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10-12 00:00:00刘姗姗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迎来革新浪潮。融媒体时代,新闻直播连线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助力新闻传播效果优化,但也给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如电视记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对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新闻直播连线不再囿于传统的电视大屏,而是逐步扩展到新媒体领域,小屏设备为新闻直播连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此,探讨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提升策略,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分析新闻直播连线技术的演进趋势及其对记者业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的变化,对比分析大小屏新闻节目的样态差异,并剖析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提升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的策略,包括提升建模思维能力、提升现场细节捕捉能力以及提升临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旨在帮助记者更好地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整个新闻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大小屏;差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46-05

一、引言

直播连线是新闻报道的常见形式。通过直播连线,受众能实时了解新闻事件进展,突破时空限制,极大地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赋予受众强烈的现场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知新闻事件的动态。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新闻直播连线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大屏,而是逐步扩展到新媒体领域。

电视记者要敏锐捕捉这一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走出舒适区,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直播连线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受众能够通过移动设备便捷接入新闻直播,这要求电视记者不断提升直播连线业务能力。因此,深入分析大小屏新闻报道中直播连线的特点,并据此提升直播连线业务能力,成为每个电视记者必须应对的挑战,也是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事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1]。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变革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运作理念,集成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的优势,同时融合了网络直播、移动网络、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形态和技术。这种融合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还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内容的无缝对接、宣传的双向互动以及利益的共享。因此,融媒体能够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摆脱单一竞争模式的束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提升,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2]。

(一)传统媒体的变化

1.新闻传播控制力减弱

过去,传统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如今,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逐渐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受众能自由解读、评论新闻信息,甚至能影响社会舆论走向。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控制力逐渐减弱。部分成熟的自媒体在专业性上甚至超过了一些传统媒体,新闻记者不再是唯一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群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曾经的主导地位[3]。

2.社会影响力下降

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记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显得愈发重要。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电视记者必须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坚守新闻报道底线,客观公正地还原新闻事实,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助益。

当前,互联网广泛普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式微。但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同时,受众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有待提升,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这要求电视记者坚守传统媒体担当,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为受众推送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维护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4]。

3.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全球资讯。因此,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有效辨别和提取有用信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电视记者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形成深度新闻报道。这让电视记者面临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考验,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也要求他们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获取信息,进一步提升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若电视记者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不足,就可能被虚假信息误导,报道虚假新闻,甚至导致舆论导向出现偏差[5]。

(二)传统媒体的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相较于自媒体,传统媒体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专业性、严谨性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坚守一线,能够为受众提供权威、专业的报道。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传统媒体能够秉持严谨、专业的信息甄别态度,为受众筛选真实信息,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保持并提升自身的专业优势,传统媒体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不断提升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6]。

三、融媒体时代对电视记者的新要求

(一)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日渐多元,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对新闻的专业性、真实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视记者应深刻洞察这一趋势,坚持与时俱进,高效利用新媒体,不断增强新闻时效性。同时,电视记者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结合社会热点为受众提供专业解读。在报道过程中,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具有时代感、吸引力,并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素材,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正面舆论导向[7]。

(二)强化新闻价值判断力

新闻报道的质量直接与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水平挂钩。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海量网络信息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受众往往难以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虚假信息误导。新闻媒体错误引导舆论,会导致舆论导向产生偏差,进而影响自身权威性。

在此背景下,电视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精准评估新闻线索和素材的价值,以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靠。电视记者应努力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强化新闻传播效果[8]。

(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交互性明显增强,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距离日渐拉近,受众能够通过平台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新闻记者可以根据受众反馈洞察其新闻需求,深入探讨受众关注的话题,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新闻记者要以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全局视角,引导受众理性解读和参与互动,确保新闻报道既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又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在此过程中,新闻报道致力于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9]。

