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想象力消费视域下所展现的影视民族性特征,分析其如何通过融入中华民族特色元素,并结合现代电影工业手段,呈现出极具想象力的神话史诗。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电影中的场景、道具、音乐、舞蹈等元素,探讨这些元素如何为电影赋能,以及如何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研究发现,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充分挖掘并运用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场景构建等元素,通过实景道具、音乐舞蹈等客观存在的文化手段,赋予了电影独特的魅力。这充分表明,在影视创作中,融入民族性特征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满足观众对想象力消费的需求。同时,电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大历史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扬了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想象力消费;民族性特征;数字特效;中华文化;《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246-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丝绸之路青海段出土北朝至唐代服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EG210
在电影领域,想象力消费特指青少年观众对具有超验性、超现实性或虚拟现实等特征的影视作品所进行的欣赏、文化消费以及经济消费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1]。这类作品包括科幻、魔幻等类别。
年轻一代观众自幼便大量接触极富想象力的作品,如日本动漫、好莱坞大片等,因此对富有想象力的电影作品产生了新的审美偏好。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行业在科幻和幻想类作品创作方面一直存在短板[2]。
针对观众对想象力消费的热情,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下文简称《封神第一部》)为中国电影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方式。作为神话史诗类型电影的子类,这一类型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然而中国电影创作几乎未曾涉及。
乌尔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神话史诗类型从未出现,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遗憾[3]。他希望通过《封神第一部》,深入挖掘中国丰富的神话史诗资源,并在中国电影产业的支持下实现创作目标。尽管《封神第一部》在数字特效方面尚未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导演通过精妙的画面构建和出色的场景调度,成功弥补了这一不足[4]。
外国学者安德鲁认为中国电影正在模仿好莱坞,通过巨额预算来提升品质,这种做法拉动了观众对电脑特效的需求[5]。作为《封神第一部》的美术和人物造型指导,叶锦添强调电影场景不仅是装置艺术或橱窗设计,还是戏的一部分。他领导的团队深入研究了2500年前的历史文物,为电影中的场景和角色提供了视觉元素[6]。南非学者博尔曼·艾力亚的研究表明,反映文化遗产的符号在异质社会中更易被接受[7]。在《封神第一部》中,这些符号包括鳄鱼皮鼓、篪、建鼓、排箫、十弦琴和二十五弦瑟等传统乐器。相比之下,张艺谋的《长城》虽然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但对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运用不当,最终反响不佳。虽然电影运用CGI技术展示了神秘怪兽和宏大场景,但背离民族文化的改编未能赢得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认可。
叶锦添作为美术指导,通过服装设计构建了人界、妖界和仙界的美学体系,展现了华夏美学风格,为观众带来了和谐统一的视觉体验。这种美学体系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影制作的结合,重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想象力。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手法,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正如陈旭光教授所洞察的,科幻电影的繁荣受两个核心要素驱动:其一,科幻电影根植于一个民族肥沃的想象力土壤之中,因为科幻的本质在于基于科学原理的创造性构想;其二,科幻电影所呈现的视觉盛宴往往依赖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诸多震撼人心的场景与特效须借助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才能实现。遗憾的是,这两个关键要素在过去的中国电影发展中相对薄弱[8]。将数字特效作为叙事结构的辅助手段,将考究的服装道具实物作为主要的呈现形式,依托现实条件进行艺术加工,那么此时的想象就是对已有事物的扩展与延伸。固然要精益求精地去探索科技落地的可能性,但绝对不能夸大数字特效对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这种对已有事物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加工才是中国电影响应市场需求的探索道路之一。依托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中国想象打造科幻世界和想象力美学,正是今后电影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9]。
《封神第一部》作为神话史诗类型电影,出场角色繁多,社会关系复杂。制作团队深入挖掘了《封神演义》作为历史演义作品的深邃与庄重,展现了其非随意编造历史的严谨态度。通过儒家的道德视角,巧妙运用虚构手法,将妖魔助纣为虐与神灵扶持正义的情节交织,生动再现了殷商至西周的历史变迁,故事虽是虚构,却植根于历史脉络之中[10]。
《封神第一部》在明线层面,叙述了质子姬发历经磨难,在不断成长中逐渐认清养父殷寿的真面目,最后回归生父姬昌身边的故事。而在暗线层面,该片则深刻反映了现实世界两种思想的冲突,以及当代青年人的价值选择。导演乌尔善明确表示,他对原作的世界观持有异议,如其中的宿命论和一些价值观,他希望通过改编融入当代思想,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广泛传播。乌尔善导演特别强调了情感的力量、正义和善良等价值观念。他指出,神话史诗并非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集体记忆的体现。剧中的封神榜作为核心矛盾的载体,实际上具备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现实社会的象征意义。
《封神第一部》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命运与内心挣扎的故事,更是一部深入挖掘现实世界思想冲突和价值观选择的力作。通过神话史诗这一载体,该片成功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引发了观众的深入思考。
导演乌尔善表示,“原作里的情节使姬昌这个父亲变得很狡猾、很不可爱,我改编为姬昌为了保护姬发而忍受屈辱和痛苦,这样的父亲才更伟大、更感动我”。很明显,改编后的版本更符合如今大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加工手段也赢得了想象力消费主体的认可[11]。
由此可见,想象力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还是一种强大的认知能力。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人们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开拓新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艺术家丰富且独特的想象力,是塑造艺术形象及提升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12]。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贯强调尊重并融入民族特性,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并体现各民族的独特性。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这种结合必须紧密贴合民族特点,并采用适合该民族的表现形式来呈现,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采用较多的文学命题,但在对父亲的感情上,东西方文学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13]。《封神第一部》中出现弑父情节,导演乌尔善采用这种哲学手法增强了电影的神话史诗感。
