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20世纪,先锋派电影人就开始追求电影能够像诗一样自由地创作。不同于以往的先锋电影,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意化电影”由此诞生。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诗意化摄影造型在影片中被大量使用并不断完善。诗意化摄影造型是国产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从诗意化摄影造型背后可以挖掘出传统文化元素,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国产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文章分析诗意化摄影造型的概念以及国产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的发展,并从静态化的诗意化摄影造型与动态化的诗意化摄影造型两个方面总结国产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特点。文章认为,诗意化摄影造型在电影中是重要的摄影理念和表意手段之一。在静态化的诗意化摄影造型中,可以用光线渲染氛围,用影调营造情绪,用构图烘托画面美感;在动态化的诗意化摄影造型中,长镜头可以连接各类静态化元素,烘托出电影的意境美,不同的场面调度能够让故事更具诗意化的美感和镜头感染力,声音也能赋予影片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诗意化的摄影造型是电影创作者抒情表意的重要工具,其赋予了国产电影极具特色的东方神韵,也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
关键词:国产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静态化;动态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255-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语言景观与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YYB006;2024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阶段性论文研究成果
在电影艺术中,摄影造型是一种重要的表意手段;在电影摄影造型中,诗意化的造型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段,在国产电影中被大量使用。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诗意化的摄影造型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
早在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电影创作者就提出“影片应该成为诗”的口号,认为电影和诗歌一样,应该享有创作的自由。这一时期,先锋派电影创作者也通过抒情、隐喻、否定情节等方式来创作[1]。
此后,苏联电影大师提出了“隐喻蒙太奇”的理念。与先锋派电影相比,苏联电影大师们更重视电影的表意、抒情作用,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量应用诗意化摄影造型方式,使用长镜头与蒙太奇,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为观众带来诗意化的体验。
诗意化摄影造型就是源自上述两种类型,要求将诗的节奏、韵律以及画的寓意、意境融入摄影造型中,通过比拟、隐喻、象征等方式刻画人物、表达情绪、抒发情感,这适用于各类电影,能够更好地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2]。
我国的审美传统是有诗意化追求的,古诗词中对有关“意境”理论的实践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产电影诞生后,就有了诗意化摄影造型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代表性作品有《神女》《渔光曲》《小城之春》等,开辟了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此后,大量电影创作者将古典绘画理论、传统美学精神应用到诗意化的摄影造型中。第五代导演更是大胆采用象征性、写意性的镜头语言,既借鉴了西方摄影造型理论,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迅速推动国产电影发展[3]。
进入新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创作语言、创作手段不断丰富,出现了大量以数字化技术营造诗意化摄影造型的表达手段[4],如《英雄》《赤壁》《云水谣》等,诗意化摄影造型的创作状态与以往呈现较大差异。当然,受纪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国产电影诗意化造型摄影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电影的价值多元。从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发展情况来看,有的电影作品出现了“戏不够意境来凑”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商业电影,创作者过于关注电影的画面效果,为营造氛围大量使用数字技术,导致商业化与艺术化之间的关系失衡[5]。
(一)静态化的诗意化摄影造型
1.光线与影调
