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恐”由医学领域专业名词到社会学领域的理论阐释,经由网络与现实社会的流行性传播,成为社交心理痛点的背后呈现的是较为复杂的个体心态与群体心理。因此,应该敏锐观察青年大学生的心态变化、合理关切社交诉求,通过对“社恐”成因与表征分析,明晰产生机理、呈现方式,从多途径引导青年大学生纾解“社恐”困扰,唤醒个体意识、提高社交能力、提升视野格局,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健康、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好青年。
关键词:社恐;产生机理;纾解策略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近年来,“社恐”一词频繁登上网络热搜,作为新兴的网络热词遍布在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与内容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讨论交流的热点和焦点,如“社恐星人的崩溃日常”“众目睽睽下的社恐瞬间”“社恐人遇到熟人时的水螅式社交”等。“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2],在医学领域维度,社恐属于需要经过医生缜密诊断的心理疾病,具有比较典型的病理特征,例如,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社交、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惊惧症状等。在社会学领域,“社恐”往往呈现非病理性特征,更多的是趋向于融合了恐惧、焦虑、逃避与向往等多重倾向的综合体征。经由虚拟网络空间乃至现实世界的广泛传播与使用,“社恐”话语体系不断阐释、衍生与意义流变,指涉对象与内涵已经超出了其原有含义,戏谑化、娱乐化自称“社恐”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身份标签。“社恐”作为现实与网络社会折射出的一种复杂镜像,是新时代广大青年大学生社交困境的心理动态表征,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社恐”成因、呈现方式及引导策略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一、社恐产生机理
“社恐”作为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痛点,从网络热梗到流行性传播、热议的社会现象,其本质上反映了广大“社恐”青年恐惧并渴望正常社会交往的复杂社交心态。一些批判视角的研究指出,社交恐惧症这一疾病的形成潜藏着主流社会性格的训导[3],焦虑、有压力、不自在、恐惧是诸多“社恐”青年正常社会交往的真实心理写照,线下现实物质世界社交的回避、线上虚拟网络空间的深陷是“社恐”行为的经典表征。“社恐”困局不仅指向个人,而且具有社会层面的意义[4],因此从个体心理、成长经历、社会生活3个维度来分析探究“社恐”的生成机理,将有助于进一步纾解青年大学生的“社恐”困局、研究应对之策。
从个体心理维度分析,“社恐”话语的流行性传播与意义流变,一个重要成因是基于模仿与传播的心理机制在虚拟与现实空间的社会传染,在“社恐”标签的表象下,呈现的是个人与社会比较的分层、个体矛盾复杂的心理窘境。“社恐”青年的束缚与枷锁并不只是来自外部时空,更来自不同个体的内心世界[5]。科技的进步带来交往的便捷,商业化的运营弱化了媒介沟通交流的功能,转向为让人沉迷的娱乐活动,使人不愿在现实社会中花费时间和精力,造成人际关系的割裂与疏离,因此虚拟网络虽然扩大了社交渠道,但也提供了回避现实社交的便捷途径。虚拟网络空间的媒介交流与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虽然都可以表达观点、交换信息,但是两者的思维模式不同,在线下交往过程中,需要关注彼此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即时互动与回复,对于个人的反应能力、社交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线上交往中更多的是聚焦于传递信息、表述想法,信息交换转变为延迟回复,不需要过多关注神情、行为、语气等非语言信息,以文字为核心的交往方式使思维模式发生转变。在这种思维导937d360e2e94547d80e1f25e19242479de41a4c75ceedb85b0d8994977600d27向下,脱离现实交往、摆脱身体束缚、适应了网络空间交流的青年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待在自我舒适区,非必要时不愿进行线下交往,实现社会交往时尴尬、焦虑、害怕的情绪,带来一系列社恐行为及负面影响,进一步推动“社恐”人群远离、逃避线下交往。
