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影像类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

2024-10-12 00:00:00余江萍何华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人工智障”到人工智能,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人才培养体系只有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近年来,摄影与摄像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逐渐从一个工具类的选修课发展成为很多学院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甚至是专业核心课,这一趋势展现了影像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然而,面对新的媒介环境与技术变革,高校的影像类课程设置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固化陈旧,学生的核心能力得不到实质性提升。文章旨在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如何进行影像类课程改革。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摄影与摄像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民办高校影像类课程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究其在设置课程目标、创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调整评价策略等一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后的人才培养效果。文章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出能力职业化、知识模块化、作业项目化、成果展示化、过程专业化、训练比赛化、设备租赁化、评价多元化这8种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思路,以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影像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影像类课程;课程改革;摄影与摄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56-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项目“融媒体视域下应用型影像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摄影与摄像课程教学为例”成果,项目编号:MBXH23YB371;2023年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程建设项目“广告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2023年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首批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创意广告制作实践与探索”研究成果

一、摄影与摄像课程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目前,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摄影与摄像课程一般开设于艺术类或传媒类学院,在其他学院大多属于通识选修类课程,以影像作为表达形式,为后续的多门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摄影与摄像课程教学内容既包括技术的掌握,又包括艺术审美的培养,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一门课程。从技术层面来说,学生需要了解ISO、光圈、快门、白平衡等数码摄影摄像的基本知识,此外,还需要实践操作,熟悉各个开关、按钮、符号的意义、作用及操作方法。从艺术审美层面来说,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了解如何构图。以上教学内容通常根据学院以及专业需求设置36学时或72学时,2学分或4学分。后续课程中可能开设Photoshop图片处理、视听语言、后期剪辑等课程,以提升学生对影像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影像类课程仍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除听课接受理论知识以外,还会在影棚等实训实验场所进行实际拍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及学院影像设备存在差异,因此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实际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1],摄影摄像设备更新换代极快,而学校的摄影摄像设备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一些摄影摄像器材过于陈旧,很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跟不上时代发展。同时,一些高校影像类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实践中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三)教学评价与学生反馈

目前,大部分影像类教学评价仍采用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较为有限。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摄影与摄像课程的调查数据,在教学评价中,有40%的学生希望接触更真实的影像环境,70%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及时更新教学摄影摄像设备,35%的学生希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实操技能,而不是只有理论讲解,60%的学生希望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学生希望通过影像类课程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了解真实的拍摄现场,同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摄影与摄像课程改革

(一)改革课程内容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2]。应引入前沿技术和了解行业趋势,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催生了新的职业场景[3]。教师应关注行业变化,提前做好应对。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4]。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的摄影与摄像课程为例,考虑到目前AI已进入摄影摄像领域,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关注AI生成式摄影,对能够进行AI摄影的大模型进行调研,引导其关注AI摄影。同时,该课程的最后一个项目作业是利用AI大模型生成人像照片,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向AI大模型输入不同角度与表情的实拍人像,可以生成更逼真的人像照片。这就将AI与实拍进行了结合,由于其作品类型的归属在著作权法中存在一定的争议[5],因此学生能提前了解AIGC版权问题。置入这种前沿的课程内容,既能让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切实了解AIGC的发展趋势。

鉴于目前影像类课程在与行业接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各行各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不同[6],因此在开展影像类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开设专业方向课,如传媒类专业可以开设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课程,建筑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可以开设室内摄影、建筑摄影课程,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开设创意摄影、商业摄影课程,产品设计专业可以开设产品摄影课程,广告专业可以邀请广告摄影师来校举办讲座,弥补摄影知识与广告创意方面衔接的不足[7]。这样一来,各专业都能结合专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式

要对影像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多个维度的探索,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下文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的摄影与摄像课程,探索教学方式的改进策略。

1.能力职业化与知识模块化

传统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导向而非职业导向[8]。摄影与摄像课程要从职业能力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拆分课程知识。在课程教学中,首先从求职网站了解其岗位需要的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调研不同的招聘网站,梳理出摄影与摄像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真实的招聘网站获取数据,能够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契合,这就是能力职业化。

能力需要知识来充实,因此要根据能力要求,对本门课的知识进行模块化拆分,将庞大繁杂的知识拆解为小块,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可以结合企业、行业、平台等开发模块,灵活接入新内容,以创新为主导[9]。模块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与创新特质选择模块,教师提供核心知识模块与开放模块供学生选择,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一来,教师既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针对普遍存在的个性问题开展共性教学[10]。有更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继续搭建新的模块,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摄影与摄像课程的实践拍摄模块就与广告学课程的商业广告内容进行相互衔接,学生在了解完广告理论的内容后,对商业广告案例进行分析拆解,该课程组老师引导同学们发现商业广告中的视觉呈现技巧是为了突出哪些广告点,并把这些关键点变成拍摄技巧,让摄影与摄像课程的同学根据以上广告点拍摄制作主题性的商业广告,两个课程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模块深入理解商业广告的理论与实践拍摄,更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

