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追求个性,彰显独特性,而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青年亚文化有其独有的特征和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辩证看待亚文化对青年成长的利弊作用,借鉴、吸收青年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转变思政课教学元素,实现青年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高思政课堂吸引力,增强思政课对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引领能力,扩大主流意识影响力。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思政课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青年亚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吸引着大量青年人的关注和参与。然而,其中部分青年亚文化也存在着消极、扭曲的价值取向,给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道德带来挑战。思政课堂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思政课堂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亚文化,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对于提高青年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亚文化及表现特征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人为了凸显个性而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既抵抗又合作,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追捧青春靓丽时尚明星
近年来,在综艺和各大媒体平台助推下,青春靓丽时尚的明星,成为青年群体追捧对象。随着“归国四子”“创造营”“青春有你”等系列选秀节目播出,一批青春靓丽时尚的明星活跃在各大荧屏节目,成为青年争先追捧的对象,青年群体自发组成团体,为自己崇拜偶像助威或宣传,“饭圈文化”由此形成,并快速发展。
(二)以娱乐性手段发泄内心的压力
青年倾向于通过发表娱乐性内容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遇到问题时,他们更愿意去微博、微信、QQ等网络空间进行娱乐性发泄、吐槽。网络媒体抓住青年这一特点,开发出迎合该群体需求的产品,如B站的鬼畜区、恶搞表情包等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文化产品。网络平台对符合青年审美趣味的素材进行加工创造,用颠覆传统的表达方式制造出喜剧或讽刺效果的娱乐文化,使青年获得强烈的狂欢体验,以此来发泄情绪,在网络平台的助推下娱乐型发泄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
(三)突破传统审美观
青年为追求刺激新潮展示该群体的个性,他们常以搞怪、新奇、谐谑的手段突破传统审美观,彰显个性。常见的表达手段有Cosplay(角色扮演)、穿奇特服装、染靓发等,成为青年群体独特文化符号。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负面情绪的发泄口。青年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线上、线下顺畅沟通交流模式,有利于大学生释放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外部压力。例如,当大学生emo(网络用语指郁闷、压抑、难过、颓废)时,可以通过观看娱乐性视频或与同伴互发搞笑表情包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近期流行的“摆烂”现象,反映了青年对生活、工作的疲倦感。
当青年面临较大竞争压力时,做出的“摆烂”行为是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可以帮助青年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他们活得更加轻松、快乐。
2.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各大平台常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报道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以此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引导其发表独立见解,使大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者,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大学生创新热情。例如,近期青年群体创造的“内卷”“躺平”等亚文化词汇,生动地表达了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应对心态,很快得到各阶层理解和认同,并被主流媒体吸收运用,如“中国抗疫为何不能躺平?”,便是一次成功的创新表达。
3.有利于青年群体的社交。青年亚文化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属于他们的群体交际圈,在同一交际圈内,他们更容易彼此理解、欣赏,从而建立属于他们的情感共同体。在这个情感舒适的圈层中,青年群体更容易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他们不仅仅能在这个舒适区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和慰藉,而且能够满足自己对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例如,对于同一个偶像明星的崇拜,可以使大学生间迅速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对于同款游戏喜欢,可以使不熟悉的人迅速成为“并肩作战”的好友;对同一事件持相同的态度或看法,可以立刻唤起彼此心灵的共振,这种情感认同体验在家庭环境中较难获得。
(二)消极作用
1.不利于陶冶身心。青年亚文化倾向于关注青年群体自然属性的释放,如,“饭圈文化”实际上是利用青年生理上、心理上对异性的关注、爱慕之情,创造出来的一种亚文化。“饭圈文化”在无节制的发展过程,显示出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诸如“脑残粉”群体,他们对名人以及不同的品牌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理智,“脑残粉”对任何不利于他们所追求的名人或品牌的言论进行猛烈的攻击,甚至伤及无辜。再如,某明星公开“选妃事件”,也在侧面暴露出了部分青年女性在追星途中过于沉迷对偶像的喜爱,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爱情观严重扭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即青年应该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心,应加强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然属性的释放和满足,忽略精神建设。
2.不利于心智成长。青年亚文化中发泄性娱乐、满足性游戏,短时间内能使青年释放压力获得精神满足,对青年更具吸引力,但他们当中部分抗压能力较低、自律能力较差的人更容易沉迷在亚文化提供的舒适氛围中,导致过度追求娱乐性精神享受不能自拔。这种文化很可能成为部分青年的“安抚奶嘴”,一旦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选择性逃避,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明星八卦、吃瓜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中,而这些文化产品典型的特征是脱离语境、肤浅、碎化,长期接触这些亚文化将导致部分青年的抗压能力和思考能力减弱,无法顺利完成心智成长[1]。
按照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Erikson)的研究,青年是处于心智成长的第4和第5个阶段,其中第4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到适应世界的方法;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姓和同辈里的身份。第5个阶段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和健康的友谊。但如果青年长期沉迷在发泄性娱乐、满足性游戏当中,则难以找到适应社会的正确方法,无疑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再如,青年如果长期沉迷在“饭圈文化”氛围里,痴迷于自己“爱豆”,将非常不利于青年正确爱情观的形成。这种现象正如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书中写道的“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既无知又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3.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互联网助推下,“口水战”成为青年亚文化中的重要发泄性文化之一,在各大论坛中常会看到青年之间的口水战,以高校BBS为盛。青年在虚拟的网络里,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各抒己见。虽然口水战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隐藏着资本的炒作、意识形态的斗争,所以,有时候个别问题会在多方势力的炒作下而被扩大化。青年缺乏一定的鉴别、批判能力,有时会盲目跟风,成为别有用心人的炮灰或推手。他们有时候宁愿相信网络中的信息,也不相信家长、教师的说教,导致他们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日渐疏离[2]。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口水战”能让青年尽情地发表言论,交战的双方或多方虽然可以互不信服,但都有充分表达的权利,在这里没有现实社会中家长、老师的权威。青年在海量、多元、即时交互的“口水战”中,满足了展现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口水战”受到极大推崇。
