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技术集群环境下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优化建构的路径与策略,以促进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数据解读等方法,对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的概念内涵、基本形态和主要特点进行准确界定、分类和阐释,在深入分析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效探讨相应的推进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技术集群环境下,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亟待优化建构,它是在新技术集群环境下综合运用多介质以多模态呈现的具有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新教材类型,具有类型多元的形态组合和特点呈现。要实现对其的有效推进,关键在于解决理念局限、资源匮乏、内容滞后、形态单一、规划不力、队伍不强、机制不全等问题,施行理念更新、规划先导、团队打造、体系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等举措。
本研究提出并阐释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优化建构的重要命题,界定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的崭新概念,旨在探索并揭示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优化建构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新技术集群环境;影视摄制;创新型教材;优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51-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建设项目“新技术环境下‘课程思政’融入影视摄制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浙教函〔2022〕51;2022年度浙江传媒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技术集成构建影视摄制类专业课程多元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xm202207
近年来,以AI、5G、AR、VR、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技术等构成的新技术集群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教学新生态的产生。在此背景下,作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载体,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面临全新的优化建构问题。
(一)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界定
创新型教材作为新技术集群环境下教学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定义且说法不一,如“新形态教材”“立体化教材”“多元化教材”“一体化教材”“协同化数字教材”“全媒体数字教材”等。这些说法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统一纳入创新型教材的范畴,以创新型教材命名。
依据教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可以归纳总结创新型教材的内涵。所谓创新型教材,就是在新技术集群环境下,综合运用多介质以多模态呈现的具有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新教材类型。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作为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符合创新型教材的定义。
(二)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形态
一是以数字化文本形态呈现影视摄制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材,主要是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包括数字化文本型教材(课程讲义、授课提纲、教学案例、板书课件、参考书目、图片说明、实验指导、习题指导、自测习题、学术论集等),及数字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二是以数字化音频、视频等形态呈现影视摄制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材,包括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影(像)等;三是以计算机软件形态呈现影视摄制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材等。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种形态,即数字化新形态教材[1]。所谓数字化新形态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2]、云计算[3]、大数据[4]、区块链[5]等新技术,以互联网等媒介呈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其与传统纸质教材有效融合的教材新形态。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新形态教材通常是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新技术集群赋能的数字资源相链接(通过二维码、网络链接等),将传统纸质教材通过新技术集群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内容的交互式教材。这类数字化新形态教材融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6]、智能视觉[7]等媒介形态,构建出二维、三维或虚拟现实空间,更生动形象地将影视摄制类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容呈现出来。另外,还打造了多元化、交互式学习场景,拓展了教学内容,形象化、动态化、情境化解构枯燥抽象的知识点,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像化特征和优势,其形态既有以数字化电子版和网络版呈现的传统纸质版教材,也有以数字化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呈现的影像化教材,还有以数字化网络链接呈现的交互式教材,近年来又有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智能型教材[8]。这些多元化的教材形态,为创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载体。
