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传史上,电影宣传动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30年代后期,党的宣传体系实现影像转型后,便开启了在城乡范围内的电影宣传动员。作为一项成功的基层政治动员活动,党的电影宣传动员活动取径民间,并贴合群众路线,向地方有效传达了政党意志。文章以延安电影团在陕甘宁边区的电影放映宣传实践为研究对象,提炼其电影放映宣传的三大传统:事业定位上放映与宣传合一:电影放映队在乡土场域宣传民族意识、宣传抗战的过程中,以映前介绍、映间插话、映后总结的放映模式和全新的革命话语、仪式及集体活动示范,为乡土社会新构了新生活图景,建构了共意,创构了话语场、舆论场,发挥了战时动员、社会整合的作用。队伍建设上政治与业务并行:注重对放映队伍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锻造技术熟练、忠于职守的优秀放映员队伍,同时是具有一定政治水平的宣传员队伍。工作宗旨上以看懂与致效为本:为了让没有视听经验的边区群众看懂电影,放映员集放映、解说、宣传三种功能于一身,进行电影文本的二次生产。文章认为,人民电影放映事业的延安传统的深刻内涵在于,其映现的正是延安时期文艺政策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凸显了电影放映宣传的党性原则,二是确立了电影宣传的人民性原则。
关键词:人民电影放映事业;延安传统;事业定位;队伍建设;工作宗旨;深刻内涵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242-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共电影的乡村传播及动员研究(1933—194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XWB005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时人简称“延安电影团”)在陕甘宁首府延安成立,标志着党开创了自己的电影事业,开启了宣传体系的影像转型。1939年9月,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延安电影放映队成立,隶属八路军总政治部,后并入延安电影团。
放映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电影放映设备仅为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从苏联带回的K101型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1],及1942年周恩来从重庆带回的美国造RCA型16毫米便携式放映机。放映的影片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苏联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此为电影团放映活动的主要片源[2];二是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后赠送的同盟国新闻影片、幻灯片和五彩卡通套片,如《盟军轰炸汉堡》《流浪的金丝雀》等[3];三是电影团改编的苏联影片及自主摄制的影片,如《不可战胜的红军力量》《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由于当时延安没有人会放映电影,总政从抗日军政大学和其他单位抽调人员,将他们送到军委三局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技术培训后组建电影放映队,初为延安的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放映电影。1940年6月,放映队进一步扩大放映范围,组织巡回放映,到边区各地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广大农村放映革命电影,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配合党的政治宣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放映的区域、力度和频次加大。放映队的足迹遍及“边区所属的延安、关中、陇东、绥德、三边各地区,甚至远渡黄河到达晋西北地区”[4]。
延安电影团是党的电影事业的起步,也是人民电影事业的精神之源。在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25周年的座谈会上,原负责人吴印咸将延安电影团的光荣传统归纳为坚决执行党的方针、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态度、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5]。这三点恰恰对应了延安电影团放映队为人民电影放映事业奠基的传统。
(一)事业定位:放映与宣传合一
延安电影放映队成立之初,就将电影放映宣传作为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放映队成立当日,新放映员去放映队报到时,组织部领导明确指示,电影放映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40年放映队并入电影团后,明确了整个电影团的人员身份与工作性质:每个成员都应成为党的政治工作人员,要努力为革命宣传服务[6]33-34。
延安时期电影放映的特点是将“放映与对党的政策方针和当前任务的宣传结合起来”[7]。据延安电影放映队首批放映员席珍回忆,电影放映“不是单纯放映电影或简单讲解影片内容及其教育意义。我们是随时结合时事及当前情况,进行现实教育”[8]。电影放映队每到一处,便开启多元立体的影像宣传:白天举办照片展览,照片由延安电影团摄影队创作,反映边区生产建设和生活情况。天黑之后放电影。“影片放映之前先宣传当前形势和任务、党的方针政策,然后……用当地群众的自身事例教育和鼓舞他们”,继而放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的照片,此刻观影民众“群情激昂”,“人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6]9,接下来正式放映电影。由于放映的多为苏联电影,放映之前和放映过程中,放映员负责介绍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针对边区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现场解说力求通俗易懂,以便观影者正确理解影片意涵。有时映后组织座谈讨论,加深印象、提高认识。