从成长经历维度分析,作为社会集体成员的一分子,人们会对自身身份进行建构获得进入某一群体的身份凭证,融入对应的社交圈子,在交往交流中寻求他人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传统的群居生活环境被打破,从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群居转变为以小区社区为主的城镇单元化生存,从群体到个体,社交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线下社交的空间被压缩;数字化社会的推进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更早地接触网络社会,成为网络土著,更倾向于将线下社交转为线上。同时青年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在现实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交往经验容易受到外界的否定产生挫败的负面消极心理,不良的社交经历、精神慰藉的缺乏大大降低了青年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预期,导致产生负面强化与认知错位。现实中集体生活的缺失让很多青年大学生很难找到群体的归属感,更愿意将目光与注意力投入到虚拟网络空间中,分享自身经历,引发青年群体共鸣,从而出现诸多网络热词,比如“社恐”“宅文化”“佛系青年”等。作为网络流行语在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广泛传播,“社恐”成为众多青年大学生自立人设、自我标榜、组建圈群、彰显自我的标签。
从社会生活维度分析,人居于社会中无法脱离群体生活而单独存在,当个体出现在不同的交往情景,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6]。通过构建不同的社会身份来适应社会环境中不同社交情景满足正常社会交往的需求,而社会性格作为社会环境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个人性格产生引导、纠偏的作用。社会性格概念由艾里希提出,包含着社会对适应行为的期望和要求,鼓励善于社交、外向的人,呈现出以他人为导向的性格特点,而描述一个人结构丰富性的个人性格往往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恐”人士因焦虑、害怕等不愿将自己呈现出来成为人群集体中的焦点,以内在为导向,害羞、内向的人往往无法适应、偏离主流,从而导致现实社会中社交退缩、能力赤字,处于孤立状态,无法真正地融入现实群体,心理呈现孤独和封闭的特点,社会与个人性格的断裂、偏移推动着社恐人群将社交诉求、社交介质向虚拟网络空间转变。与现实社会社交环境不同的是网络空间可以提供搭建一个削弱物质客观因素的崭新平台,当自我的行为、情感需求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时,部分大学生就会利用网络空间平台进行线上社交、展示自我、满足自身需求。与物质社会的现实自我相对,在虚拟网络空间也需建构对应的身份标签作为线上交往的身份凭证。在网络世界的虚拟自我经过美化、虚拟处理、重塑自我,容易让人产生对自我和他者的模糊认知,导致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身份的割裂,在对比效应的影响下会形成强烈的落差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促使大学生逃避现实世界的社会交往。
二、社恐调适与引导策略
社交作为一种自由状态,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交往形式多元开放的情境下,以自我为导向、强调个性自由、寻求愉悦舒适的社交状态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社恐”成为网络热梗、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自我标签、构建人设的背后呈现的是线下亲密感、归属感、成就感的缺失,是害怕成为焦点、不敢进行面对面交流、无法建立线下有效优质健康社交圈层的困境,是虚拟与现实、个人性格与社会性格分层割裂导致的社交回避,但这与社会主流意识相悖,因此要从多途径去帮助现阶段青年大学生纾解“社恐”困扰,唤醒自主交往意识、培养正常社交能力、搭建舒适交往平台、建立优质社交联结,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健康、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唤醒个体意识,适时纠偏转化
在新时代大环境下的社交情景中,“社恐”作为一个网络热梗,一直都是青年们讨论的焦点议题,虽然“社恐”在不同青年大学生身上呈现异质化的特点,但是本质上社会交往的意识退缩、能力退化和意愿退减是绝大部分“社恐”青年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正确的社交认知是保证社交正常运行的基础[7]。唤醒自我认知、具备交往意愿是“社恐”青年大学生踏出“社恐”困局的重要前提,需要帮助广大“社恐”青年大学生厘清现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沉溺于线上交往的自我舒适区,只是逃避问题、回避现实社交的借口,容易深陷“回避—恐惧—回避”的心理循环。中医治疗理论中提到“以毒攻毒”、网络流行用语“用魔法战胜魔法”的心理暗示思路都在表明面对困难应该直视而不是选择逃避,对于广大“社恐”青年大学生而言,要正视自己的性格特征,而不是选择逃避,尝试用社交战胜社恐;学会接受与他人的不同,正确归因,寻找、发掘自我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耕耘收取获得感,逐步克服害怕社交、自卑的心理,重新纠正害怕出错、害怕被批判否定的错误认知。同时由于“社恐”主体由广大青年大学生构成,高校与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社恐”问题,加强对健康社交方面的积极引导,给予并强化“社恐”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的正向情感赋能,对认知错位与负面倾向适时纠偏转化,唤醒并增强个体社交意识,突破社会交往的“茧房”,走出舒适区迎接崭新的社交生活。
