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目标,这对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昌吉学院航空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围绕自身特点,老师依托学生社团,挖掘思政素材,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 “理论教学 + 项目拓展 + 思想育人”三位一体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方法;专业教学;育人
引言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断是高校教育的行动指南。2017年2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若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合和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管理中去,实现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在此背景之下,昌吉学院航空学院积极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工作,力求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学生管理工作加入“思政神”,构建“理论教学 + 项目拓展 + 思想育人”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强化课程思政学习和管理效果。
一、经验做法
(一)创新课程思政团队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要做先生先做学生”的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任课教师思想政治再教育的培训工作,重点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高思想认识,真正做到“育人先育己”。专业课教师是落实专业课思政教育的主体,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的认知与态度极大地影响着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首先加强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与认同,明确思政教育的职责,让教师树立“育人育德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基本使命”的观念。
2.组建有学生参与的课程思政团队
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行为塑造”有机统一,需要深入挖掘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虽然航空类专业课程很有特色,但是成体系的思政素材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和文献还较少,所以需要积极挖掘和不断探索思政素材与专业课程、学生管理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并加以实践。昌吉学院航空学院课程思政的开展是以老师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从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入手,深入开展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和实践应用。同时,为了使这项工作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并能不断赓续,自2021年4月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成立航空报国宣讲社团,3个学期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成长成航空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助手。
(二)在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而发展壮大的。为了厘清逻辑关系,深入挖掘历史进程中的思政素材,航空学院老师带领学生成立3个小组,按照航空航天发展史、军航发展史和民航发展史3个模块,开展课程思政材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和隐姓埋名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还使学生体会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赓续红色血脉中筑牢红色堤坝,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树立学生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优秀品格。
二、取得成效
(一)对系院学风建设和学生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
昌吉学院航空学院作为新疆地区唯一的航空类本科二级学院,其专业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具有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挖掘空间,中国近百年的航空发展史以及近70余年的航天发展史涌现出了无数值得后辈学习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通过挖掘整理这些人物事迹作为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去,对航空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学生凝聚力产生重大帮助[1]。
自航空学院全面开展结合专业的课程思政之后,航空学院整体的学风有了明显的改观,其中,离不开课程思政内容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上,课程思政内容是否能使您明确学习方向,调整学习策略?”问题中有98.9%的填卷者选择了肯定答案,见图1。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改观,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航空学院的学生晚自习出勤率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呈现稳定态势;学生对考研、专升本考试的关注度更高,更多人渴望继续深造升学。
(二)对学生个人层面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近百年的航空发展史以及近70余年的航天发展史,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事迹,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成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帮助。在问卷调查“课程思政的学习有助于您形成正确的三观”中有100%的学生选择肯定的答案,见图2。
2.促进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专业学习兴趣
航空学院课程思政的开展以航空航天发展史为切入点,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各自专业的背景,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在问卷调查中“课程思政发挥的作用”中有88.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见图3。
3.航空报国讲座促进国防教育,提升学生入伍意愿
“航空报国系列讲座”是航空报国社团自主制作和开展的课程思政辅助活动之一,主要从“航空航天发展史”“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军航发展史”3个方向开展多期讲座,向学生传播航空航天发展史中的英雄事迹,在问卷调查“课程思政的学习,是否使您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问题中有98.9%的填表者选择肯定答案,见图4。
在问卷调查“课程思政的学习是否使您对国防教育课程有了更深刻地认识?”问题中有100%的填表者选择肯定答案,见图5。
4.对航空报国社团成员的生涯规划有指导作用
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且成员不断扩大,让众多成员对课程思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指导作用,不但培养了社团成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兴趣,还对个人考研升学、论文设计有引导性帮助[2]。
5.指导“雏鹰展翅”研学基地建设,助力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地
课程思政是一场全社会的思政大课,让课程思政走出高校校园,走进中小学,也是航空学院的追求。新疆地区中小学生课外学习平台内容单一,科研类学习资源匮乏,体验航空类研学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新疆,去上海、西安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而建立“雏鹰展翅”研学基地,不但能满足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对航空类知识的学习需求,利用航空学院的资源开发研学项目,丰富新疆的教辅资源,还让中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感受学术氛围,学习在现阶段课本内接触不到的学科知识,使知识的获得方式从课本学习走向实践学习,建立起探索知识的桥梁,同时,为周边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6.课程思政共享素材库,形成永久性共享资源
航空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3个模块需要大量的视频资料和文字材料对学生进行拓展说明,在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传承与积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在全体教师和航空报国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素材库已经逐步完善且仍在持续扩充,至今已形成一个以人物、事件等视频文件为主体的思政共享素材库,成为航空学院永久性共享资源,将会持续发挥贡献。
7.促进课程思政类课题、创新创业项目的增多
自航空学院全面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以来,航空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类课题申报方面的兴趣明显提升,同时,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中出现课程思政、知识科普类型的项目。其中,在航空学院2022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出现的“雏鹰展翅,触碰蓝天”研学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航空学院各类教学资源,融入思政素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结语
本文以挖掘航空航天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坚持开展航空特色课程思政,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在学院充分依托航空专业特色,在中国近百年的航空航天发展史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素材,立志为中国民航事业培养爱党爱国、品德兼备的优秀后备军与接班人。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全面深入,让每一个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瑞君.基于航空类专业的视频课程优化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2,40(01):90-96.
[2]李广春,孟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航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民航学报,2021,5(03):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