光线是电影的灵魂,不仅可以塑造造型,其本身也是审美对象,在诗意化摄影造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影调是光线抒情的表达,赋予画面情绪[6]。不同的影调有不同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表现性用光。在国产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中,光线能够表现人物特征与环境特点,能够产生现实主义的光源美感,恰当使用光线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围[7]。如影片《一个和八个》使用黑白分明的光线呈现出极大的反差之美,多使用自然光。在内景摄影中,有大量房屋结构造成的明暗反差;在外景中,大量使用自然光造成阴影与亮面,颇具美感。在摄影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摄影师也在寻求多样化的光影表达方式。以王家卫的电影为例,影片中常常大范围使用光斑,在《东邪西毒》中,使用流动光斑来刻画人物心理,烘托环境氛围。张艺谋也非常善于借助光线和音调来呈现诗意化摄影造型,《大红灯笼高高挂》利用蓝色滤镜处理大院,营造出冷调,用红色灯笼营造出暖调,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再配合高亢的女声与密集的鼓点,让影片进入高潮。
二是表意性用光。表意性用光是创作者通过潜心研究,让光线产生煽情效果。从本质上看,电影摄影是以绘画来展示的一种艺术形式,光线的合理布局和使用,与绘画作品有一定的联系。《湘女萧萧》就采用印象派的绘画用光方式,水田、山坡、房屋、村落等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摄影师用自然光下摇曳的甘蔗林、幽暗的湘西木屋、空灵的青山绿水来表现自然之美。《红高粱》使用强烈的光线来增强感染力和冲击力,讲述的故事充满野性和张力,影片的逆光处理也很好地营造出相应氛围。
2.构图
在诗意化的摄影造型中,构图至关重要,美感烘托离不开精妙构图的支持[8]。
一是取象偏远景别的使用。国产电影经常使用取象偏远的景别,这借鉴的是传统绘画表达方式。《黄土地》中的全景式构图就使用了取象偏远景别,摄影师采用固定机位,用全景展示苍白的天空,将顾青的身影与黄土交叠。在迎亲这场戏中,迎亲队伍鼓乐齐鸣,配合烦琐的婚礼仪式,将景观多方位地呈现出来。
二是崇简构图思维。诗意化摄影造型深受中国古典绘画构图方式的影响,古典绘画往往以简疏之形呈深邃之意境。在早期电影《神女》中,就采用简单、空灵的画面构图来表现极简的构图原则,神女房间内挂了两件旗袍,视觉上协调简单,也交代了主角的身份与性格。《黄土地》中常用长焦镜头来简化画面,将一些复杂元素排除在外,充分表现了高原的体积感与分量。
三是散点透视构图的使用。中国画经常使用散点构图的表现方式,通过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大小、颜色等互动,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属于“长卷式构图”方式。在《十面埋伏》中,飞刀门众人在竹林现身的戏就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在这个构图中,并没有明显的焦点透视,摄影师借鉴古典绘画的表现方式,利用柱子来分割画面,将黑色墨线疏密有致地分布在空间内。《卧虎藏龙》中有很多大全景、近景镜头,飞跃的人物与山水、竹林相得益彰,色彩统一,整体氛围优美、灵动。
(二)动态化的诗意化摄影造型
长镜头最早是纪实美学中的概念,能够记录客观真实的事物,以电影特有的方式整合各类要素。在诗意化摄影造型中,长镜头是代表性的动态化表达方式,能够连接各类静态化的元素,烘托出电影的意境美[9]。
1.固定长镜头的使用
中国哲学与艺术深受道释思想的影响,对“静”有深刻的认识。“静”能够营造出一种悠远、旷达的意境[10]。
在国产电影中,经常使用固定长镜头来表达深远的韵味,摄影师用含蓄的镜头语言、凝练的静态位置让观众回味无穷。在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这种镜头语言的表达颇具代表性,不管是表达离愁别恨还是生老病死,摄像机总能超脱三界,保持冷静的叙事态度,这是其深受道家无为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在陈凯歌的《孩子王》中,固定镜头占比超过90%,柔和、静态的画面让影片充满悠远的意境,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诗意。将“冷”与“静”相连,固定长镜头让国产电影与西方电影呈现出显著差别。总之,固定长镜头的表达超越了物象本身,将“冷”与“静”结合,产生了意外之象。
2.运动长镜头的使用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运动长镜头得到了广泛使用,其表现的美学属性也更丰富。实际上,在中国古诗词中可以看到对运动长镜头的使用,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1]。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产电影就已开始使用运动长镜头。《小城之春》借鉴了绘画的游动视点来构建长镜头,主要采用横移的拍摄方式,如同长卷一样展现纵深空间[12]。
国产电影的移动摄影与西方电影不同,西方电影更加关注纵深空间的挖掘,而国产电影则更多使用平面、全景的调度方式,让细节刻画更加生动、鲜明。《浪淘沙》通过横向摇摄与舒缓静态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营造意境,如在“孤岛段落”中,固定摄影机通过对大海、水手、淡水桶等物象的构图来烘托出荒岛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运动长镜头的表达更具韵律感,如《两个人的芭蕾》中,摄影师用升降镜头来呈现跳舞的场景,通过拍摄方向、景别与角度的变化,做到了情景交融。
