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多元,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冲突时感到困惑和迷茫。基于此,民办高校需要切实发挥思政教育效能,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但当前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3方面,深入分析思政教育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价值理念等的塑造作用,进而立足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现状,详细探讨其面临的发展困境。最后提出可行性对策,包括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以期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思政教育;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影响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因此,如何在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以期有效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影响思政教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效果的因素
(一)教育工作者
在民办高校中,教育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1)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基础。思政教育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态度对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应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思政教育中。他们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3)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二)大学生
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直接受众,他们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参与程度对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1)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的学习活动。他们应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勇于质疑,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2];(2)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思政教育效果具有关键作用。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参加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大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学校硬件设施、教育理念、历史传统、管理模式等的综合体,对于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1)校园文化氛围对思政教育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如果民办高校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那么将极大地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施。在该环境中,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相反,如果校园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缺少文化氛围和健康的校园风气,那么思政教育的实施将受到很大的阻碍;(2)民办高校的物质条件会对思政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虽然思政教育主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教育,但物质条件的保障也不可或缺。因此,民办高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如果更加完善,例如,提供优质的教室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源等,将可以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该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被吸引,也更愿意参与思政教育的学习和活动;(3)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对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如果完善、规范,则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保障,这将有助于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不完善,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思政教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具体影响
(一)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1.思政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
在民办高校中,思政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通过系统的思政课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道德理论,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还能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始终保持坚定的道德信念,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2.思政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学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信息和价值观的冲击,而通过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各种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其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思政教育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民办高校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社会问题和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动,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2.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这种历史使命感的激发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还能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3]。在民办高校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通过对其深入学习和体验,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进而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时期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定位与认知偏差
在新时期,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思政教育方面却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对于思政教育的定位与认知存在偏差。在民办高校中,由于生源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将其视为“软指标”或“附加项”。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中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民办高校中,由于竞争激烈,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导致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育人功能被削弱;(2)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足。在民办高校中,思政教育往往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足,这导致思政教育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4]。同时,由于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导致思政教育在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上也较为落后;(3)对思政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民办高校经费有限,往往难以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这导致思政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滞后单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变迁,思政教育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然而,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和学科发展的滞后,思政教育内容往往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陈旧的观念、理论和案例仍然被反复使用,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教学方法来看,在民办高校中,思政教育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难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此外,思政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强调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在民办高校中,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且一些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往往流于形式或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影响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强化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民办高校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高尚道德情操、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强化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加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民办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思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确保思政教育的课时和学分对应。同时,要注重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使思政教育内容能够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进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教育体系;(2)提高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民办高校应加强对思政voPPE0RiqxfBlLiN9idxDw==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以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思政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3)加强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办高校应注重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时代元素
(1)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不仅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发展大局、坚定“四个自信”的关键。为此,民办高校教师应深入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策,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引入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动态,从而增强其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入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等实用内容,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质量
(1)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或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思政知识。以“模拟法庭”为例,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促进其深入理解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道德模范事迹或社会道德失范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从而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3)运用“网络新媒体”拓宽教学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思政教育延伸到网络空间。例如,可以建立思政课程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思政知识、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5]。
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品格、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未来,民办高校应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杜鹃.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途径——以三维一体主题教育模式的构建为例[J].时代报告,2021,(08):64-65.
[2]杨建波,李新刚.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4,(21):219-220.
[3]冯忆.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探析——以信阳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20,(02):166-168.
[4]张超.新媒体对民办高校德育评价的影响与创新——基于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融合的视角[J].华商论丛,2023,4(02):114-118.
[5]苏淼,李琦.“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4):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