由此可见,电影放映队构建了以电影放映为核心的多媒体影像宣传矩阵,在整体宣传活动中,首先着重于注意力资源的获取。传媒经济学主张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对媒介而言始终稀缺,因此获取并管理受众注意力是保持媒介动员能力的前提。20世纪30年代,作为现代性奇观的电影在乡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相比其他宣传媒介,显得极度新奇。基于此,延安电影放映队注重营造以电影为核心的集体宣教动员场域,并以凝练的动员框架和包含乡情的类人际传播,始终保有这种注意力的张力。其次,电影放映队在乡土场域宣传民族意识、宣传抗战的过程中,以全新的革命话语、仪式及集体活动示范,为乡土社会新构了新生活图景,建构了共意,创构了话语场、舆论场,发挥了战时动员、社会整合的作用。
(二)队伍建设:政治与业务并行
放映队伍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和业务两方面。
政治上的培养是从队员入队之时组织上的谈话开始的,如上文提及的组织部领导在与报到的新队员谈话中的政治教育环节。放映队作为延安颇受关注的宣传队伍,常受到领导的接见、关怀和教诲。周恩来将从重庆带回的放映机交给放映队,手把手教队员们放映技术,同时语重心长地对放映队员说:“你们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学习政治,更好地为党工作。”[9]毛泽东、贺龙等领导人都曾与队员谈话,要求电影放映与当前任务结合起来。放映队还被鼓励学习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领悟并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
业务上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均由中央军委三局负责。中央军委三局是通信联络局,保障全军的通信联络,还开办了通信学校培养无线电人才,创办了通信器材厂,筹办了新华广播电台。培训为时3个多月,分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论课包括机械学、电工学、电影原理、摄影技术等,实践课主要为放映机和发电机的操作,在三局附近的无线电修造厂和电台做课堂实验。技术培训3个多月后,放映队便开始投入电影放映工作中。
工作作风上,放映伊始就形成了克服困难、艰苦朴素的作风。电影放映队的工作十分艰辛:一方面,放映队员身兼数职,白天举办摄影展览,晚间放映时兼顾政治宣传鼓动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条件所限,放映设备及影片长期使用后,时常发生故障。缺乏发电机马达用的燃料,用土法炼制的延长乙油或煤油替代,质量较差,容易凝结导致输油管堵塞。这些都练就了放映队立足实际攻坚克难的工作态度,更促发了一些创意方法的诞生。
延安时期,电影放映队伍建设的红与专的传统,在新中国的电影放映宣传事业中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电影放映工作确立了更加细化的“六好”与“六化”的工作标准。其中,“六好”标准[10](政治思想好、宣传工作好、爱机护片好、安全放映声光质量好、全面完成计划好、服务工作好)正是在红与专的基础上,对放映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职业情感、职业伦理的进一步要求。全国基层放映管理机构对放映员的考核、登记、年审等均遵循此原则,电影放映宣传主要发挥围绕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功能。
(三)工作宗旨:看懂与致效为本
陕甘宁边区群众文盲率高,1939年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等县则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的只占全人口百分之一。”[11]电影作为当时新兴的视听文本,有着独特的视听语法规则与修辞,对于没有视听经验的边区群众而言,是一种陌生的媒介文本。因此,如何让群众看懂电影,成为电影放映动员工作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做好电影内容的翻译工作。放映队员集电影放映、解说、宣传三种功能于一体,负责电影文本的二次生产,放映队员充分考虑到观影群众对电影的理解能力,往往用幻灯片扼要展示故事梗概或现场解说情节、对白,“每次放映时通过扩大器向观众解说……解说词随时局的变化增减宣传鼓动内容”[12]。有时在换片间隙再次简明总结上段剧情,尽可能让观影群众看懂电影。
其次是优化电影放映效果。在放映无声电影时,为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电影放映队克服没有录音设备的困难,放映时用手摇马达带动扩大器,用留声机放音乐,以喇叭播送音乐和解说词[13]。这种“有声电影”的放映效果和感染力,优于有声电影初期的蜡盘配音,受到观影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创意也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肯定。
放映宣传为了群众、贴近群众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的电影放映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电影放映队员普遍以群众熟悉的曲艺说唱、幻灯、黑板报等手段,结合当前政策、当地实事以及电影内容进行映前介绍、映间插话、映后总结[14]。“十七年”间,各层各级电影队举行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均要求放映员做到映前有介绍,映间有插话,换片有小结,映后组织座谈,搜集反应和效果[15]。
人民电影放映事业的延安传统,映现的正是延安时期文艺政策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凸显了电影放映宣传的党性原则
