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产业学院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育适应性和教育针对性的重要手段。产业学院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夯实了赋能产业的核心建设目标,彰显类型特色、赋能经济发展、培育产业人才、构建共赢机制,是政企行校凝聚优势、协同共建产业学院的价值逻辑。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相关内容及意义,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为着力点,分析了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堵点、运行机制与建设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素质技能人才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加速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路径。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和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半段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国家从战略上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教育教学实施。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是校企协同教育、精准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持续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产教融合高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
(一)产业学院的建设内涵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学院的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教育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衍生的新型办学模式。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提出,产业学院的建设目的是要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教育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以便打造融合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实体[1]。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
数字智能化时代,新质生产力能够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字实体融合化以及产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当前,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制造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亟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均衡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载体,其核心目标必然是为产业赋能的教育主体,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并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深度,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探索的步伐[2]。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助力“双高”建设,有效解决了航空类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与教学、教材同步难等问题,破解航空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需求侧和学校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持续探索建立以特色产业学院为牵引的产教融合新道路。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〇二工厂、广州南方测绘股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亚太菁英、昆山学院、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华为等国内外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了9个特色产业学院,覆盖20多个专业。实现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全覆盖,探索形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路径[3]。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学院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有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扎根陕西,面向全国,以“服务航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坚持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与航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突破。数字智能化时代,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下,产业学院能够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字实体融合化等方面迎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强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与立项遴选程序。2021年,教育部、工信部公布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彰显国家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推进决心[4]。
2.新时代发展需求
多年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层面上,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水平跟不上企业需求。围绕专业发展,必须进一步确立校企合作在技能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更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完善校企联合教育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5]。
(二)面临的挑战
1.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赖于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创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产业融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契合区域产业转型的需要。
2.现代职教改革新变化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支持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点探索的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推动学校和企业在技术、资金、岗位、管理等方面相融互通,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教育作用,通过岗位成才、工学交替,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为企业自己培养人的目标,有效实现校企人才零距离对接[6]。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
产业学院建设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域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业学院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化,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产业学院在完成共同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将深入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学校教育、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
(一)服务地方需求,多元化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高职产业学院应当立足区域发展,面向区域内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不断发展和新技术创新,我国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构建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包括“1+1”“1+N”“N+N” 等,根据院校教育规划、专业领域及产业类型的不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态势,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和办学模式构建都呈现多元化趋势[7]。
(二)教育模式创新,校企一体化教育
产业学院面向整条产业链,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对人才链的需求。产业学院在构建中需要考虑到整体的规模和结构的需求。针对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岗位需求,将原先设置的不同专业拆解重构、交叉融合,产业学院要不断延伸和完善人才链,才能最终形成生态系统,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组建产业学院,推进校企一体化教育,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推动资源共享、人员共用、技术共研、功能互补,实现学校教学资源与行业最新技术同频共振,构建了集产、学、研、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教育创新平台,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引入行业规范标准
引入企业资源,解决学校教学资源更新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不同步问题。校企共同投入资金新建实验实训室,实现校企设备同步更新。互聘共用,兼职兼薪,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堂教学;学校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技能服务,实现人员流动双向化,推进产业学院实体化,整合校企双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教育模式[8]。
(四)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互聘制度,提升“双师”教师的全面共建、共享。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颁发岗位培训指导教师聘书,担任岗位培训指导教师,针对企业师傅专业技能水平强,教学能力较弱的问题,学校为企业师傅培养搭建平台,积极组织校内教师开展企业师傅培训工作,并对企业师傅进行了知识传授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科研研究能力方面的培训。提升了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开展师带徒和专业课授课工作。企业接收教师挂职锻炼,助力校内专任教师“双师”能力提升企业接收学校教师挂职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教育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待健全
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政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享受不到相关奖励措施以及政策优惠,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出现校“热”企“冷”之困境。
(二)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待完善
教育方案的制定权在学校,即便明确了企业需求,但因市场需求变化快,短期内无法培养合适的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购买相应设备,教学实际与企业需求仍有距离。
(三)企业新规范难融入
教育模式缺乏特色,同时很多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经验,企业的核心技术、最新工艺难以进课堂,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主导、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要求,在数字智能化时代的巨大冲击下,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伟萍,俞步松,王自勤,等.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产业学院”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90-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23-05- 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 12/19/content_5248564.htm.
[3]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59-61.
[4]李国杰.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模式下产业学院内部运作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18):37-40.
[5]李艳,王继水.我国产业学院研究:进程与趋势—基于 CNKI近10年核心期刊的文献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3):22-27.
[6]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7]钞小静,廉园梅,罗鎏锴.数字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04):39-47.
[8]邢晖,曹润平,戴启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调研与思考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9):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