运用不同的场面调度,一是重复化的场面调度。国产电影的视觉重复更多的是画面之间的碰撞。在《城南旧事》中,重复性场面调度极具代表性,采用这种镜头语言将影片中的琐事联系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复性的画面语言,多次出现“学堂操场”“井窝子边打水”这两组镜头,前者唤起了观众对童年的回忆,后者则营造出追忆往事的氛围。在《我的父亲母亲》中,“饺子”“青花碗”重复出现,以此表达母亲的内心世界,重复化的场景与母亲的情感相互交织,用抒情的叙事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更具诗意化的美感[13]。
二是对比化的场面调度。对比化的场面调度就是通过镜头的组合连接来对比,形成不同的美学效应,表达影片的象征含义。在《城南旧事》中,对比化场面调度的使用颇具代表性,固定镜头、长镜头的搭配与静态镜头的交替使用,让影片的情绪层层递进,具有诗意化的张力[14]。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三太太死后,屋内的烛光与被白雪覆盖的大院形成了对比,随着持续加快的音乐节奏,故事进入了高潮,表现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三是横向的场面调度。横向的场面调度通过摄像机横移来表达节奏和韵律。《枯木逢春》借鉴中国画的长卷化创作方式,在“新十八相送”的场景中,摄影师用具有变化性的机位将美景、人物之间反复交叉,融入了柳林、河水、石桥、鸭群、莲池的语境,让镜头极具感染力[15]。
声音能够表达周期性、固定性的节奏,为影片赋予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在画面、声音的融合下,表达诗意化的造型。
在电影《青春祭》中,导演根据人物情绪变化与声音来表现情感张力,在当时非常具有借鉴作用。在电影的第一部分,李纯出道,此时声音较为平淡、舒缓;第二部分为表达李纯自由舒畅的心情,声音也变得欢快奔放;第三部分用舒缓深沉的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意蕴。国产电影中,声音韵律美的使用应是张弛有度的,可通过动中有静、内松外紧的方式来表达。
诗意化的摄影造型是国产电影的一个显著特点,不仅赋予了国产电影浓郁的东方神韵,还可以借助这种造型方式有效区分中西方电影。影视作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诗意化的摄影造型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数字化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背景下,国产电影不断变迁,诗意化的摄影造型也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 陶诗伟.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研究[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3):330.
[2] 娄世民.诗意化摄影造型模式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26(6):49.
[3] 舒敏,刘月.国产动画电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视听,2023(9):5-9.
[4] 徐燕妮.浅析新技术语境下的艺术电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J].当代电影,2019(6):170-173.
[5] 王子君.在“诗意化”和“技术化”中寻求“栖居”:以广告和电影为例[J].美与时代,2018(5):43-44.
[6] 于然.近年国产商业喜剧电影的摄影特性探析[J].当代电影,2022(8):68-74.
[7] 王赟姝.中国电影诗意化的美学追求:论中国电影创作的“优美浪潮”[J].电影新作,2018(4):19-26.
[8] 刘可文,白倩雨.语言诗意化、意象符号化与叙事碎片化:毕赣电影形式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35(2):100-104.
[9] 陈传宝,李洋.谈国产电影《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映像[J].电影评介,2014(4):40-41.
[10] 弓倩,王帅.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及其文化传统[J].电影评介,2021(10):101-104.
[11] 孙晓琴.试论从古典诗词的审美看中国当代电影的诗意化走向[J].电影文学,2007(13):36-37.
[12] 杨晨玉.浅析诗意化叙事电影:以《小城之春》为例[J].视听,2019(9):92-93.
[13] 张青民.消费语境下国产电影的非线性叙事[J].电影文学,2022(10):78-81.
[14] 刘大鹏.中国电影中的诗意化摄影造型创作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56-57.
[15] 邢崇,张立笑.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诗意叙事:以《小城之春》《枯木逢春》和《春江水暖》为例[J].民族学刊,2023,14(11):102-109,167.
作者简介 韩栋,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影视摄影、影视虚拟技术。侯心怡,研究方向:影视传播、巴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