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关系探究

2024-10-12 00:00:00徐珍珠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文章探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关系,分析新媒体对思政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影响,并探索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文章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优化当前的思政教育实践,以有效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的传播途径,如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极大地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互动性和吸引力。然而,信息的多样性和即时性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和认知带来了挑战,容易引发价值观的冲突和自我认同的弱化。因此,思政教育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采用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学习。为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增加互动性教学、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策略。实施这些策略不仅能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形成健康和积极的自我认同。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和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大学生;自我认同;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214-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基于‘大医精诚’精神内核‘四联四德,四载四性’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SZ202302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正面临重大转型。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社交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自我认同作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认知和情感态度,是评估个体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新媒体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信息真假难辨的挑战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1]。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更易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为此,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和处理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强化自我认同。在此背景下,探索思政教育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2]。

(一)机遇

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手段,使教育内容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些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迅速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教育内容能够覆盖更多学生,增强了教育的普及性和渗透力。

新媒体极大地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互动性。通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理论知识能够以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一些高校通过制作思政微课、网络公开课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

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电子书籍、学术论文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

新媒体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实时问答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一些高校通过创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或QQ群,定期发布教育内容,开展线上讨论,极大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尽管新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但也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才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正确甄别和筛选信息,以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3]。

(二)挑战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信息的海量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多样、真假难辨,学生难免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使信息呈现更加碎片化,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难以产生全面、深刻的理解。信息环境的复杂性,给思政教育的内容筛选和信息甄别带来了极大挑战。

新媒体的社交属性使学生更容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在社交平台上,学生往往受到同龄人和网络红人的影响,形成群体认同和从众心理,难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不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也对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出了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自我认同。

新媒体快速发展,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传播工具和方式,才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导致教育内容和方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教育效果不佳[4]。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还面临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量巨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学习。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会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一)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机制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过程,涉及个体对自我概念的探索与确认。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学业、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变化,形成自我认同尤为关键和复杂。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寻求独立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个人价值[5]。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通常依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尤其是教育环境,对自我认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多元,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课程学习、社团活动和各种讲座,了解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能够加深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帮助学生在不断比较和反思中构建自我认同。

社交关系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因素。在大学期间,学生会建立起多样的社交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情侣关系等。这些社交关系不仅会提供对自我行为的反馈,还是学生自我探索和认知的重要渠道。通过与他人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或调整自我认同。

心理发展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心理学理论,大学生正处在埃里克森所说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青年期,这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6]。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要解决学业和职业问题,还要在各种社会期待和个人愿望之间寻找平衡。大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术追求和社会实践,探索和确认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生活方式,这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此外,个体差异如性格特质、早期经历和家庭背景等,也会影响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性格开放和自尊心强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在大学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家庭的教育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通过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间接影响其自我认同的形成。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快速流动也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大的自我表达平台,还带来了比较焦虑、信息过载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

(二)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特征

大学生自我认同表现为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由于大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环境,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自我认同通常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7]。这种动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具有探索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探索阶段,他们通过学习、社交活动和兼职工作等方式,试图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方向。这种探索不仅限于职业发展,还包括性别、身份等多个层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大学生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之间作出选择,逐步构建自我认同。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文化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广泛性使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生可以在多种文化和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复合型自我认同[8]。

最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具有不确定性。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众多选择,他们的自我认同可能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例如,学生可能在进入大学初期和毕业前后,因对专业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待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自我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探索身份的新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多重身份,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然而,新媒体也可能加剧学生的认同危机,尤其是在面对网络上的多元信息时,学生可能面临困惑和压力,这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构成挑战。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在持续的社会互动、个人反思和文化影响中形成的。这一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但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这一过程的机制和特征,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相互作用

(一)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正向影响

思政教育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新媒体时代,多元信息的冲击使青年学生易受多样化观点的影响,而系统的思政教育则能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教育引导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思政教育内容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包括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在思考国家和社会问题时,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思政教育还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个人品德构建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公众道德意识的强化,学生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稳定、成熟的个人道德体系。

思政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体来说,思政教育通过系统讲述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文化传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提高文化素养,坚定自我认同。这种深层次的认同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认同。大学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在面对外界多样化的价值观和思潮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平静。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不仅能够提升自我认知,还能塑造健康、积极的自我形象[9]。

(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潜在挑战

尽管思政教育在塑造大学生自我认同方面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在新媒体时代,其面临的挑战亦不可忽视。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可能面临诸多潜在的挑战,特别是在自我认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上[10]。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来源,促进了观点的多样性。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思政教育可能面临内容单一和方法陈旧的问题,难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当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与时俱进,更新迭代较慢时,学生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发生价值观冲突。这不仅会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在价值认同上产生困惑和冲突。

此外,思政教育在强调集体主义和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可能忽视对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快速形成与变化的阶段,对个性表达和认同的需求极为强烈[11]。如果思政教育过于强调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则可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他们对自我的探索和认同,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矛盾和冲突。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快速更新和碎片化特征也对思政教育构成了挑战。学生在面对快速更迭的信息流时,可能面临认知过载的问题,难以从中筛选和吸收对自身价值观和自我认同的形成有益的信息。思政教育如果不能有效整合新媒体的特性,采取更具互动性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就可能对学生失去吸引力,难以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尽管在理论上,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但实践中的不足可能导致与学生的8j45oS0v8JKSMWZtLaiBwZXG1JfRvJfKJKvYVogBWdM=真实需求和期待偏离。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真正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形成自我认同的需求[12]。

(三)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调整策略

为应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自我认同的形成,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创新和灵活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应旨在满足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同时确保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13]。

一种有效的策略是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设置讨论课、研讨会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更开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在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形成更加成熟和全面的自我认同。

应用新媒体更新教育手段也十分关键。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多媒体工具,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开发微课、在线讲座和互动教学应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扩大覆盖面,帮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

思政教育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14]。通过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档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成长经历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这不仅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能促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思政教育应加强价值观的引导与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不仅要传授思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健康和全面的自我认同[15]。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社交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这给思政教育带来极大影响。面对挑战,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更加关注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认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田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2):57-60.

[2] 汪云.基于身份认同理论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自信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品位·经典,2023(4):128-131.

[3] 铁芝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J].教师,2024(15):12-14.

[4] 陆香.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现状及引导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5] 张舒.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1):133.

[6] 孙卉.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3):200-202.

[7] 王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探究[J].学周刊,2024(12):1-3.

[8] 刘春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政治认同目标的“三重维度”及其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8):51-59.

[9] 刘健康.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提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10] 林华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11] 李凤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报业,2023(20):174-175.

[12] 宋伟,毛文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话语权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2):63-65.

[13] 宫井然,王佳怡.新媒体下双创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报业,2024(6):80-81.

[14] 张添茗.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路径探析[J].决策探索,2021(1):50-51.

[15] 项凌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途径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3.

作者简介 徐珍珠,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