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都实现了蓬勃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此背景下,教育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还要成为引领时代的先锋。同时,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因此,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学生未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是可行的,还能够实现双赢。
一、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承担着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还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职责。因此,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蕴含着思政元素。在语文教材中,学生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崇高品德,他们或为国为民,英勇奋斗;或忠诚正直,廉洁奉公;或勤学苦思,矢志不渝。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品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还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语文教材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经典诗文到民间故事,从传统节日到传统习俗,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深刻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岳阳楼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该文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我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雪》以其雄浑的笔触,展现了北国雪景的壮丽与作者的豪迈情怀,学生在阅读时能体会到作者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贺敬之的《回延安》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绘了延安的变迁与作者重返故地的激动心情。在诗篇中,贺敬之展现了他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他不仅关注着延安的变迁和发展,还关注着延安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他的诗篇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学生带入那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代,让学生感受到延安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安宁、繁荣是民众享受宁静、美好生活的基石,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生活幸福。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多种形式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语文教材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是其本身并不具备直接教育学生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精彩的教学吸引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人物的精神内涵,使学生在心理上能够认同先贤精神,在情感上能够与先贤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觉醒。
只有让学生有获得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只有触碰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例如,在讲解与清明节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了解清明文化,懂得感恩之情。清明节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这一节日不仅是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深情缅怀,还是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崇高纪念,体现了清明文化在社会风尚中的慎终追远。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通过讲述先烈故事、排演红色剧目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铭记这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烈。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清明祭扫活动,并注重现场教育,向学生讲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利用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每一个参与者,使他们深刻体会先烈的伟大与崇高,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教师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背影》一文为例,文中所反映的亲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如何通过描绘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情景,展现深厚的父子情感的。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现代家庭如何保持亲情的温暖与真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以及面对家庭问题时如何积极应对和解决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探讨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保持有效的沟通,如何共同面对家庭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互相理解和支持,等等。通过这样的思考与探讨,学生能更加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了解如何为家庭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课程后期,教师可以总结这次课堂学习的内容,强调亲情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家人的需求和感受,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思想品质
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深入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开展各类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如阅读交流会、演讲比赛等。此类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在交流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思想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五、利用跨学科融合拓宽思政视野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问题提供了明确指引。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并遵循国家教育战略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应不断融入思政元素,将全程育人的理念落实到每一堂课。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引与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携手,共同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认识世界、理解社会。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与历史教师合作,结合相关课文讲解历史事件、剖析历史人物特点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规律、领会历史价值。语文教师还可以和道德与法治教师合作,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渗透简单的法律知识,解析其中蕴含的道德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提升道德品质。
结语
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完成这项任务的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达成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课外活动等方式,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传达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而为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