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保证两个课程有效融合、强心强德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什么是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能力的意义所在、当前教师思政能力不足之处、如何提高思政能力的路径和举措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能力的评价方式5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素养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师探索利用思政资源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能力3个方面介绍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能力;提升路径和举措;评价方式
引言
课程思政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每门学科教师都应在课程实施中渗透,学科教师中较为特殊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是强调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育人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就更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究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以达到更佳的育人效果。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以及高校心理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意义都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出相应的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提升思政能力提供了方向。由于思政建设之路较短,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是一样,如何解决问题就很关键,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这些具体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落地性,能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借鉴意义,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梳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思政能力提升奠定基础,本文将依次针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概述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实施,需要提高高校教师思政能力,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心理wWLGKr+oOA5NxRco4e6rbCLTUeaiYsPJ+d2d/ZMOPis=健康教育教学的隐性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果。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行为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的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做到以育心和育德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能力。从内涵角度讲,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立足当前教学实际,逐步强化自身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水平和素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包含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等,对高校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其内涵和元素具有多样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升思政能力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虽然属于不同教学领域,但是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重叠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思想观念,从二者的目标来看,将两者结合具有可行性。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的实践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在实施时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政能力能在教学实践中更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会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效果。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以单向传输为主,因此教育效果实现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提升思政能力、融入思政思想本质上是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种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教师能更好贴近学生思想动态,能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通过两者的相辅相成,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改变学生对传统思政的抵触情绪,保障专业课和思政教育顺利展开并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自身出发,从认知上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践行思政教育,才能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同时保障思政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不足
(一)思政教学意识不强,思政素养不高
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但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问题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将专业课和思政课分离[1]。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职只是单纯传递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而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任务缺失,认为这是本职工作外的任务,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进而导致教书和育人的分离,未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部分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和钻研精神,未能做到教书和育人,即育德和育才的结合[2]。思政课程教学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携手思政教师共同促进两者的融合,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思政资源探索不足,课程思政能力低
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的探索和研究,缺少对思政的钻研和敏感度,思政素养不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清楚如何运用思政资源,不知道如何将思政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本学科学术钻研时,没有时间、能力和精力顾及思政资源的探索。导致课程思政资源育人的元素广度不够、课程思政内容选择深度不够、课程思政元素温度不够[3]。总之,思政资源的探索不足、课程思政能力低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利用思政达到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能力评价制度不完善
课程思政能力评价难以量化导致评价体系缺失。没有制度保障和考核评价的鞭策,教师就缺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外部驱动,课程思政计划难免出现“三分钟热度”,得不到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往往成为要求上的“硬任务”、考核上的“软指标”[4]。很多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体系的不健全仍影响了教学评价效果。一方面是评价主体的重要性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是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思政能力的路径和举措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素养能力
1.增强心理健康教师思政能力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通过春风化雨、无言之教的方式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想上明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不是“平行线”,改变单纯教授心理健康知识的想法,坚持知识与价值的统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携手并进意识,自觉主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心理课堂中。在实际教学中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紧跟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政能力意识,要多加强理论、方针、政策和路线的学习,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自身思政素质。要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政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等方面的学习中提高对思政的敏感度,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道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从自身加强道德素养,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提出的内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负着学生健康心理塑造的责任,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通过不断修炼自身,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内化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严于律己、不断反思和修正自身,完善自身道德素质。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师探索利用思政资源能力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心理辅导能力,加强科研能力。过硬的专业素养是顺利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终极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服务的主体具有一致性[5]。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掌握扎实的心理知识,才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思政教育隐性育人的作用,才能为顺利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奠定基础。
2.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首先,要依据思政教育规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融合思政思想设计相应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在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重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思政教育可以从当前社会热点出发,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形成两者的融合;其次,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学技术,如情景剧、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连接;最后,深入探索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紧密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匹配到相应章节,在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发挥教师团队作用,全面提高全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能力
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亲密联系。将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吸纳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可以通过其他教师的参与及凭借对学生的丰富理解,多角度多方位地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又能增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其次,可以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思政教师科研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组建团队,打造教研、科研共同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通协同教学的通道[6];最后,充分利用教师多主体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共同探讨提升心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度。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的提升和健康心理的塑造,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但是受限于课堂环境和学科特点,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以单向灌输为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贴合学生实际,把握学生需求,不强加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出发,让课堂知识逐渐渗透。同时加强学生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健康心理的重要性,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打破原有单一方式,可以融入心理剧、活动月、假期“下乡”等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能力评价方式
一方面,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政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收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里针对教师融入思政相关内容的个人评价、小组讨论,分析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程度。采用同一测量问卷,对某个时间段学生思政素养发展幅度进行测量,例如,“人生规划与社会理想”专题教学中,涉及学生社会理想思政元素,在课程学习之前测量学生社会理想状况,在课程结束后再次施测,通过两次测量结果对比,反映出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教”的角度评析。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材教案、教学反思等评价,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有意识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过程实施过程中,考查教师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内容传授是否充分将二者融合;教学效果评估时增加思政教育的评估手段。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思政理念视域下的必经之路,探索其能力提升路径和能力评估手段,目的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政育人相结合,实现强心强德目标,健全思政能力提升路径和评价机制,也是在发挥落实思政育人的主体作用,只有主体能力的提升,课程搭建和课程实施等才能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向华.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内涵、困境和培养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22,(05):131-134.
[2]高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30-32.
[3]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105-114.
[4]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5]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3.
[6]姜松梅,王冰洁.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