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提升路径研究

2024-10-16 00:00:00吴茜
公关世界 2024年17期

摘要:实践育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面对现阶段新形势下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和技术变革的迅速推进,高等学校的育人工作也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更注重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育人环节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转变育人理念、联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形式及健全育人机制4个方面提出高校实践育人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在科技领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之对于各类专业技能型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尤其是对于参与度、实践性较强的人才需求持续加大,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培养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的新质人才。

实践育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新质人才的关键环节,细数相关文件政策,深刻阐述了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要义及内涵,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提出将实践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完善了高校实践教育的顶层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及时效性;2019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实践育人,为高校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实践育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实践教育,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 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全方位地融于思想政治教育;2022年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再次强调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强调高校要紧扣实践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效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构建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现状

现阶段,各高校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理念,逐步探索和实践出阶段性可行的实践育人体系,初步形成以社会需求为主的社会实践、人才培育模式,整理出一套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共同促进新质人才发展的格局,主要分为3个方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探讨其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以及指导意义;(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具体应用,以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为主体,分析总结高校实践育人方式方法以及具体举措;(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型模式,根据各高校探索的实践育人案例,总结建立起立体开放、协同共赢的育人模式。这些方面具体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拓展了育人内容和创新育人形式,为下一步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时效性的工作,实践育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要汲取最新的理论成果、根据科技发展与时俱进。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滞后性,本文在前者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难点问题,分析探索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教育新路径,深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新质生产力”,助推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1]。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育人认识存在偏差

实践育人作为培养新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作为专题予以研究推进,配套设置完整的课程规划、专业的指导队伍,但部分高校侧重于学生成绩、考研指标等内容,忽略甚至减少学生实践活动,未设置专门课程以及专业教师指导,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对于实践育人认识不到位,对学生教育引导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教学作用。例如,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开展主题讲座、志愿服务、社会宣传、参观企业等实践活动,简单地拍照宣传即止,没有挖掘实践活动深层次的作用,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效用[2]。

(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力度不足

迈入新时代以来,各项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提法、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提升实践育人的实际效用有明显效果。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一种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社会化、为以后求职就业做准备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去增强家国情怀、完善个人价值观体系的作用则比较有限,很难达到高校实践育人的既定目标,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感悟,实践角色下的自觉性很难延伸到实践结束后,延续性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高校学生实际的感知和收获与实践育人的预设效果,学生们经常会把社会实践视为一种功利化的工具或者为达到毕业要求加分的途径、充实寒暑假的调剂,参与度和积极性都较差;对活动认可度有限,延续性不足。同时,部分高校重形式、轻内容,注重和强调理论学习,习惯于集中学习理论、文件、观看影片等老套路、老方法,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忽略新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实践育人作用难以发挥[3]。

(三)实践育人协同联动性不够紧密

实践育人需要整个社会发挥各方育人作用,不能仅依靠学校的引导及教育,一方面,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协作平台,学生、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循环互动交叉,三者之间缺少一定的沟通和联系,彼此独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完美融合,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干部之间没有良好的协同,工作各自为战,甚至在安排工作学习出现重复及冲突的现象;没有完全理解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实践育人融于日常的内涵。同时高校实践育人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用人企业、社会公益服务机构的参与,必须运用好各方育人力量,共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4]。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

(一)转变实践育人发展观念

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是执行、落实的核心前提,只有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推动实践育人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实践育人观念将实践育人视为课堂教学在实践环节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辅助形式。政策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使命,强调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主动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教育成果,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

(二)联合育人主体各方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愈发难以深入推进,根源在于缺少稳定的资源保障,实践育人工作需要高校同社会建立起稳定的培养体系,需要各方统筹资源,提供物资、资金保障。首先需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上级拨付资金投入有法可依、有据可依,经费投入更加规范化、法治化,做到资金专款专用、公开透明,保证实践育人最低限度运行。其次依托高校所在地的高新企业园区、大学城、城镇社区等场所,设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所在地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博物馆、文化体育馆等地,设立思想教育基地,联合高等院校、高中校学校开展联合科考、创新活动,深挖辖区各类实践资源,提升各个机构实践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实践育人的多样性、时效性及差异性局面,不断延伸实践育人的成效。最后整合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联合起来,培养建立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理论素养扎实、育人情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发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组成“大师资”队伍参与实践育人,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专业性、高效性、准确性。

(三)创新实践育人形式

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提高站位,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容及形式,持续加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实践资源,用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增长才干,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持续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及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方式,采取小组讨论、研讨交流、辩论赛的课程,围绕学生需求开展实践课堂,同时课堂老师不断丰富课堂内容的时效性,提升学生参与度。

高校实践育人主要集中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然而,在新形势下,可以将实践育人的范围扩大到更多领域,如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艺术等。通过开展更多元化、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育人需要涉及多方面的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打造实践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科研基地等内部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实践育人项目,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实践学习。

实践育人不应仅仅是一1LPRHo9UUHtZWv2f5UD7CQ==种独立的活动,而应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高校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化、任务型的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通常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可以探索建立基于项目评价、实践报告、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机制,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实践育人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来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实践项目、开展实践能力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四)健全实践育人联动机制

实践育人作为新兴的、区别于一般课程的教学内容,急需完善以实践育人为主体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机制,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紧密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遵循个人成长发展规律,正确发挥实践育人的引导性及参与性,规范活动内容及议程,注重过程趣味性及价值性相结合,优化内外动力,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防止重复举行无价值的实践活动,降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激情,活动内容可以聚焦社会热点但是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以防对学生造成认知误导或带来外界及内部的负面影响;其次,建立保障机制。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政策及详细的落实措施,明确政府、学校及社会力量的职责分工,厘清管、办、评、用各自的职责,政府设立实践育人领域专项经费,高校专款用于实践教学,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育人保障体系科学合理运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社会实践进修制度化,强化教师队伍在实践育人中的指导作用,组织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到改革开放示范区、重点建设工程区、革命纪念地、街道社区、企业工厂等开展项目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现场研学、挂职锻炼等,增强师资队伍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最后,建立评价激励机制。要细化大学生的评价指标,不断完善和优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助推高校学生发展;构建教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教学评价等过程中,增强教师参与实践育人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实践育人工作成效作为高校审核评估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建设评估体系,使评估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各高校重视实践育人的规范化建设、系统化推进。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有待提升。如何挖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助推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更是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甘霖.高校实践育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2]汪琼枝.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28-131.

[3]姚丹.协同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实践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05):44-48.

[4]贾志国,曾辰.自主化深度学习: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转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1-5.

[5]苏小红,刘宏伟,张彦航,等.坚持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