2.作业项目化与成果展示化

知识学习很容易出现零碎化问题,不成体系,项目化就像一条主线,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将作业以一个项目的形式来推进,设置情景模拟实训,为客户拍摄各类题材的产品[11],能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方式,成体系地把握作业任务,以成果为导向,聚焦成果转化[12]。教师可邀请企业参与课堂项目,由企业方作为甲方设定项目要求及交付标准,学生按照项目流程拍摄策划提案比稿,确定拍摄方案与执行预算,再进行拍摄实践。这能使学生更早地了解规范的行业拍摄流程。

最终完成的课程作业成果以汇报方案的形式提交,将一张张照片或一段段视频以可视化的方式设计排版组接,以成品方案这种可视性的方式展示,能增强作业的真实性与展示性。突出汇报方案的展示性和成果化不仅能让课程成果可视化呈现,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能为学生积累成熟的电子化作品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增强学生应对复杂求职环境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课程帮助学生积累作品集,使其成为将来学生求职的重要助力,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可视化呈现。

3.过程专业化、训练比赛化、设备租赁化

专业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核心技能,教师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开展集训与工作坊。这些专家通常是在行业内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拥有一线制作经验,由他们来辅助实践部分的授课,可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例如,在摄影与摄像课程教学过程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媒体与传播系就邀请松下官方导师走进校园,结合松下GOV训练营开展实战工作坊,学生跟随松下官方导师进行为期两天的集训式学习。此次邀请到的松下官方导师均是在影视行业从业多年的导演与摄影师,一直深耕在影视行业第一线,参与过多部TVC、影视短剧、微电影的拍摄,与爱奇艺、腾讯视频、新片场等多个平台有过合作,参与合作品牌包括瑞幸、京东、福特、万豪等。其从设备使用到拍摄实践都有丰富的经验,能帮助学生显著提升专业能力。对训练营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都反映收获很多,对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入。

媒体与传播系还建立“竞赛+课堂”教学模式[13],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技能与素质纳入日常教学训练中。一方面,比赛的时效性更强,能够更快地反映教学前沿,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生竞赛了解教研动态,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比赛的覆盖面广,协作性强,学生既能够通过比赛对课堂知识查漏补缺,又能通过比赛进行同辈学习,获得学习的驱动力。不管最终是否获得奖励或名次,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比赛过程中有所收获。

为避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了解最新的设备情况,可以尝试采用设备租赁的方式开展教学。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从器材商处找到最新的器材设备,以保证教学的实时性。同时,可以直接将课堂搬到校外的影棚与拍摄基地,这些地方的设备通常更加丰富、更新速度更快,还有专业的器材管理与使用人员,可以解决学生个人借用不方便等问题[14]。

4.评价多元化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15]。课程教学中会产生多项作业成果,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这些成果编辑后发布到各个新媒体平台,同时推送给当时进入课堂的甲方代表,每一项作业都由平台受众、甲方代表、任课教师、学生等多方评价,最后计算综合成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效果。多种评价标准同时进入课程考核,能够让学生了解多元评价机制,及早适应各方评价体系。在应用型课程教学中,打破单一评价体系,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多元的评价数据能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多可量化的参考依据,其他同课程组或同学科的教师也能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8项课程改革措施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摄影与摄像课程在应用型教学改革中作出的探索。通过实践这些教学方式,学生对影像类课程的兴趣得到了提升。对改革试点年级5个班的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学满意度由75%上升到90%,学生反馈切实有收获。这些教学改革措施重新确立了授课目标,强化了课程的应用性,保持了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了行业评价与社会评价,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刘峰.融媒时代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瓶颈与优化[J].传媒,2024(11):78-81.

[2] 严俊,胡明泽.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微专业人才培养:基于26个新闻传播学微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4(6):11-18,32.

[3] 翟红蕾,夏铭泽,刘金波.中国数据新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7):213-224.

[4] 高贺胜,邱琬婷.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创作和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新思考[J].现代电影技术,2024(6):26-30.

[5] 邹海阳,赵露,鄢龙,等.论AI文生视频的属性及其著作权归属[J].互联网周刊,2024(11):24-27.

[6] 张炜.数字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与培养模式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3):1-6.

[7] 房振宏.广告学专业摄影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3):62-63.

[8] 石宏伟,张雪娜,马玉红,等.基于OBE理念的新闻摄影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07-112.

[9] 陆宇正.新质生产力涌现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挑战及其因应[J].当代职业教育,2024(3):14-22.

[10] 马文博.基于新闻摄影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传媒论坛,2021,4(9):155-156.

[11] 李金凤.中等职业教育摄影专业市场调研[J].职业技术,2012(1):118.

[12] 刘通.课程思政理念下摄影摄像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以《视频拍摄基础》为例[J].公关世界,2024(11):28-30.

[13] 支雷鹰.基于学科竞赛背景下摄影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9):158.

[14] 王雪媛.高校艺术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以《基础摄影》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212-213.

[15] 王军魁,何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4,41(2):73-76.

作者简介 余江萍,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批评、新媒体运营。何华琳,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实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