延安诸多文艺样式在1942年座谈会之后有创作态度和立场上的调整,但电影事业是个例外,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党性原则。原因在于:与当时延安许多自发成立的文艺团体不同,电影团和放映队是在党的高层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按八路军的正规编制成立的军队文艺宣传部门,隶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在人员选择上,电影放映队成员直接从自己的队伍或抗大学员中择优选拔,并进行专业培训。1943年放映队所并入的电影团改由联政宣传部直接领导,宣传部部长肖向荣在整个宣传工作的大框架下亲自主管电影工作,放映队配合党的政治宣传开展放映的旨归愈加明确。
电影放映队的工作内容体现出宣传思想内容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这一点在延安时期的报刊宣传和电影宣传上都体现得很充分,这既是战时宣传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然,也体现了党的宣传事业的根本特征——党性原则。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宣传观的基本观点,是党的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当下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
(二)确立了电影宣传的人民性原则
20世纪30年代党领导左翼运动时,就意识到电影是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对文艺创作提出通俗化、大众化的主张。延安文艺座谈会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构想,在文艺大众化方面,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充分利用传统艺术形式、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电影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放映,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中间,其文本内容的贴近性通俗化、军民一家亲的互动模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群众加强了情感联通、思想共振,在乡土社会传播了国家、政党意识,重塑了农民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
高扬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思想。坚持文艺工作的人民性,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深邃的时代命题。
作为一项成功的基层政治动员活动,延安时期的电影放映宣传取径民间,并贴合群众路线,向地方有效传达了政党意志。这一时段的电影宣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在社会动员中颇具成效的一页,是党借由电影开启农村动员的首章,也是党的宣传体系实现影像转型后的首次成功实践。在提炼其传统、阐释其内涵的同时,可从媒介的社会赋能角度约略窥得电影放映宣传是如何进行意识重构、精神重振、关系重塑的。
参考文献:
[1] 刘宋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第1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673-675.
[2] 任文.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58-361.
[3] 丁亚平.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194-221.
[4] 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J].电影艺术,1983(9):55-63,42.
[5] 梁燕.保持与发扬延安电影团的革命传统[J].电影艺术,1963(5):52-53.
[6] 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延安文艺丛书·电影摄影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9,33-34.
[7] 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0.
[8] 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J].电影艺术,1960(1):83-84.
[9] 关明国.延安电影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册[M].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88:18.
[10] 赵丽瑾.表演、体制、观众: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32.
[11]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42.
[12] 钱筱璋.关于影片“南泥湾”[J].中国电影,1958(7):54.
[13] 姜云川.光影流转 姜云川电影之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41.
[14] 洪江.放映员·解说员·宣传员:记张子诚同志放映工作片段[J].大众电影,1964(6):31-34.
[15] 李道新.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J].当代电影,2006(3):97-101.
作者简介 倪沫,副教授,研究方向 :电影史、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