四、大小屏新闻节目样态差异

(一)直播连线时长差异

融媒体时代,电视大屏对记者直播连线时长的要求与电视新闻节目的板块设置有直接关联。针对重大事件,电视新闻可能安排长时间的单独直播连线,但通常情况下,直播连线时间较短。例如,央视新闻频道就对前方记者的直播连线时长实行严格管理,普遍控制在3分钟以内,极少数特殊情况下也不会超过8分钟。这种策略源于央视新闻频道整体节目设置的考量,由于新闻报道信息量大,因此无法无限制地进行直播连线。相比之下,手机移动端小屏直播的版面限制较少,因此直播连线时间可以显著延长,可以达到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

以2021年12月山西孝义煤矿透水事故为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总站实施了大小屏差异化的直播策略。尽管两者同步直播,但大小屏的直播记者、直播场景及连线时长均有所不同。大屏直播采用插花式连线或画中画方式,重点聚焦矿工营救等关键时刻,连线时长控制在1分钟以内。而央视新闻移动客户端则采用记者全程不间断直播的方式,详尽报道救援过程,直播连线时间长达6小时[10]。

(二)报道内容选择差异

大小屏直播连线在体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决定了直播连线内容的不同。在大屏直播中,通常采用言简意赅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迅速传递最新进展。而小屏直播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灵活,为了保持报道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通常涵盖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在策划类报道中,大屏直播连线更倾向于展现宏大主题,体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趋势。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的《走进乡村看小康》为例,该直播特别节目聚焦我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通过连线直播真实展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显著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相比之下,小屏直播连线在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突出趣味性和体验性。以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新鲜咖啡果长啥样?一起看云南万亩咖啡采摘》为例,该直播连线咖啡采摘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咖啡采摘的辛苦与乐趣[11]。

(三)记者角色定位差异

在大小屏直播连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呈现出显著差异。大屏直播连线时,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较强,形成了一种“一对多”的传播关系,即主要由记者单向传递信息,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境下,电视记者的角色更偏向于专业的解说员。相比之下,小屏直播连线更注重受众的体验和参与,受众与记者之间的距离更近,形成了一种平等且紧密的心理关系,营造出极强的代入感,形成了“一对一”的传播关系。这些不同的角色定位对直播连线的表达艺术提出了不同要求。大屏直播连线要求主持人与记者紧密衔接和串联配合,记者的作用是客观、真实、可靠地传达事件现状。而在小屏直播连线中,由于没有主持人的穿插连接,记者需要承担起推进整个直播连线报道的责任,这需要记者具备更强的业务能力和引导能力,以引导受众深入体验并积极参与[12]。

(四)直播连线空间差异

在大屏直播连线中,镜头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相较于小屏直播连线,其要求更为严苛。为了保持镜头的稳定,出镜电视记者通常采用立定方式进行直播连线,直播连线空间的灵活性有限。为了打破这种固定直播连线方式的局限性,大屏直播连线常采用插片方式报道,因此插播连线的时间相对较短。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空间立体感,还提升了信息传达的效率和受众的接受度。相比之下,小屏直播连线的拍摄方式更加灵活,多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方式使出镜记者的空间位置更自由,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13]。

五、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存在的问题

(一)转型意识与共情能力不足

大屏直播连线倾向于单向传播,而小屏直播连线则与受众保持密切互动,属于双向传播模式。这种差异要求出镜记者在连线时采取不同的策略。尽管电视记者对大屏直播连线较为熟悉,但面对广泛应用的小屏直播连线,他们也认识到了转型的紧迫性,树立了转型意识。然而,现实中许多电视记者并未充分理解大小屏直播连线的差异,转型意识不强。在小屏直播连线中,他们往往沿用传统的叙述方式,难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14]。

(二)立体思维与细节捕捉能力不足

新闻直播连线报道的质量取决于记者在现场的立体思维和细节捕捉能力。大屏直播连线模式较为固定,而小屏直播连线更加灵活多变。因此,出镜记者应具备立体思维和出色的细节捕捉能力。然而,许多电视记者存在明显的思维惯性,缺乏层次感和递进性的宏观逻辑思维,导致直播连线报道缺乏系统性和立体感。

