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重点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红色基因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及策略,采用文字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红色纪录片《红色传奇》和浙江大学“跟着王明华学党史”系列慕课,发现传承红色基因在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研究还发现,新媒体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手段,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方式,使红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为进一步优化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文章提出开发红色专题网站、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联合多方力量构建红色基因践行机制、优化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机制等策略,结合山西省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太原解放纪念馆开展“馆校结合”、大同大学红色歌咏会等成功案例,分析其实效。研究指出,红色基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深远的教育意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具体影响,研究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的结合,以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红色基因;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文化传播;红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91-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082;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创新机制和路径方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081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红色基因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政治底色的基本影响因子[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代表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信念,包括坚定的革命理想、无畏的战斗精神、严格的革命纪律、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新机遇。新媒体的强互动性,使红色文化可以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从而更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红色基因能够以更生动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因此,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红色基因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体现出多样化、高效化特点。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新闻、自媒体、在线教育等多种渠道,红色基因得以更广泛、更迅速地传播,并以更生动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触达受众。
红色纪录片《红色传奇》通过展现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生活细节,如他喜欢晚上读书、打篮球、与同学玩闹等,反映毛泽东作为普通学生的一面,彰显毛泽东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革命精神的过程。这样的细节刻画使伟人的形象更加亲切、真实,这种通过生动细节来讲述历史的方式,尤其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策划出品“跟着王明华学党史”系列慕课,进一步展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红色基因传播的创新路径。该系列慕课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通过教师主讲和学生提问交流的形式,在生动的故事与亲切的互动中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及时、有效地传播红色基因。通过短视频、直播、慕课等形式,红色文化能够以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展示,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社交媒体平台则自带丰富的互动功能,支持受众参与讨论、分享感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还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创新的传播渠道和丰富的传播形式,红色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3]。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对革命历史的学习和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能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而增强其自豪感、认同感,激发其爱国热情。
红色基因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使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更加坚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4]。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5]。
通过观看红色纪录片和参与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力量。
此外,红色基因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大学生时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敢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二)培养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红色基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中,培养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学习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事迹,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对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6]。
例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这些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迎难而上,克服挑战。
通过红色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能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还能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奋斗精神。培养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实现个人梦想和社会价值的信心与能力。
红色基因中的奋斗精神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认识到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从而以更加坚韧和拼搏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7]。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学习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大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8]。
红色基因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成长,更重视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通过新媒体平台上的红色资源,如社交媒体上的公益宣传和线上志愿者组织,红色文化得以生动传递。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将所学红色文化付诸实践。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能使其在奉献中获得成长和满足[9]。红色基因的熏陶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青年。
(一)建立红色专题网站,打造优质网络阵地
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红色专题网站,集中展示红色文化,包括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红色经典作品等。红色专题网站不仅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通过多媒体形式,如视频、音频、图文等,生动呈现红色故事,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10]。
要打造优质网络阵地,需要注重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技术方面,网站应具备高效的内容管理系统,确保信息更新及时、用户访问顺畅;内容方面,应注重红色资源的全面性和权威性,邀请专家学者撰写和审核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通过设立互动板块,如论坛、评论区等,鼓励学生分享心得、交流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给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机制保障,还应建立健全运营维护机制。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参与网站的管理和运营,确保平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这些举措,将红色专题网站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持[11]。
(二)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开发利用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有形遗产,使大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以山西为例,其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革命文物如繁星般遍布全省,一砖一石都镌刻着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革命印记。据统计,山西省是全国红色文化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红色文化遗址有3400余处。当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767件(套)。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能够建设多个红色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在这些基地,学生不仅可以参观学习,还能参与实地体验活动,如沙盘推演平型关战役、重走黄崖洞瓮圪廊的雄关险隘等,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在此基础上,应重视对红色基因这项无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形式和内容创新。无形文化遗产如革命精神、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等,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意展示和传播。