(三)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特点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从数字化传统形态教材发展到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形态也日益多元。与传统型教材相比,创新型教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更新的及时性。创新型教材打破了传统型教材出版烦琐、更新缓慢、内容滞后的不足,可以及时将最新影视科技发展成果纳入教材体系。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集群运用于影视内容生产,在前期创意、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中,线性式地实施文本写作、视频摄制、短剧制作、视频直播等全流程理论教学和立体化实践教学活动已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9]、LED屏幕虚拟摄制[10]、摄制新技术综合创作、影视摄制算力应用[11]、影视摄制数据运营[12]等创新型课程应运而生,这些课程必须配套创新型教材,以实现创新型课程教学的全流程可视、全链条联动。同时,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在教材中嵌入二维码、标题与内容链接等,随时修订教材本体,及时以数字化形式纳入学科专业、行业产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案例、新标准等前沿成果,快速更新、替换、修改教材,确保教材内容及时反映前沿成果,匹配实际教学需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更新的及时性。
2.资源的丰富性。创新型教材解决了传统型教材容量受限、教学资源不足、知识存量有限的问题,拥有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以其文本教材、授课视频、阅读终端的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嵌入式和链接式等数字化存储形态和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师生获取教材信息和数据的渠道与方式,开阔了师生学习视野,提升了教师教学效率。
3.使用的交互性。创新型教材弥补了传统型教材线性排列、静态存在、信息单向传递的不足,以新技术集群为支撑,通过教材本体内容、数字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工具等要素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双向的学习场景,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融合、实时交互与非实时交互融合的多元交互环境,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校企交互、产教交互等,使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深度交互融合。
4.成本的低廉性。创新型教材规避了传统型教材因出版周期长而导致的成本高企、竞争力提升受阻的缺陷,因新技术集群的赋能而具有编著简便、复制快捷、成本低廉的优势,实现了生产、传播和呈现的全流程一体化,不仅提升了师生使用创新型教材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转化为知识的创造者、学生的服务者。
(一)理念局限,认知不明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优化建构是新技术给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带来的数字化教学转型改革新趋势、新要求,但部分高校的相关人员对此尚未形成明确认知,理念滞后。一是认为创新型教材作用有限,存在不愿建和用的思想;二是认为创新型教材难以编制,存在不善建和用的情绪。对某传媒类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明,在该专业200余名师生中,真正了解创新型教材及其使用现状的不足10%。更多的师生对教材的认知局限于传统型的纸质教材,对创新型教材的定义、特点、类型、使用方法等认知不足。
(二)资源匮乏,开发不足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优化建构以新技术集群为基座,需要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算力支撑,使用的数字化资源,如各类影视内容生产实验设施使用、音视频呈现、网络构建及链接等都需要算力的支持。但目前一些高校可用于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算力资源紧缺。同时,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开发使用涉及版权问题,将优质数字资源成果应用于教材开发存在障碍。对某传媒类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明,该专业60余种教材中,真正可列为创新型教材的凤毛麟角,仅《影视摄制导论》作为省级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和省级一流课程配套教材编著出版[13]。该专业以算力为基座的影视内容生产、传播和呈现的实验设施已初成体系,但配套使用的创新型教材匮乏。
(三)内容滞后,更新乏力
目前,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教材以传统型为主,教材内容陈旧。一是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案例、新标准kkkHWpSW9fiL3344OiJKWQ==等前沿成果缺乏关注,滞后于行业发展实际;二是与行业实际需求缺乏对接,与生产工作流程脱节。对某传媒类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如虚拟摄制、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文生视频大模型[14]等智能视觉新技术应用于影视摄制已成常态,与此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也已展开,但配套教材匮乏。影视摄制类专业现有教材体系对影视内容生产的新业态、新技术和新设备缺乏融合性呈现,造成教材与生产实际脱节。例如《电视摄像》教材版本众多,达10余种,但反映的几乎都是传统普及型电视摄像知识与技能内容。
(四)形态单一,使用受限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不仅数量少,类型形态也比较单一,使用场景受限。由于专业教师对创新型教材的理解不深,使用能力有限,加上学生在自主使用时存在惰性,因此创新型教材并未受到师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也未得到充分应用。对某传媒类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创新型教材资源利用不充分,使用率普遍不高,扫码的次数并不多,除习题答案类的扫码次数相对多一些外,理论知识类、实践技能类的扫码次数远低于教材的发放册数。
(五)规划不力,推进缓慢
由于整体规划欠缺,出版周期较长,加之政策赋能不足,数字资源开发存在较大阻碍,因此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推进缓慢,尚未形成畅通完整的产业链效应。同时,由于教材编写没有充分融入用户思维,对师生的服务响应不足,因此质量参差不齐。对某传媒类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创新型教材的使用尚未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学生秉持专业思维喜欢贴近专业深入浅出的影像化案例,而教材知识的呈现还停留在纯理论性的照本宣科层面;学生出于专业思维偏爱影像信息,而教材知识的呈现仍停留在罗列大量文字符号的语境。
(六)队伍不强,机制不全
