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塑”是粉丝将偶像进行性别上的颠覆与重塑,强调在传统认知上与其生理性别不符的性别气质的行为,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现象。本文基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并通过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对泥塑粉在网络上的“泥塑”行为进行探究,分析了“泥塑”反映出的当代性别秩序和社会性别问题,并辩证地总结了“泥塑”的社会影响,指出了对粉丝“泥塑”行为应当保有不过分抵制亦不支持的态度。
关键词:“泥塑”;后现代女性主义;社会性别
引言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社会思想的轨迹。在网络粉丝群体中,一种名为“泥塑”的现象兴起,指对偶像进行性别角色的反转,尤其以男偶像为主,即“逆向玛丽苏”[1]。这种行为凸显了偶像所具备的非传统性别魅力,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解构传统性别认知的超前思想和其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为探究“泥塑”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主要研究泛泥塑群体,以“刘宇”的泥塑粉丝群体为典型研究对象。笔者以“泥塑”“明星”“刘宇”等关键词在豆瓣、微博、B站、LOFTER4个平台搜索,微博平台重点选取“内娱泥塑bot”“棒圈泥塑bot”“嬷道阻师”3个微博号帖子,总计筛选出帖子和视频共195条,评论1890条[2]。
一、“泥塑”与当代性别秩序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进步,女性地位相较于过去已有显著的提升,然而,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仍任重道远。在集体无意识下,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压迫并未完全消除。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网络粉圈中的“泥塑”行为能够窥见其中潜藏的社会现状和女性反抗意识。
(一)女性弱势的社会现状
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偶像刘宇泥塑粉数量庞大,常被粉丝称为“老婆”“美人”,被夸“漂亮”“可爱”“精致”等。然而,他同时也承受着一些负面评论,如“矮”“丑”“娘”“油”等言论。微博作者“白媚娘bfk”曾发布内容:“男偶像天然就是女人。泥塑不是造就,是发现。因为女人也是被秩序所造就的。当男偶像们被侮辱,被唾骂,被思想火炬们羞辱为“娘炮”时,那才是他们作为偶像所活着的时刻。作为直男的肉体之躯,第一次获得了女人千古以来所被加诸的,隐秘,苦痛,与伟大”,并获得了1.3万的点赞数。可以说,当前多数男偶像的形象更为“女性化”,与传统男性形象相异,因此会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3]。
同时,许多网友抵制“泥塑”。在10346人参与的“你喜欢正肃还是泥塑”的微博投票中,有6049人选择了“正肃”。而在豆瓣讨论“泥塑”的帖子中,关键词为“受不了”“恶心”等的评论数众多。部分人认为“泥塑”是“女化”或“弱化”男偶像,甚至认为“女化”即为“弱化”。对拥有传统认知上女性特质的男偶像,网友的容忍度可见一斑。而相反,大众往往对于“男性化”的女偶像“见怪不怪”。在对“女性化”的男偶像的谩骂中可见,存在部分人难以接受拥有明显“女性特质”的男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女性的弱势地位,两性仍未达到平等的社会现状。
(二)女性话语权与地位渴望
“泥塑”行为体现了女性对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话语即权力、强调“女性文本”的观念相符。根据收集的文本数据,泥塑粉喜欢称男偶像为“老婆”,形容其“娇弱”“乖巧”“可怜”等。在传统男女角色定位中,男性通常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而女性则是被动的弱势方[4]。然而,女性通过对男偶像的“泥塑”话语,成功逆转了这一传统的性别关系格局。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女性转变为积极的行动者,她们不仅占据了主动地位,还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尽管“泥塑”所使用的话语体系仍然根植于父权社会,但仍是女性在社会地位提升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