例如,太原解放纪念馆为了打造受众满意的高质量展陈,自2020年起,开通微信公众号,并增加了“VR展馆”模块。受众通过智能手机,便可以自由探索纪念馆的各个角落,深入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享受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盛宴。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亲临”革命历史现场,感受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奋斗精神,从而受到震撼和启发。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够增强红色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使红色基因深植大学生心中,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与此同时,可以邀请党史专家、老红军后代等,现场讲述红色故事,传递革命精神。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大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悟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从而在内心深处对红色精神产生认同感和崇敬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2]。
(三)联合多方力量,完善红色育人模式
通过整合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方位教育体系。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确保红色教育的长期推进;教育机构可以将红色基因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可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例如,太原解放纪念馆通过与多所学校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自馆校合作开展以来,每逢参观高峰,学生们都会佩戴扩音器,热情洋溢地为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解革命烈士齐平与周竞夫妇的动人故事。太原市财贸学校的“风华讲解团”志愿讲解员轮番上阵,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讲解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讲解能力,加深了学生的历史认知,也让“红色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联合多方力量构建传承红色基因的践行机制,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除了志愿服务活动以外,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研学和实地考察等,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这种多方联动的红色育人模式,可以使红色基因渗透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13]。
(四)优化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加强红色熏陶
新媒体环境下,优化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加强红色熏陶,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在纪念“12·9”运动88周年活动期间,山西大同大学以“传承红色基因,谱写青春华章”为主题举办了红色歌咏会。2300余名同大学生以声传情、以歌咏志,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以青春报国的铮铮誓言。歌咏会分为“开天辟地,峥嵘岁月”“改天换地,激流勇进”“翻天覆地,春潮澎湃”“惊天动地,走向复兴”四个篇章,在全场师生齐唱校歌《使命》中落下帷幕。这场活动通过歌声传递了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校园焕发新的生机。举办这类活动,能够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14]。
例如,可以举办红色文化创作比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意和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和革命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刻理解红色基因;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电影放映、红色书籍推荐和读书会等,能使红色基因深植于校园文化,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有助于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五)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机制,优化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机制是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可以通过整合多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宣传网络,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红色文化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从而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这些平台和传播模式,大学生可以更便捷地接触和学习红色文化。并且,大学生参与的红色文化主题研学、志愿服务活动和实地考察等,也可以作为宣传素材的来源[15]。
例如,山西大同大学团委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了《纪念12·9运动88周年歌咏会》宣传视频,展现同大学子以声传情、以歌咏志的感人场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共鸣,收获了许多留言和赞赏。一名受众留言:“没有伴奏,也挡不住我们向前的拳头。”还有受众呼朋唤友一起观看。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对红色文化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高校还可以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创作,举办红色文化创作比赛,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热情。通过创新传播机制,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活力[16],为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持。
红色基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红色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能够更有效地渗透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新媒体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手段,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红色文化得以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色基因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未来应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在不同背景、专业和兴趣的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和接受度,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广景,许士尧.在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中传承红色基因[J].红岩春秋,2024(4):73-77.
[2] 张蓓.新时代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4):171-173.
[3] 王敏,何建巧.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0):155-157.
[4] 王海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研究[J].吉林教育,2023(35):55-57.
[5] 商爱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证[J].红岩春秋,2024(3):14-18.
[6] 林静.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长效机制探赜[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42(1):105-113.
[7] 利煌,王睿.高校传承红色基因“七位一体”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30):40-43.
[8] 张英,马林.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及路径探索[J].领导科学论坛,2023(11):135-139.
[9] 郑迎香.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23.
[10] 万婷,冯魁.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时代价值与路径提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2,41(2):30-35,6.
[11] 谢桂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与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4):168-170.
[12] 王慧.山东红色基因的百年传承和时代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4.
[13] 严雄飞,曾高辉.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现实价值及传承路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40(2):88-94,124.
[14] 李梦晨.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中国军转民,2024(6):158-160.
[15] 孟小路.新时代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J].源流,2024(6):15-18.
[16] 王岩.传承红色基因 守好红色江山[J].红旗文稿,2024(5):32-35.
作者简介 杨立琴,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杨红丽,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刘佳,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杨晶,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