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24-10-16 00:00:00王秋茗
公关世界 2024年17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生沟通、建立网络舆论监控机制等措施,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多样,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信息繁杂导致的价值观混乱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海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人们的生活。在这片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既有智慧的光芒,也有暗礁和漩涡。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多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的信息如同万花筒,色彩斑斓、眼花缭乱。正面的、积极的信息能够启迪心灵,激发学习的热情,如科学知识的普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英雄事迹的传颂等。然而,与之并存的是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它们如同阴影一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学生的思想[1]。

互联网上的信息多样性导致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们在网络上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这些观念相互碰撞、交织,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和迷茫。他们开始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对道德和伦理的底线产生动摇。价值观混乱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了威胁。因此,需要正视信息繁杂导致的价值观混乱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二)网络沉迷引发的社交障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高校学生,他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更是与网络紧密相连。然而,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网络沉迷所引发的社交障碍。网络沉迷不仅使学生与现实生活脱节,更在无形中损害着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网络沉迷导致高校学生与现实生活疏远。当学生们将大量时间投入在网络世界,无论是网络游戏、网络直播还是社交媒体,他们便会逐渐忽略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长时间的网络交流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交体验,但终究无法替代面对面的真实互动。这种疏远不仅会导致学生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淡漠,更可能让他们逐渐失去与人交往的意愿和能力。网络沉迷还容易引发孤独感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当学生们过度依赖网络,将虚拟世界作为自己主要的社交场所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在现实中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会使他们更加沉浸于网络世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网络上的信息繁杂多样,学生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分辨真假、善恶而感到焦虑不安[2]。

网络沉迷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度依赖网络会使学生缺乏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体验,导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下降。这种影响在课堂上尤为明显。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会导致他们在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以网络游戏为例,许多高校学生沉迷于其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虚拟世界中。

(三)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无疑为人们提供了表达观点、分享信息的广阔空间。然而,正是由于其匿名性、自由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论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高校学生,其思想和行为更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使一些人在发表言论时缺乏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谩骂。

网络舆论的自由性也带来了信息真伪难辨的问题。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或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点击量,往往会制造虚假新闻或谣言,误导学生的判断。这些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不仅会让学生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还会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则容易引发学生的盲目跟风和冲动行为。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上。一些极端的网络舆论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产生错误的是非观、道德观。例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一些消极思想被大肆宣扬,这种思想会让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导致价值观的扭曲[3]。

(四)教育模式的滞后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却显得滞后,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局限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和自主获取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加生动、有趣、实用的信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一些高校缺乏针对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多元,他们关注的问题也更加广泛、深入。然而,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上,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和引导。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无法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困惑,还可能加剧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多样,其中不乏虚假、误导甚至有害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校学生而言,往往容易造成混淆和困扰,甚至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因此,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和价值的能力,成为高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通过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信息筛选、评估和利用的方法和技巧。这些课程可以涵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道德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信息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应加强图书馆、校园网等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资源[4]。

图书馆可以举办信息素养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学生介绍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法,帮助他们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效率。校园网则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和审核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有价值,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建立了学生信息素养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和价值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息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沉迷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沉迷问题的严重性,并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网络使用的科学知识和正确观念,让他们了解网络沉迷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这些课程可以涵盖网络成瘾的识别、网络使用的心理机制、网络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同时,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网络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但过度依赖网络则可能导致学生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需求。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网络世界,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某高校为例,学校举办了网络心理健康周活动,通过讲座、展览、互动游戏等形式,向学生普及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在活动中,心理咨询师还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沉迷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帮助他们认识到网络使用的利与弊。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当学生出现网络沉迷的迹象时,可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学校还组织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比赛、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显著。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应当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言论以及恶意攻击,这些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缺乏辨识能力的学生,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负责实时监测校园网络上的言论和动态。通过收集、分析网络舆论数据,及时发现和纠正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和虚假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辨识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网络素养,还能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网络建设中来。以某高校为例,该校通过建立网络舆论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校园网络上的言论和动态。一旦发现有错误言论或虚假信息,平台会立即进行干预和纠正。这种及时有效的监测机制,有效地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5]。

(四)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

创新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采用更加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便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尝试。在线上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然而,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提高[6]。

例如,某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采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该校成功地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线上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则通过组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观点、分享经验、互动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就能够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模式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需要不断关注互联网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艳,徐满.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24,(08):94-97.

[2]王丽.新媒体时代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初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5):166-168.

[3]李雅欣.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吕梁学院学报,2024,14(01):54-57.

[4]孙静,陈海畅,华怡颖.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6-9+21.

[5]安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147-148.

[6]游敏惠,唐妮霞.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