此外,笔者发现,在豆瓣讨论“泥塑”的帖子中,“女性凝视”词汇频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以圆形监狱为喻,阐述“凝视”的普遍存在及其对人的束缚。后现代女性主义借此观点,指出女性在“凝视”下受压,进而自我约束。在“男性凝视”中,女性处于被观察者的次要地位,而男性占据了凝视的主导位置。而在“泥塑”的语境下,女性成为以往男性的角色,将男性放在弱势地位,对男偶像进行“女性凝视”和“主动占有”。例如,在“内娱泥塑bot”和“棒圈泥塑bot”的微博中,粉丝常幻想男偶像“撒娇”“委屈”等弱势表现,从女性视角“审视”男偶像,解放并放大了女性对男性的欲望。从“男性凝视”到“女性凝视”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女性渴望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下位”升至“上位”,以及对话语权的追求和对被凝视的反抗,揭示了她们寻求平等与尊重的强烈愿望。
(三)生理性别特质的“优劣说”
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众为男性和女性划定了特定的性别标签,如男性应展现“刚毅”与“勇敢”的特质,女性应流露出“温婉”与“可爱”的风采。而泥塑粉用赞颂“女性魅力”的词汇来称颂男偶像,男偶像却因展现“女性特质”而遭受非议。“娘炮”“母0”等词汇往往被加诸在“女性化”的男偶像身上,如在讨论刘宇的评论中,就不乏“娘”“脂粉气重”等评价。而若偶像展现出更多的“男性特质”(特指那些受到大众普遍赞誉的、如坚毅、果断等优秀特质),他们不会受到质疑,反而可能赢得更多的赞誉与认同。这一定程度揭示了社会对性别特质的认知偏好,在作为优秀性别特质的层面上,“男性特质”被认为优于“女性特质”。
二、“泥塑”与社会性别问题
网络粉圈“泥塑”行为引出了一个话题:社会性别问题。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对个体形象塑造有着深远影响,两性被定好的生理性别标准裹挟前进。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关于人的本质由生理决定的观点。因此,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探究“泥塑”背后的性别问题,为性别多元理解提供新思路。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
在传统的性别特质认知框架内,男性被期待展现出“力量”“英勇”和“阳刚”等特质;而女性被期望展现出“温柔”“体贴”和“柔弱”等特点。这种对性别特质的刻板印象,极大地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自我表达与认同。
而泥塑粉以打破传统性别特质界限的方式,使用如“漂亮”“清纯”“甜美”和“乖巧”等词汇赞美男偶像,同时使用“帅气”“酷炫”和“攻”等称赞女偶像,以不适应传统性别特质语境的形容方式对不同性别进行无差别的赞美,揭示了对传统性别认知中两性刻板印象的逐渐打破。豆瓣某帖主曾发起一项关于“正”与“泥”倾向的投票,有46人选择“铁血泥塑”,409人表示两者都有所参与,投票人数达到876人。另一项对“泥塑”的态度的投票中,16%的投票者选择“大泥特泥”,其中“偶尔泥塑”获最多支持。可见,尽管“铁血泥塑粉”数量上不占据优势,但对“泥塑”持中立态度的个体占比却是最高的。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淡化,性别角色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和固定,也进一步证明了性别特质的表达方式正朝着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二)传统性别规范的解构
通常,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性别基于生理特征划分,社会性别认同通常与生理性别一致,即男性生理特征者社会性别上也为男性,女性亦然。并且社会以此性别规则期望和要求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符合其生理性别的角色。但根据社会性别理论的观点,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定一致。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首次区分了生理性别与后天形成的性别认同。
“泥塑”无视偶像的生理性别,而关注其受喜爱的性别气质,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如B站的泥塑视频以及LOFTER平台的泥塑帖子评论中(多聚焦于男偶像的泥塑形象),泥塑粉使用“甜妹”“辣妹”等词汇来赞美偶像。使用指代生理性别为女性者的称谓来称呼男偶像,体现了泥塑粉对偶像的性别认知超越其生理特征。他们放大了自己所喜爱的性别特质,不以传统社会性别规范要求偶像,而以自我认定的偶像社会性别去期待其性别表达,更在集体想象中赋予了偶像特定的社会性别,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解构了传统的生理性别二元划分。同时,部分偶像为扩大粉丝基础和影响力,主动迎合粉丝偏好,扮演更受喜爱的性别角色,展现不同的社会性别表达,在另一层面动摇了传统社会性别规范。总之,“泥塑”及其衍生效应都反映了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消解,以及新社会性别规范产生的可能。