(二)善用媒介平台,提高社交能力
当克服了社交意识退缩、形成正确的社交认知后,关键的一步是提高社交能力。与线下面对面社交的尴尬相比,摆脱现实物质的束缚、享受了舒适的线上社交圈层,广大“社恐”青年大学生们往往会逐渐沉迷其中,不愿踏出舒适区进行线下交流,而解决之道就在于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帮助“社恐”青年大学生回归现实、社会与责任。帮助青年大学生摆脱“社恐”困局、建立社交联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搭建互助式社交平台,载以心理咨询,辅之以“心灵旅行”“心理树洞”等特色活动,帮助广大“社恐”青年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纾解心理症结、打开心理防线,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交心态;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搭建交流交往平台,例如,各地高校纷纷开展夜校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载体,鼓励青年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以公共场所作为媒介带动“社恐”青年大学生进行线下交往,促进兴趣共同体的形成,引导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实习实训的机会,实现青年大学生线上到线下的活动领域的迁移,通过劳动锻炼获得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借助学校与社会提供的各种实习实训机会,引导“社恐”青年大学生们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实操,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于各式各样的锻炼中逐渐适应社会集体生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三)构建新型社群,提升视野格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多次出现“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 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通过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新时代,线下独处是“社恐”青年大学生线上狂欢的相对呈现,折射出多重面向的社交矛盾,即害怕线下社交的窘境、渴望拥有正常社交联结弥补个人情感缺失。因此可以依托虚拟网络空间优势,加强传统集体活动建设,构建真实关联,突出情感体验,形成舒适的、适合个体的新型社交圈层,为广大“社恐”青年大学生提供情绪价值、树立并强化自我认同,从而进行优质、健康的社交互动。此外,由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青年大学生的“社恐”困局不仅要从个体的心理微观层面分析研究,更要从社会与国家的宏观整体需求中进行考虑。当前我国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时势、关注社会需求、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个人视野格局,融入时代潮流,找准个人定位,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姿态参与到国家建设发展大道中来。
结语
“社恐”的流行性传播成为网络热梗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呈现,透过选择性、逃避性的社恐行为,可以窥见青年大学生既害怕又向往社交的心理窘境。因此,应该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意识,走入社会,通过实践锻炼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汇入国家发展潮流中。
参考文献:
[1]刘蒙之.从社恐到社牛:青年人社交议题背后的心理分析[J].人民论坛,2022,(01):114-119.
[2]栗蕊蕊.“社恐”与“社牛”:青年社交新表征及其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3,(07):102-106.
[3]陈曦.“社交恐惧症”:从疾病到网络热词[D].浙江大学,2021.
[4]王水雄.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纾解[J].人民论坛,2021,(10):38-40.
[5]段俊吉.理解“社恐”:青年交往方式的文化阐释[J].社会科学文摘,2023,(07):103-105.
[6]窦潇洒.Z世代青年“社恐”行为的媒介成因及应对策略[D].南昌大学,2024.
[7]原玲玲.大学生社交恐惧情绪释放的图形感知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24.
[8]崔晓丹.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J].当代广西,2018,(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