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生命教育探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4-10-16 00:00:00范瑞雪 孙杨青
公关世界 2024年17期

摘要:基于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应赋予学生体验式教学服务。本文简要分析了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应用标准,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通过依托网络平台促进换位思考、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生命感悟、开设志愿活动感知生命温度、依托历史故事品味人生百态、联合家长力量实现共育指导等创新策略,端正学生思想。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生活情境;历史故事;空中课堂

引言

《论语》中所述“未知生,焉知死”生命观思想以及人格教育理念,表明除了要提升生存质量外,更要关注内在健康,这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因,期待学生从教师的指导下消除不良心理,成长为文化才能与品质素养均合格的优秀人才,故此应立足体验式生命教育完善教育计划,确保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场景内,逐渐获得深刻的生命感悟与人生体验。

一、体验式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标准

(一)趣味化工作方式

体验式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鲜明的新标准在于采用趣味化方式,增强工作内容的吸引力。现阶段互联网普及范围扩张,学生从网络平台中获取的信息愈发多样,若教师一味以固有方式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考虑到学生思维过于活跃,且对于新鲜kgykSX6SLxVnc+GOGcnPfA==事物的探索欲望较为强烈,更易在兴趣使然下主动参加活动,因而增加工作方式的趣味度,是现今迫切达成的新要求。

(二)主观性工作表现

学生教育过程已经从往日的“教师主导,学生听从”转变为“以生为本”,且教师在课堂上也开始以探究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等诸多活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同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特别是在学生存在自卑、怯懦、抵触心理时,可能难以内化吸收教育知识,且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主观诉求调整工作内容,以便在主观意识下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1]。

从表1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能从行为举止中察觉,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给予有效指导,有望应对不良心理。

(三)沉浸式教育体验

新时代背景下,智能机器人、VR设备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导致学生对实践体验的需求度日益提高。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还要侧重于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包括为其开设角色扮演活动,为其营造真实的情景氛围等。只有学生从中获取切身感受,才更易改变内在思维和心理状态。据此,教师应依据上述标准展现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深刻价值[2]。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固有思维明显,学生因日常接触的知识多来源于网络、书本,且每个学生的经历都有一定专属性,同时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致使在现实情境内常以主观思维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固有特征,不善于接纳他人看法,而且很难产生共情体验;(2)生活感悟薄弱,学生在其未受到苦难或者未遭受委屈时,通常难以拥有深刻的生命感悟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心理指导、思维引领、品质锻炼为重点,一旦学生不能具备深厚的生活感知基础,尽管为其讲述天灾新闻、转述他人悲惨经历,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仅在“受教”后继续以片面认知看待生命;(3)实践活动单一,体验式生命教育应从理论指导与实践体验中予以落实,显然当前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实践活动具有局限性,多将学生束缚于课堂空间内;(4)文化感知力一般,往往文化素养越高的学生共情能力与生命感悟力更强,且在礼仪文明以及艺术鉴赏诸多方面均有优良表现,故而文化感知力的提升,亦是达成体验式生命教育既定目的的关键依托,但当下学生文化认知多来源于教材;(5)家长支持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最困难的面对“表里不一”类型的学生,其在校与居家表现天差地别,致使学生家长始终无法认可工作成果,而且某些家长也缺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经验,难以与教师形成共育关系,亟须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应对措施[3]。

三、基于体验式生命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策略

(一)依托网络平台促进换位思考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体验式生命教育方法时,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实现换位思考的契机,只有学生懂得站在他人视角审视人生,才能深刻体会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性,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以健康的心理自觉尊重他人。通常,最易促进换位思考的途径是依托网络平台营造适宜共情的氛围。此项新策略的提出得益于学生“看电视节目流泪”“看游戏直播气愤”的外在表现。因此,教师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筛选有助于增强学生生命体验的优质节目。具体建设路径如下: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在特定时间内为学生放映《书简阅中国》央视出品的纪录片视频,其中在六期节目中讲述了许多名人事迹,如李商隐、白居易、范仲淹等,教师可从中指引学生感知历史名人心境感受。正如诗人李商隐虽然留有《锦瑟》等著名古诗,但在其38岁时,爱情、仕途多个方面都曾遭受过重大压力。因其深陷于牛党与李党的党派相争中,导致《后唐书》等记述中均将其视作忘恩负义、风流无情的浪荡子。然而从他向西川节度使上交的书信中委婉拒绝赏赐乐籍女子内容中能够知晓,李商隐本身属于难得的有情人,尽管爱人已然离世也依然保有对爱情的忠贞决心。教师可利用该细节引领学生感知李商隐时下心理活动,以便学习其优良品质,不因他人主观看法而转变个人立场与心境[4]。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生命感悟

