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重要的主体,在新时代健康中国视域下起着重大作用,不仅有利于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促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现状,包括社区体育服务参与率、服务时长、服务范围、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与项目、服务动机与意愿等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进而对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针对性地探讨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助力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伟大蓝图。
关键词:健康中国;运动训练专业;社区服务;服务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设施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1]。与之相反,在高等院校中体育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优渥,俨然是一个小型的小康体育社区[2]。面对社会体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整合利用率低等矛盾,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校体育资源扶助社区体育之发展,已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下文简称运训生)作为体育服务的重要力量,其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实现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途径,在社区体育服务中的表现与作用日益凸显。基于此,了解运训生当前社区体育服务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地优化策略,对于推动社区体育发展、整合体育资源、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健康中国视域下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09名广西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佐证资料。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高校社区体育服务方面的书籍,以“高校运训生社区体育服务现状”“社区体育服务发展历程”为关键词,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学术论文、期刊文章、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报告。通过梳理不同文献中的观点和数据,了解高校社区体育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特性问题,为撰写本文提供理论参照。
2.调查问卷法
本研究针对高校运训生社区体育服务参与现状设置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高校运训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频率、方式、效果以及他们对社区体育服务的认知、态度和建议等方面。与此同时,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SPSS26.0对所用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其中各分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值均大于0.7,因此各量表的内在信度均可接受,具有可靠性;调查问卷中量表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也均大于0.7,进而说明该问卷整体及各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本研究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方式,共发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其中有效问卷109份,有效率为100%。
二、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一)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情况
过去,大部分人仅将体育视为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方式,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入贯彻,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对体育锻炼自身概念的理解上,也体现在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动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开始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3]。因此,随着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认识的变化,对专业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而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将是服务社会、服务社区居民体育与健康的重要供给主体。
(二)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情况
根据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结果,从参与意愿来看,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重视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并愿意主动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来。从参与群体和队伍来看,男女老少皆有,并且体育锻炼的队伍愈发庞大;从参与方式来看,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选择日趋多样化;从参与时间段来看,大部分社区居民会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参与体育活动,已经形成在固定时间段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从服务项目需求情况来看,快走、慢跑、球类项目、广场舞等运动成为社区居民最为需求的服务项目,并且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社会体育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较为浓厚的锻炼氛围。实地调研与访谈了解到,社区体育锻炼爱好者迫切希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能够提供专业的技能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以及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案。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参与体育活动人数越来越多,参与方式广,参与时间段稳定,体育锻炼方式多样化,社区体育锻炼氛围日益浓厚,对社区体育专业服务需求多样化。
(三)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社区体育多元发展是社区体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娱乐与健身需求,致力于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会体育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以体育组织为活力载体,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4]。在该体系中,体育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是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推动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容需求日益多元化,涵盖体育管理、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等多个方面,体育管理涉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体育产品则包括各类体育设施、器材和用品,社区居民对于运动选择存在多样化的需求;体育服务则包括体育培训、指导、咨询等多个方面,居民对专业的体育服务供给需求量大。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决定着社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三、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社区服务参与率与频率
调查可知,高校运训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比例较低(65人),不超过6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社区体育服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与组织机制有待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此外,大部分学生表示其学业安排比较紧张,无暇顾及社区服务实践。
在有过社区体育服务的65名运训生中,每月参与服务5次以上的仅占18.46%,每月参与3—4次的为6.15%,而每月参与1—2次的占比最高,达到35.38%。另有40%的学生每月参与频率低于一次。这表明广西大学运训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频率偏低,反映出在健康中国视域下该专业教学管理方面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度有待提高,缺乏对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以及学生对社区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志愿服务。
(二)服务时长
经过深入调研当前高校运训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时长,可以观察到许多学生的服务时间相对短暂,通常服务时长在2h以内,占比64.62%。这种短暂的参与时长不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不利于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实操、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已肩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因而无法在社区体育服务中投入过多精力。这种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约束,对他们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使他们难以在社区体育服务中贡献更多的时间,因此,倡导利用周末、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进行社区服务,以达到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体育娱乐服务的目的。
(三)服务范围
高校运训生在服务范围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他们的参与活动多数集中在大学校区周边的社区,占比72.31%,范围相对狭窄;而在远点的社区开展体育服务仅占10.77%,这种场所选择的局限性无疑制约了社区体育服务的广泛覆盖,使高校运训生的服务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南宁市周边社区管理部门需要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高校应鼓励和组织更多面向社会的实践与服务,促进运训生充分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拓展社区服务的范围等措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娱活动组织与管理工作,集聚宝贵意见。
(四)服务形式
由运训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参与服务性质调查结果所知,其中进行过有偿服务的同学占比不足1/3,大部分是无偿服务。学生们认为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益行为,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无偿服务。虽然有偿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但这也说明有一部分学生愿意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报酬。而无偿服务的高比例则表明,更多的学生愿意为社区体育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五)服务意愿
调查可知,参与调查的运训生的服务意愿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其中,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同学共占比80.73%,说明超过近80%的学生对于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持有积极的态度。其次,表示“一般”的同学占比12.84%。这部分同学对于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意愿既不强烈也不消极。表示“不大愿意”的同学占比3.67%,而表示“不愿意”的同学占比2.75%。这两个比例相对较低,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持开放或积极的态度,只有个别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运训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将成为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加强和指导,双方携手共进,不仅有助于提升运训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能促进社区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社区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四、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深入剖析高校运训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影响因素后,尽管高校和运训生之间的协作还存在问题,但是社区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理论上,社区体育服务应主动吸引高校运训生的参与,但实际上,社区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对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缺乏热情。这种被动性的根源在于社区体育服务的主导人未能充分认识和利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价值,缺乏主动寻求他们支持和协助的意识。此外,即便有些主导人意识到了学生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有效地寻求支持渠道和宣传策略,也难以实现与高校运训生的有效对接和合作,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五、健康中国视域下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优化策略研究
(一)引入职业人,提升组织化程度,打造高校品牌
当前高校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组织化程度低,究其根本是活动的组织者均为兼职,因此以全民运动视阈的发展眼光来综合分析,依托社区居民体育运动需求大幅增长的客观背景下,高校相关机构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专任岗位,致力于为高校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其次,可在大学期间,使运训生获得社会指导员证书并引入社区服务作为优化策略。通过学校本身以及知名校友在区域内的名气以及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传统媒体以及现新的互联网媒介,促进学校品牌发展,为居民提供品牌化的高标准社区体育服务供给。
(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
高校应明确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如校企合作、社区服务项目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同时,通过举办讲座、分享会等形式,邀请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分享他们的心得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成长。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与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当前,在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社区居民健康风险治理主观能动性驱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并寻求更专业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但是体育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足,而体育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的体育专业院校的人才利用率不高,且运训生受到高校社区体育服务培训机制不够完善、高校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化程度低、高校社区体育服务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运训生自身服务意识不强以及社区主观能动性差等原因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方面质量不足以满足需求。基于此,高校可以在以传统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为基础,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策略优化,包括高校与高校之间体育服务协作策略、互联网渗透社区体育服务策略、引入职业人提升组织化程度、打造高校品牌以及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的激励机制等,让更多的运训生积极成为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好,杨文革.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07):43-45.
[2]石晓颖.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与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J].体育世界,2023,(10):97-99.
[3]董传升,张立.新时代泛在体育治理的逻辑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6):1-11.
[4]鱼莹.榆林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