参差不齐的多元青年亚文化观,例如,摆烂主义、躺平主义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群体的斗志。面临纷繁复杂的价值选择时,青年大学生群体有时候会感到迷茫、摇摆不定,迷失自我,加之部分青年对主流文化信仰的缺失,道德意识薄弱、法律意识淡薄,更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干扰。
三、发挥思政课对亚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借力打力:把培育媒介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作为媒体受众者的青年,开始变成了参与者和传播者。青年亚文化作为新媒介使用过程中诞生出来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传播效力、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从青年对媒介使用的现状来看,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性的问题,如对信息鉴别能力、批判能力较低,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引导,帮助青年学会正确使用新媒体,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青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每日“泡网”时间较长,接触到的信息量较大且极为驳杂,既有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亦有非主流媒体的为吸引眼球的负面报道。青年因涉世较浅、阅历不深,往往对负面报道较为感兴趣,而且对负面消息传递的事实是否符合事实、逻辑、因果关系等较少进行有效分析和甄别。青年如果长期阅读负面信息,无疑将增长其负能量,消耗其正能量。加之,现在青年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亦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政课教师应把培育青年媒介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故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其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好学生的媒介素养。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典型负面案例,分析这些负面信息所存在的社会语境、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把思政教学内容融汇其中,增强学生理解模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信息进行判断,增强自身对信息的客观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符合青年风格喜好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新媒介领域,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它山之石:主流文化主动占据青年亚文化交流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良好的开放性包容性,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空间,要掌握青年亚文化的传播特征,构建出多元化的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寻求两者的契合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阶层间的文化界限逐渐模糊,例如“YYDS”“KSWL”“绝绝子”等网络热词风靡在电竞圈、影视圈、竞技圈、饭圈等各个领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常用青年亚文化中的各大热词对事件进行报道评判。随着青年亚文化在生活中交流、互动,最终将回归到主流文化大背景。主流文化也在密切关注着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态势,对其适时加以引导,使二者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性。青年群体已成为各大网络平台主力军,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大平台的传播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可充分利用微博上的主流媒体账号、明星账号群体,让他们把主流价值观巧妙地植入亚文化交流平台中,以避免错误的社会思潮: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对青年群体的精神侵蚀。
与此同时,拥抱青年亚文化中有益的情感成分,创新主流文化新的传播方式,例如,动漫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输出的适宜产品,其作为一种视觉文化艺术,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随着这些国家动漫作品的海外输出,正潜移默化地传播着它们独特的价值理念,审美情趣等,导致国内青年群体更崇尚热爱他国动漫文化,我国动漫仍然作为亚文化的一部分,大众认可度尚低,以动漫文化为载体传播主流文化思想的短板十分明显,给我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发展好动漫文化,将其作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媒介和工具,制作出充满生动,富有活力的优秀动漫作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促进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更加积极自然的融合。
(三)移花接木: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青年大学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攻对象,在思政课堂上应充分重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合理利用青年亚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传统课堂创新性转变。例如,把亚文化中的“口水战”交流方式引入课堂,教师提前筛选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在此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同学思想动态,针对认知偏差的同学,教师可通过新颖生动的说辞阐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以理服人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趋于多元化,教师可借鉴当下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元素,合理地引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制定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课程计划,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探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运用网络表情包等各种有趣的方式,对经典原著等进行解读,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经典原著的接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鉴于学生喜欢观看娱乐性短视频的特点,可以选用视频剪辑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播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亦能够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助于发挥思政课对亚文化的引领作用,使青年亚文化在思政课堂实现蜕变,助力主流意识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扩大主流意识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结语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彰显个性,在网络、游戏、综艺节目等助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在表达方式、追求目的存在较大差异。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成长既具有正面作用,亦具有负面影响,分析青年亚文化形成的原因,是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心声的途径之一。将青年亚文化的表达的方式运用于思政课堂,对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兴趣度、参与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家军.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审视[J].人民论坛,2021,(11):92-94.
[2]马妮,石海泉.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0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