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作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教育出版面临诸多变革,如何尽快适应变革并推动教材出版创新与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通过广泛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政策文件以及市场数据,全面梳理教材出版现状,同时结合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提出教材出版创新策略和发展方向。研究发现,当前教材出版面临内容更新滞后、数字化教材开发与应用不足的现状。文章针对这一现状,对新形势下教材出版提出以下创新策略:其一,做好教材出版的规划与审查;其二,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标准,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其三,聚焦核心素养,突出育人导向;其四,强化教材出版的市场导向与服务意识;其五,融入通用设计理念,推进教材无障碍化。此外,文章还对新形势下的教材出版进行展望,指出其呈现出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跨学科与综合性发展的趋势。文章旨在为教材出版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教材出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教材出版;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238-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主线的小学科学教材编写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YB0610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材出版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材出版必须更紧密地贴合教学实际,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材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教材质量,是教材出版业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展开研究,以探讨新形势下教材出版的创新策略与发展方向。
(一)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首先,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如部分教材在出版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修订和更新,无法及时纳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课程学科最前沿的学术进展,这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1]。其次,教材内容应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但目前一些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教材中的案例、数据等都已过时,无法准确反映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不仅降低了教材的实际应用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不匹配,部分教材中的知识点、难度、结构与教师的教学计划及需求不符,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不仅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2]。
(二)数字化教材开发与应用不足
首先,数字化教材资源相对匮乏。虽然近年来数字化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与传统教材相比,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数字化教材更为缺乏。其次,数字化教材的普及程度不高。数字化教材需要相应的技术设备和网络环境支持,但在部分地区和学校,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之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材的认识和使用能力有限,数字化教材的推广和应用受到影响[3]。最后,数字化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和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但部分数字化教材在内容质量、教学设计、编辑排版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价值[4-5]。
(一)做好教材出版的规划与审查
教材出版规划应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市场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制定。在规划过程中,应广泛征求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6]。在制定出版规划时,还应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投入更多资金、资源等,开发具有特色的教材,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师生的需求。除此之外,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教材出版机构要定期对所出版的教材进行审查和修订,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设定合理的审查周期,如每3年或5年进行一次全面审查,重点关注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严谨性、时效性等,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标准要求。同时,广泛收集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审查和修订的重要参考。
(二)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标准,紧跟教育改革步伐
教材出版机构要及时了解教育部发布的最新课程标准,抓准教育改革方向。教材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编写和设计应与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方向高度一致,所以教材出版机构应密切关注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文件,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确保教材内容与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各学科的目标和内容紧密衔接。要准确把握课标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教材能够全面、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教材出版机构应主动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如课程结构调整、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改革等,及时将这些改革理念融入教材,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7]。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各门学科知识逐步更新,教材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学术成果。因此,教材出版机构要敏锐洞察学科发展动态,与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在更新教材内容时,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同时结合目标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这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
(三)聚焦核心素养,突出育人导向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材出版机构应深入理解这一内涵,确保所出版的教材能够真正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不应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重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9]。
首先,构建核心素养框架。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围绕核心素养构建教材内容框架,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融入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实践探究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其次,教材出版应突出育人导向。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育人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出版应突出育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材的内容选择、编排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必须体现育人理念和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最后,注重发展性学习内容。在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时,应特别关注发展性学习内容,即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的内容,此类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使学生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10]。
(四)强化教材出版的市场导向与服务意识
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教材出版机构应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借助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为教材出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教材结构,结合市场反馈和师生需求及时调整教材的编写方向和内容设置。例如,针对新兴学科和热门专业,适当增加相关教材的出版;对于传统学科,要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修订和更新,以使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11-12]。另外,教材出版机构要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第一时间解答师生在使用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教材配套资源,如教学课件、习题答案等,定期举办教材使用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教材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不断提升教材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五)融入通用设计理念,推进教材无障碍化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关爱特殊教育群体,切实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教材出版机构应积极融入通用设计理念,致力于推进教材无障碍化。在教材编写和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的学生,都能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教材。为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出版机构要充分理解通用设计理念的核心内涵,并将其贯穿教材编写始终,如教材中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表述;采用直观的图表和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提供多种格式的教材版本,如电子版、音频版等,以满足特殊教育群体的特殊需求[13]。除此之外,教材出版机构要积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特殊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征求其意见和建议,进而帮助教材出版机构更全面地了解特殊教育群体的学习需求,并在教材编写和设计过程中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一)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所谓数字化教材,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传统教材内容转化为可在电子设备上阅读、交互、评估的新型教材。开发数字化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结合多媒体、交互式设计等元素,确保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数字化教材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还能与在线教学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教学效果[14]。除此之外,在教材出版智能化转型方面,智能化教材能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这样一来,教材出版机构也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材内容和学习难度,实现因材施教。
(二)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
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材设计理念。传统的教材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基于学生需求导向的教材设计则强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科知识设计教材。因此,教材出版机构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与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等紧密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个性化教材。另一方面,除了教材设计,提供定制化学习资源也是教材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教材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如定制化的练习题、案例、视频教程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动态调整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强化学习效果[15]。
(三)跨学科与综合性发展
首先,跨学科整合的教材编写理念强调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和联系的综合知识体系,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其跨学科思维能力。教材出版机构应积极推进与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等的合作,共同研究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和融合方式,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其次,除了教材编写理念的转变,综合性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的开发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出版机构要主动与教育机构、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教材,为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
教材作为知识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基础工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工具,也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材出版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从传统纸质向数字化、多媒体化转型,这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还反映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化。因此,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教材出版的创新策略与发展方向,分析教材出版现状,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教材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实践工作中,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探索创新,确保教材出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苏静,温颖茜.技术赋能新形态教材研发 智慧教学提升育人成效[N].科学导报,2023-10-27(B4).
[2] 姜艳艳.融媒体背景下新形态公共体育教材出版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233-236.
[3] 崔雪妮.媒体融合背景下教材出版营销策略探究[J].中国报业,2023(20):50-51.
[4] 苏雨恒.从教育出版的角度看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的重大课题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4-7.
[5] 周娴,许洁.中国特色出版学高校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出版广角,2023(19):31-36.
[6] 施兰娟.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工作的思路[J].中国培训,2023(10):80-81.
[7] 赵子夜.数字时代编辑出版转型与创新探析[J].中国报业,2023(18):224-225.
[8] 赵艳.新时代教材编辑应具备的六点意识[J].传播与版权,2023(17):19-21.
[9] 左志红.打造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9-01(3).
[10] 李明.新时代教材编辑融合出版能力培养[J].中国报业,2023(16):158-159.
[11] 刘超,黄荣怀,王宏宇.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建设与应用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3(8):10-16.
[12] 李虹.我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研究回溯与展望[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5):21-30.
[13] 王日春.坚持系统观念 打造精品教材 推进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3(Z2):36-38.
[14] 刘嘉慧.新时代国际商务汉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J].华夏文化论坛,2023(1):102-110.
[15] 窦思佳.技术赋能新形态数字教材出版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3(6):131-135.
作者简介 张艳芬,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图书开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