弑父情节的出现并不代表本片的改编西化,而更像是陷入了“命名陷阱”的表现。
弑父这个文化模因绝对不是西方所特有的,神话作为人和动物尚未严格区分时期的历史故事,其结构就是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所以人性和动物性兼具是神话史诗固有的表现形式。因此,人类文化中的两大主轴——食物和性,必然以人性和动物性的方式分别展开。
例如,《封神第一部》中反复展示的人祭就是关于食物的动物性展开,而殷寿弑父弑兄则是关于性的动物性展开。这昭示着有违人伦的基本社会单元崩塌,是一种人向动物的彻底返回,由此人们才视有违人伦与弑父为最根本的禁忌。既然弑父这个禁忌是存在的,那其在神话史诗中一定是有源可溯的。因此,《封神第一部》的弑父是对神话的溯源,以及对蛮荒感和动物性的艺术追求。
中国的弑父情节更注重等级和秩序,无论是原著《武王伐纣书》中的殷郊弑父,还是传统神话故事中哪吒反抗其父李靖,绕不开的内核是双方都处在一个比父子关系更大的秩序单元下。而西方弑父情节代表的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则是因命运的捉弄而误杀生父、误娶生母。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文字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双方不同的路径导致了不同角度的偏移[14]。
《封神第一部》在想象力消费视域下成功展现了影视作品的民族性特征。通过视觉奇观的构建、叙事策略的创新、文化意象的呈现以及精神内核的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与探索,该片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力需求与文化消费愿望,还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与智慧。
(一)观众反馈与市场表现的共鸣
《封神第一部》在票房上的强劲表现,不仅证明了其商业上的成功,还体现了观众对高质量民族性题材影片的渴望与认同。观众通过社交媒体的口碑传播,形成了强大的正面反馈循环,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市场影响力。这不仅源于影片华丽的视觉效果和紧凑的剧情,还在于其对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增强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
在国际市场上,《封神第一部》以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视觉风格,成功搭建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影片不仅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认可,还引发了海外观众探索中华文化的兴趣。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影片巧妙处理了文化差异,使海外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三)学术研究与专家评价的权威认可
学术界对《封神第一部》的关注与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其在民族性特征展现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影片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叙事策略、文化意象、精神内核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专家评价不仅肯定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还为后续同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四)对后续作品及电影产业的深远影响
《封神第一部》的成功对后续作品及整个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激发了更多创作者对民族性题材的关注与挖掘,推动了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影片的成功为其他同类作品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和思路,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同时,影片在市场上的成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投资回报,并且充分展现了影视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同,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其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学术研究与专家评价的权威认可以及对后续作品及电影产业的深远影响,共同构成了影片在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封神第一部》的创作,是一种审美自觉的创作,包含着创作者独特的审美品格、审美趣味和审美理念,并能很好地传达出创作者的个人主体性。《封神第一部》是一部真正意义上讲述中国故事的神话史诗片。创作团队展现出了当下中国文艺工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文化自信。从市场反应来看,这种创新的想象力创作方法已经得到了正面肯定。
虽然《封神第一部》在数字特效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其充分证明了具有民族特征的工业化电影产物是能够让中国观众乐意买单的。
本文对《封神第一部》的民族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但研究范围有限,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影视作品的民族性特征。同时,本研究主要立足内容分析,未来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研究方法,如访谈、问卷调查等,以丰富研究数据和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建强.略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三个层面[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6):39-47.
[2] 郭帆,谭政.《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片的多维升级: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23(3):103-110.
[3] 乌尔善,陈晓云,李之怡.《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乌尔善访谈[J].电影艺术,2023(5):73-79.
[4] 于帆.《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本土探索[J].电影艺术,2023(5):64-68.
[5] 安德鲁.特效与奇观:CGI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整合[J].中国电影研究,2021(1):49-64.
[6] 姜霖.灵性视觉的感官超载:与叶锦添谈《封神第一部》的美术创作[J].电影艺术,2023(5):138-143.
[7] 博尔曼·艾力亚.在一个分裂的社会中,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象征的认同:南非的例子[J].身份,2022,29(3):282-300.
[8] 陈旭光.用全球视野讲好中国科幻故事[EB/OL].光明网,(2022-08-30)[2024-01-19]. https://wenyi.gmw.cn/2022-08/30/content_35981219.htm.
[9] 帕特丽夏.星球大战传奇的跨代艺术烙印:愿神话与你同在[J].艺术与市场,2021,12(1):35-42.
[10] 林辰.神怪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75.
[11] 陈旭光.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J].当代电影,2020(1):126-132.
[12] 周少华,徐洲赤.想象力消费:概念、悖论及陷阱:电影新美学的若干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23(3):27-34.
[13] 刘忠洋.论东西方文学的“弑父”与“尊父”情结[J].学术界,2006(3):142-145.
[14] 陈旭光.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构想及与中国电影学派关系思辨[J].当代电影,2022(1):31-38.
作者简介 李惠普,研究方向:影游融合。马冬,教授,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艺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