(三)连线状态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大屏新闻直播连线模式固化,且准备空间较大,这导致记者在连线时只注重背诵稿件,弱化了现场感和真实感,连线状态欠佳。小屏直播连线则对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电视记者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难以保证直播效果。在重大节庆活动中,电视记者既需要展现幽默风趣和博闻强识的一面,又要避免过度亢奋和夸张,要时刻保持情绪稳定。这要求电视记者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以呈现良好的连线状态[15]。

(四)业务技能与临场应变能力不足

电视记者在直播连线时,不仅要以扎实的业务技能作支撑,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但实际上不少电视记者的业务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都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大屏直播连线中,由于模式固化,电视记者缺乏锻炼临场应变能力的机会。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需要融合大小屏直播连线优势,以满足受众对新闻直播的更高要求。因此,电视记者要进一步提升业务技能,夯实基本功,并锤炼出镜技巧。

然而,目前许多电视记者并没有扎实掌握业务技能,甚至在连线报道中出现肢体僵硬、忘词忘稿或陈述不清等问题,面对突发情况显得手忙脚乱。

六、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提升策略

(一)塑造建模思维能力

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的新闻直播连线已不再局限于大屏新闻报道。为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记者必须整合大小屏直播连线优势和能力。这要求电视记者摒弃传统固化思维,塑造建模思维能力,为受众呈现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或事件。依托建模思维,电视记者能够将突发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策划报道的场景、事物、人物等串联起来,形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新闻报道。

(二)深化现场细节捕捉能力

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孙玉胜曾强调,现场与前方记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前方记者是现场报道的活性因子,展现了报道的价值与魅力。在直播连线中,现场记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新闻直播效果。出镜电视记者是受众感知新闻现场的重要窗口,因此,提升电视记者捕捉现场细节的能力至关重要。

电视记者要深入挖掘报道的视角和关键点,使受众对现场情况形成直观的了解。以河堤漫溃险情直播连线为例,电视记者用投掷一块砖头入水,水流瞬间将砖头冲走的场景直观展示险情,比枯燥的流速数据更能让受众感受到河堤漫溃的严峻形势。

(三)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尽管作了充分准备,直播连线仍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具备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遇到超出预设状态的新变化或突发情况时,记者应灵活应对。在新闻直播连线中,可能遇到采访对象不配合、设备故障等现场干扰因素,打乱直播节奏。此时,记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有效化解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小屏直播连线中,由于报道内容多、时间长,记者要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要保持人情味,又要简洁易懂。因此,电视记者应勤于练习语言表达,提升即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优化直播连线报道效果。

七、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对电视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闻直播连线日益普及的今天,电视记者要深化对大小屏新闻直播连线报道的理解,明确两者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电视记者要在深入分析当前直播连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不断提升直播连线报道能力,以应对融媒体时代向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周智星,路仁杰.云服务端视频连线系统在新闻直播节目中的应用[J].影视制作,2024,30(1):76-80.

[2] 尹雪飞,郝慧芳.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的提升路径[J].记者观察,2023(11):61-63.

[3] 宋琳.电视民生新闻直播连线报道的运用[J].新闻传播,2022(16):149-150.

[4] 赵存存.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融媒体传播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0):168-170.

[5] 于飞.电视新闻直播中在线包装技术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8):222-224.

[6] 陈奕旭.新媒体环境下小屏新闻直播报道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3):89-91.

[7] 陈小梅,葛莹莹.融媒体时代新闻直播类节目的叙事与传播策略[J].新闻世界,2021(12):16-19.

[8] 颜婷婷.融媒体背景下广播记者连线直播的优势及方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0):180-182.

[9] 张美曦.试析新闻连线中主持人的控场能力[J].视听,2021(3):133-134.

[10] 王钧.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得与失:以湖南广播电视台大型直播特别报道《连线红土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5):103-104.

[11] 安云利.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中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20(4):68-69.

[12] 杨利军.电视新闻直播连线中的镜头设计[J].视听,2020(2):71-72.

[13] 肖鑫.对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3):74-75.

[14] 金星.浅论直播连线报道的特点与表达层次[J].新闻世界,2019(10):20-22.

[15] 毕经备.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刘姗姗,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