三、“泥塑”行为的社会影响
“泥塑”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现象,隐含了深刻的性别问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影响,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泥塑”,更能促使我们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当今社会的性别观念与认知。
(一)积极影响
(1)“泥塑”促进了对不同性别个体和特质的平等欣赏。通常,大众更偏爱符合生理性别角色的特质,而“泥塑”与传统认知下的两性特质欣赏行为不同,其重新审视并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特质认知。这种跨越传统性别特质语境的赞美方式,彰显出对不同性别个体的无差别欣赏,为性别多元化表达开辟新可能性。并且“泥塑”发掘和赞赏传统观念下的优秀女性特质,提升了大众对“女性特质”的关注度与欣赏度,促进了社会包容与进步。
(2)“泥塑”是当代女性争取两性平权的一种积极尝试。“泥塑”的主体大多数为女性,而客体多为男性。她们通过“泥塑”翻转了传统两性角色的设定,以话语作为媒介,运用本用于描述女性的方式“刻画”男性,从而将女性置于主导和掌控的地位,试图挑战和改变男女间的地位差异,并追求一种与过去男性“施予”女性的权力相平行的全新权力模式。这种反抗意识虽以非传统的方式呈现,但无疑是女性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争取平等权益的一次积极尝试。
(二)消极影响
(1)“泥塑”本质上偏娱乐,对两性平权的实质性影响有限,其部分激进的表达方式还可能对网络空间造成一定的污染。大多数女性泥塑粉参与“泥塑”的核心动机在于愉悦与自我满足,而非以之反抗两性不平等和深层次的性别平权诉求。而且部分泥塑粉在网络上的言论表达偏激,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言辞,这不仅玷污了网络空间的纯净,还引发了部分网友的强烈不满和鄙视。拥有2.4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嬷道阻师”的创建,便是基于对泥塑粉过激行为的厌恶与反感,为了表达对这类行为的抵制与谴责。
(2)“泥塑”借用男权社会话语体系,实际上强化了女性刻板印象,加深了性别绑架。后现代女性主义致力于构建女性的话语体系,这凸显了长久以来女性在话语表达上的缺失与不足。这种话语缺失使泥塑粉表达自我时,不得不借助男性话语框架,置身父权社会男性视角,用男性的眼光审视在“泥塑”中扮演“女性”角色的男偶像。而泥塑粉对男性凝视话语的运用,放大男偶像身上的所谓“女性特质”,实际上是以既有的女性刻板印象来审视男偶像。这反映了“泥塑”本质上是男性凝视的延续,它仍建立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之上,并深受男性话语的影响。
(3)“泥塑”过程中女性主义的迷失和偶像市场的畸形追求。随着“泥塑”文化的兴起,资本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仿佛找到了吸引粉丝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男偶像开始营销自身的“逆性别魅力”,借助妆面和造型刻意塑造出“女性特质”,以迎合女性泥塑粉的喜好。同时,许多媒体也参与到这场风潮中,利用文案和剪辑引导,对男性进行物化,营造出一种女性地位提升的假象。然而,这些实则都是商业利益和流量驱动的营销手段。当女性沉浸于资本和媒体所营造的虚幻“乌托邦”时,女性主义的真正追求在获利者的迎合之下已渐行渐远。
结语
综上,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看,“泥塑”是当代两性关系复杂性的缩影,它既折射出两性间的深层矛盾,也昭示了社会性别问题的演进态势。作为新兴的亚文化现象,“泥塑”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在倡导开放包容的社会语境下,不应过度打压“泥塑”的存在,但鉴于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合理规范与引导同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静,陶姗姗.网络粉圈“泥塑”实践及其社会性别意涵[J].新媒体研究,2021,7(24):79-83.
[2]陈伊琳,黄雨竹,徐敬之,等.泥塑文化与性别观念探讨——基于粉丝文化背景[J].视听,2021,(03):151-153.
[3]陈玥彤,黄金.反向凝视:泥塑粉丝的逆性别认知[J].青年记者,2021,(16):45-46.
[4]赵哲.女性性别欲望的失序:“泥塑粉”的身份想象[J].大众文艺,2022,(04):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