从庄子《人间世》记载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中能知晓,在学生无法获得切身感受的情况下,很难拥有深刻感悟。为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以模拟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形成生命感悟。此项新策略得益于学生教育阶段“模拟法庭”实施过程,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代入个人身份角色,继而在环境熏陶下,更易优化生命教育效果。具体教学案例如下:

教师可以将“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等新闻事件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模拟地震灾害场景,此时教师可以参照“模拟地震馆”中配备的相关设备,打造充满真正晃动感和危机感的地震受灾现场。随即督促学生在地震来临时、受困时以及逃生时投入真实的想法,面对同学、教师的离去以及个人生存可能性的丧失,从中知晓生命的价值。另外,为促使此类情境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还可设置不同问题带领学生实现深层次思考,如“只有一个逃生出口,且3分钟后会出现余震,你会选择让同学老师先撤离,自己后撤离吗?”“如果你的同学在你面前被困,你想为他做些什么?”等。用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深思,使之深刻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5]。

(三)开设志愿活动感知生命温度

“万物有情”且“生命有情”,基于道家“生命本性论”可知,生命有长短却意义不同。而在体验式生命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应积极开展志愿活动,赋予学生生命温度的感知体验。志愿活动本身属于延伸生命价值、关注他人生存质量的主要途径,若将其作为心理教育的载体,即可助力学生从“无情的心境”向“有情之心情”转变。而且还要从“小情怀”与“大情怀”多类别志愿活动中体会家国情怀。具体建设路径如下: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办“扶贫敬老”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关心老人晚年幸福指数,以陪同老人聊天、与老人一同做游戏、为老人按摩等方式释放个人情怀,也能在双方互动中从老人阅历中汲取人生经验。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部队,通过聆听老兵的抗战故事,对时下时光产生珍惜情感,并对革命先烈的付出油然而生感恩与敬佩情怀。而且教师还可兼顾“抗美援朝先烈魂归故土”等重大历史事件,鼓励学生在生命感知中保持健康心态。特别是往日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从老兵信仰中领会生命的本质意义,由此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6]。

(四)依托历史故事品味人生百态

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将对生命价值的体现产生负面影响,因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依托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人生百态的千般品味中重塑生命观。具体建设路径如下:

教师可以列举《徐霞客游记》作者学徐霞客,丈量名山大川,考察江山河流的历史故事。在其30余年的长途跋涉中,最终找到了长江源头,并勇敢纠正了前人“岷江是长江源头”的谬论,以“金沙江为源头”的走访结果为中国地理图册给予了依据。教师可利用此故事,促使学生在“徒步”行为中对其“照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产生独特思维,从而对具有迷茫心理的学生起到指引作用。

历史故事是为学生打开“心门”的关键钥匙,教师应不断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动为学生讲述带有吸引力且带有导向性价值的历史故事,以历史人物传递中华文化,力求以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励学生以健康心态看待百味生活。如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某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还可以为其出具个性化指导方案,以合乎心理诉求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主动转变固有思维,也要联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五)联合家长力量实现共育指导

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实施有效指导,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契机,与家长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向其普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体验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使之充分认识到家校联合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空中课堂”平台优势,鼓励家长通过参加网课获取心理教育“合格证书”,自此增加心理指导专业度。

如表2所示,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按时参加多项关乎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能强化共育力量,对学生心理发展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应加强课程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趣味化工作方式、主观性工作表现、沉浸式教育体验标准,并立足现存问题明晰优化路径,从网络平台、生活情境、志愿活动、历史故事、家校共育等方面着手,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渐转变心理认知,感悟人生体验之余锻炼心性,培养优良品格,由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策略[J].新智慧,2023,(28):65-67.

[2]刘寒梅,钟年,王娟.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3,37(03):340-345.

[3]赵强.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教师,2022,(33):18-20.

[4]高璐佳.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2,(31):138-139.

[5]白国祥.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20,(10):33-34.

[6]焦兰草.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