失主体性,物质利益关系取代人际关系。

4.人与自然的异化

消费无序无度导致过度占有商品,自然资源浪费,生产盲目扩张,大量商品冗杂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对地球资源造成严重浪费。这些异化现象导致大学生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人际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同时也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视消费异化现象,并采取措施来避免其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表征

在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各类商品广告层出不穷,持续激发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随着新型消费产品和销售方式的涌现,消费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更成为一种符号和精神的追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活动出现了异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心理的异化

消费是一种情感活动,在物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情感偏好在消费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存不理性的消费心理主要是补偿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补偿心理源于大学生在获得独立支配金钱后的心理满足感,他们可能会通过购买之前受限的商品来弥补过去的缺失,从而导致过度消费。攀比心理则表现为大学生在消费社会中被标签化,通过消费高价值商品来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受人情社会影响,部分大学生追求排场和面子,将消费作为展示社会地位的手段。从众心理则导致大学生在追求潮流和认同感的过程中,盲目跟风在前线“打卡”新产品,产生派生需求的同时忽视自身的真实需求,把市场所营造的虚假需求夸大化为自身的实际需求,在跟风中寻求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费决策展现出浓厚的社交依赖性。

2.消费结构的异化

消费本应涵盖生存性、发展性和享受性等多个方面,三者间保持动态平衡。然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将享受性消费作为主导,忽视生存性和发展性消费,导致消费结构失衡。这种消费结构的异化不仅透支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消费目标的异化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真实需求,所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受普遍兴起的追求物质占有的社会氛围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目标逐步发生了异化。他们将消费本身作为目的,过度追求物质占有,忽视了消费的实际效用和自身真实需求。这种消费目标的异化不仅扭曲了消费行为的本质,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从而阻碍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消费异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关注并研究消费异化现象的成因和表现,帮助大学生建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

二、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产生的心态分析

(一)群体性焦虑:情绪宣泄的排解出口

大学生正处在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其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学业、就业、经济和社交等多重压力。囿于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价值判断、抗压能力等尚在发展阶段,故而在面对生活中的消极因素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消费这种直接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寻求短暂的心理慰藉。这种消费行为带来的快感,无需过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能迅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消费行为背后,潜藏着的是一种追求轻松、逃避现实的价值观念。消费行为只是短暂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消费过后所产生的空虚感将继续蔓延,消极因素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只是被短暂性地忽略。这种消费模式,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目标性失衡:界定成功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热情,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然而,由于他们的价值判断尚未成熟,加上商家的刻意引导,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形成一种“拥有即幸福”的肤浅观念。该观念一方面源于销售方式的多样化,诸如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消费异化。另一方面受到商家营造的消费符号影响,各种联名层出不穷,以消费为底色的IP文化,创新出盲盒、咕卡、灯牌等物品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消费由手段变成了人生目的,由需要变成迫切的日常行为,由理性控制变成非理性纵欲”[2]。这种需求的扩大化导致了超前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兴起,进一步透支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这种失衡的价值判断是推动大学生消费异化的重要因素。

(三)认同性危机:群体共识的形象塑造

大学生往往会在社交圈子中营造出一个自身所期望的形象,甚至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精心饰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符号化的塑造和构建自我形象,在他人那里形成与之对应的印象,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他们通常会在群体中塑造一个与群体多数价值观念相符合的形象,并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巩固该形象。商品所具有的符号属性自然而然地为其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现代人沦为符号的奴隶,符号的抽象化使人丧失了反思批判的对象”[3],通过消费获得商品附加的符号属性,符号与人物形象的融合使其在群体中的定位更加鲜明。

三、消弭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觉醒与认知:课程性引导大学生认识消费责任

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过DSfGDq+X5E9VUifpBZ7pPLVlMNCAUb9BsIz26kPr1bM=程中,课堂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所教授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尚未有高校设立专门的消费课程以引导大学生避免陷入消费主义的误区,但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电诈事件及网贷事件,无不彰显出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理想的消费教育应当涵盖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消费陷阱的辨识以及消费责任的树立等方面,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消费素养。首先,高校应当加强消费观教育,增设消费相关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剖析不同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背后的意义,传授消费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消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其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更是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强调消费行为的社会责任,在消费过程中,应该注重环保、节约资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正向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否真正带来了幸福感和满足感。通过这样的反思,大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需求和价值取向,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消费决策。

(二)实践与感悟:实践性鼓励大学生追寻幸福消费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帮助大学生认识幸福的真正定义,幸福不应该仅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多维度的感受。在消费异化下,幸福被简化为消费所带来的刺激感。“消费性幸福需要不断的消费刺激唤起幸福感,这使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成为必然”[4]。受此观念影响,部分大学生将物质财富和享乐视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物质的满足自然应当被尊重,吃饱穿暖是人们最基础的欲望,但无节制的消费应当被制止,如何引导学生将消费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追求幸福的唯一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做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大学生认识生活真谛,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的有效方式。在实践当中,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消费带来的实际影响,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消费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注重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炒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不同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从而增强消费责任感。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了解金钱来之不易,学习如何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理财比赛、模拟股市投资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理财兴趣和热情,增强大学生风险意识和资产配置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幸福创造能力,将享乐型消费转变为发展性消费,从而摆脱消费主义的物质陷阱,寻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幸福。

(三)文化与支持:互动性营造大学生健康消费氛围

大学生消费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品德,营造艰苦奋斗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合理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勤奋学习争取奖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生合理规划助学金,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倡导感恩消费,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学校的无私帮助,从而引导他们理性对待生活费用,避免陷入过度消费的误区。此外,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通过在校内张贴名人名言、道德标语以及消费陷阱警示等,以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警惕。同时,高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物质消费转移到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上来[5]。

结语

为有效应对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消费异化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充分理解其行为背后的现实因素。在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育和日常交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经常性地带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消费的真正意义,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此外,还应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健康消费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钢,李凌波.从异化到复归: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J].理论导刊,2024,(04):87-96.

[2]孙伟平.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消费异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1):71-80+164.

[3]彭兰.消费文化视域下的报刊广告史研究——评蒋建国著《消费意象与都市空间》[J].广东科技,2009,18(17):91-92.

[4]陈雪娇,庞立生.符号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49-54.

[5]刘孝菊.论大学生幸福困境的超越[J].教育评论,2011(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