目前,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的编著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行业专家参与度低,这使创新型教材很难反映影视内容生产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材编辑人员限于专业,对教材的创新内容缺乏鉴别。而教材使用指导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业务能力有限,对学生指导不力。同时,目前尚未形成教材出版和使用的融合机制、准入机制、遴选机制、迭代机制等,导致著、编、用三者整体实力不强,校、企、社三者关系有所割裂,教材、专业、课程三者的融合程度不深,削弱了创新型教材的使用效益和影响力。对某传媒类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建设和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师生所使用的创新型教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版本杂乱,缺乏统一标准;二是使用平台分散,缺乏集成化;三是运营模式不清,缺乏规范化。有些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科研能力等不强,对影视内容生产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缺乏了解,存在“本领恐慌”,无法有效指导学生使用创新型教材。
(一)理念更新,路径明确
对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的优化建构,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明确其发展路径。创新型教材体系的优化建构是落实国家对高校教材建设政策的重要举措[15],也是强化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数字化教学转型的需要。因此,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顺应学生知识技能获得方式和途径多元化的趋势,打破惯性思维,优化创新型教材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实现方式,打造优质且受欢迎的教材产品,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规划先导,设计优化
规划先导、做好顶层设计是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优化建构高质量、有序化的保证。优化建构涉及内容、资金、技术、人员、平台等多方面因素,也是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细化之举,需要由学校乃至更高层面统一推进。从规划制定、政策激励、团队组建、经费筹集、方案拟制、制度保障、管理推进、项目申报、使用安全等方面做好一揽子设计,提高其集约化和规范化水平,维护创新型教材的权威性。
(三)团队打造,编创一体
为增强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的优化建构成效,要充分发挥编著、编辑和使用指导三支队伍的作用。在紧紧依靠作为教材建设主体的专业教师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科人员、行业学者、出版专家、能工巧匠等的作用,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编创一体的高水平教材开发建设的优秀团队。创新型教材投入使用后,要组织指导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其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指导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四)体系创新,特色鲜明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的优化建构要以打造精品为目标,在包括内容、形式、体例、功能等整个体系的基础上创新。要根据国家出版相关政策,科学审核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等,厘清教材与课程、资源、版权、教师、学生等的关系,并对教材的内容导向、类型形态、框架结构、体例格式、使用规范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材体系。同时要摒弃同质化,强调特色性。要在国家相关教材标准引领下,达到内容、形式、使用的融合,在内容上达到专业知识、课程思政、行业案例的融合,在形式上达到纸本形态、视听形态、媒介形态的融合,在使用上达到线上线下、教学双向、学习评价的融合,以突出教材的鲜明特色。
(五)资源整合,机制优化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优化建构的目的在于对包括教学资源、行业资源、数字资源等在内的影视摄制类专业优质资源加以整合,形成教材的多元形态和使用场景。因此,要有效实施教材优质资源的集聚战略,有机整合教材优质资源。并在机制优化上下功夫,教材建构相关各方要实行选题共研、内容共创、平台共建、风险共担、绩效共享的合作机制,走上以经费众筹、版权保护、流程再造、编写审核、评价监督、推广选用、反馈改进、校企协同等为构成的机制优化之路,深化教材、专业、课程一体化融合改革。
高校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材体系优化建构的实质在于充分运用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性,以内容创新和形态多元的优势,有效赋能影视摄制类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以着力培养影视摄制类专业卓越创新人才。这符合未来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加快推进。
参考文献:
[1] 谭文芳.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浅谈[J].科技与出版,2022(9):86-92.
[2] 顾君忠. VR、AR和MR:挑战与机遇[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35):1-7.
[3] 白富强.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18):244-245.
[4] 孙博凯.大数据战略和方向[J].声屏世界,2012(8):43-44.
[5] 方路.国外关于区块链治理现状研究综述及其展望[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4(3):13-22.
[6] 文锦琼,肖斯维,青思含.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不同学科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20(23):79-8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4-03-21)[2024-07-09].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304/t20230419_ 1056224.html.
[8] 黄鸣奋. Sora冲击波:生成艺术视野下的电影变革[N].文艺报,2024-03-27(7).
[9] 张希. AIGC成解锁新质生产力“新钥匙”[N].南京日报,2024-06-26(A10).
[10] 程樯,陈晨,武思语. LED虚拟摄制技术的流程突破与变革[J].现代电影技术,2023(12):24-29.
[11] 谷业凯.智能算力,数字经济新引擎[N].人民日报,2023-02-06(19).
[12] 郑智维.数据产业将迎来迅猛增长[J].民生周刊,2024(5):44-45.
[13] 朱怡.影视摄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75-76.
[14] 陈聪聪,李晨,王亚飞.文生视频模型Sora之于教育教学: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27-34.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3-11-20)[2024-07-08].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202312/t20231207_1093515.html.
作者简介 陈书泱,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摄制技术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