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提升人才培养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快速打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把握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才能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问题与对策;立德树人
引言
“思政”即为思想政治教育。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来看,其可以分为“课程”和“思政”两个部分,课程包含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所有专业学科,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其范围较为广泛。“课程思政”是以高校所有的学科课程为切入点,以课程知识与思政知识融合的教育方式来全方位增强该课程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有效拓宽了高校实行“思政教育”的渠道。因此,“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能够从自我出发增强“育人意识”,与高校各部门、思政教师进行积极配合,并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灵活展开思政教育,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效果;也是一种育人实践,并对教师的育人能力如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以及创新教育方式的能力等也有着针对性要求。与思政教育相比,课程思政主要是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并注重从课程细微之处着手,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培育。因此,要想建设扎根于中国大地的高等教育,就必须主动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全面引导,从而更有效率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存在不足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堂,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辅导员承担着主要的思政教育任务,而其他专业课教师则主要承担课程教学以及能力训练的任务,不参与思政教学环节,由此造成了部分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育人意识不足,将知识传授当作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导致“教学”与“育人”脱节。当前,虽然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教学”与“育人”脱节的状况,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难以掌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导致课程思政的开展在部分课程教学中仍然属于被动状态[1]。再者,“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这种教育实践是多方位、深层次的,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来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融入。但是,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足,难以为其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实践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且其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仍然是在专业课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而未能将两者结合进行实践创新,影响了其对学生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部分专业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只是简单地将思政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难以达到“盐溶于汤”的效果,导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两张皮”现象的存在;(2)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一体化建设。从纵向上看,未能形成从上到下的合理统筹,导致“高校—院校—专业—学科”的纵向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格局未能形成。横向上看,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经历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巨大。然而,部分高校却将课程思政的所有任务都集中于专业教师之上,由专业课教师来执行所有的环节,未形成横向一体化课程思政格局。另外,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还涉及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协同问题。例如,思政课、通识课以及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不同、其育人功能也不相同。然而,部分高校在这3类课程的建设方面存在协同壁垒,人力、资源共享、互动不明显,导致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不能形成真正的闭环,进而影响着最终的育人效果。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顶层设计环节。顶层设计主要是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部署。课程思政的开展不能只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还必须注重新时代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入。然而,部分高校顶层设计不完善,但却并未设立特定的部门或者机构来完成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补充与完善工作,导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衔接力度不强,整体呈现被动的状态[2];(2)高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只设计了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而对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开展能力以及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评价等却并未建立。再如,部分高校对于课程思政评价结果利用不足,缺乏专业的数据价值分析,无法将其作用于顶层设计环节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优化与改进。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优化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且教师队伍的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展开有着重要关系。因此,为了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高校要着重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育,发挥教师队伍的建设活力,从而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开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1.加强教师培养
加强教师培养,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有助于帮助教师掌握更加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法,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为此,高校可以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来对教师展开培训。如在线下开展思政教育理论培训会,并将培训会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投放到教学平台之中,督促各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答疑,从而不断夯实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
2.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所有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从而自觉强化自身的育人意识,促使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同时,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不再是教师自己“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科教师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力,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3]。
3.提升教师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运用能力
(1)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来强化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并主动邀请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座谈会、演讲会,与不同的学科教师深入探讨思政元素的挖掘、利用方法;(2)高校可以积极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建课程资源挖掘小组,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思政资源互动,以提升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与运用能力。
4.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及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师风师德、能力素养在高校育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以院校、专业为单位,加强专业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例如,农学类专业可以以“强农兴农、助农爱农”为思想引领,加强对农学专业教师的思想培育,促使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祖国的农业建设中。
(二)强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高校设置的课程种类较多、覆盖范围较广,在育人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强化课程建设,能够有效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环环相扣,共同发挥作用。(1)加强“高校—院校—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纵向一体化建设,并设立“学科负责人”制度,从顶层着眼,统筹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建设方向,统筹各个专业以及开设的课程,并进行科学设计,以便将先进的思政教育内容合理分布到各学科之中,避免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挖掘的思政元素存在雷同现象;(2)搭建“资源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课程思政横向一体化建设格局,确保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共同配合,进而确保课程思政各个建设环节的有序衔接;(3)构建“一主双环”的课程体系。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核心,处于主要位置,而“双环”则是指专业课、通识课。构建“一主双环”的课程体系,要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确保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专业课、通识课则要紧紧围绕思政课,要求其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破彼此之间的协同壁垒,加快课程资源的流动与利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4];(4)强化课程建设,还应该积极完善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除各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独特思政元素之外,高校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课程思政资源。(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无论是哪一类专业课程,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提升文化自信;(2)国内外热点事件。将国内外热点事件如行业前端科技、社会新闻等等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与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职业素养。例如,将医学专业“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职业精神、农学专业“助农爱农”的农业建设精神、经管专业“经世济民”的商业敬业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素质基础,提高高校育人效果。
(三)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1)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专属的“课程思政建设部门”,统筹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反馈结果等,并根据高校的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并保证各项方案、措施能够在高校内有序地执行,从顶层设计方面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并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部门也能够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选拔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
(2)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完善课堂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考核的评价应该包括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两个维度。在课堂教学维度方面,其评价内容主要应该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等为主;而学生发展维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思政素养。在评价方法方面,高校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师生互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相结合,以更深入地了解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重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个环节的评价,例如对课程资源开发部门对于高校现有思政育人资源的开发是否完善、各专业教师是否能够积极执行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是否顺畅等。这样,高校有助于积极发挥课程思政建设部门的作用,对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评价。另外,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制机制建设还应该注重评价结果的利用转化机制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课程评价结果的利用率,从而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例如,高校可以以互联网教学平台为依托,构建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并将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结果、教师实施结果以及资源开发情况等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进而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快速发现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短板,进而予以改正。最后,完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部门”的领导之下,高校各下属部门、各学院教师都要积极配合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加强高校各类教师、工作人员的交流,从而打破以往院校、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资源互动,进而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结语
综上,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要将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课程建设以及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等各项体制机制,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铸就育人合力,进而有效保证最终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秀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3,30(06):90-95.
[2]王寰,张玮,彭鹏.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50):1-4.
[3]姜涛,孙玉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44-46.
[4]姚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03):136-139.
[5]张岩,宋京津,关福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0,(29):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