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中故事性的理论探讨

2024-10-12 00:00:00何子轩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随着信息类型、数量的增多,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挑剔和严苛。信息的故事化表达依托故事本身固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以一种更加高效和引人入胜的方式传播。因此,为探析故事化过程中产生的既源自故事本身又与其有所区别的信息故事性,文章基于既有的事实、经验以及相关研究,从信息的叙事创作和信息传播的现实实践两个视角出发,双向发掘故事性的存在,并据此推论出故事性具有复杂性、体验性和设计性等特点。此外,故事性在发挥告知与说服功能时,具有激发受众好奇心、获得受众持续关注、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增进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达成与受众的共识,以及实现与受众的理念互动等作用。这有助于理解信息故事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能为其信息传播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应用的参考。然而,受限于研究方法的简化和研究过程的粗疏,研究结果在信度和效度以及关于故事性更为具体的实践方法方面,还需要更多相关的实证研究和更为详尽的案例分析作为验证和支撑。文章探讨故事及故事性的基本概念,分析故事性的特点,讨论以属性的形式存在于信息内容中的故事性的作用,以及为满足现实需要而具有的信息传播功能。

关键词:信息传播;信息故事化;故事;故事性;故事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38-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YJ146

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增强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的体验感,是在信息场域获得有限注意力资源优势的重要考量。故事作为伴随人类发展的重要信息传播内容、方式和形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而从其衍生出的寓于各类信息中的故事性或许能为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助力。

一、故事与故事性

(一)故事

提到故事,如果没有刻意留心,也许对它的严格定义并不是格外清晰,但对其在现实的普遍存在方式而形成的特定认知与经验,形塑了对故事的知觉型理解。

依据故事的定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1],故事特征似乎可以概括为叙述对象的事件过程,正如福斯特定义的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的叙述”[2]。

然而,特鲁比则认为故事是“说的人告诉听的人,某人因为想要什么而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这样做”[3]。虽然没有提及过程,但提出了作为故事核心的人和事这两个元素。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角度和重点不同,概念上的界定会有特定指向的偏重。因而,追求关于故事定义的极致准确也许是不必要的,因为关于概念内涵的不同外延可能导致解释终点的事实差别。因此,通过模糊的经验型感受来认识故事,未尝不能获得一种更明晰的理解。

(二)故事性

故事可以独立存在,也能够以意义的形式内含于其他信息中。因而,故事性是使信息具有故事的特点,并能以任何信息为载体的属性。换言之,故事性是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而赋予文本具有故事特点的属性。

尽管故事性常常是以属性这一非实体形式存在的,但可以被直接感受,因为具有故事性的信息会产生寓事于言的故事感。民谣歌曲《董小姐》的一句歌词“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就佐证了这一点。

刘洁在研究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的过程中提到矛盾冲突是故事性存在的体现[4],以及贝尔提出的uZPpeBWXUpUMAeVK5rGgwg==冲突与悬念是故事创作的工具[5],诠释了故事性基于艺术作品创作的具体解答。而本文所探讨的故事性是表现在信息表述、信息呈现和信息接收方面的更为灵活的表达;同时倾向于讨论故事性实际应用的更多可能。

在现实场景中,故事性的感知似乎与信息接收高度关联,如文本易读性和阅读体验感等。因此,从结果来看,它似乎并不受限于特定的形式,也不一定必须包含人物、情节等故事元素。另外,并非所有信息都适合加入故事性元素,而且在一些内容有限的文本中,未必有足够的篇幅供故事性元素充分展开。

二、故事性的特点

故事本身的故事性能够反映故事本体的属性和特点,但在寓于其他类型的信息时,可能只是信息的内在属性之一,且在不同内容中有不同的比重和权重,反映了信息的内在属性构成和外在表现程度。换句话说,故事性既可以是信息的内容,也可以是其形式。当信息本体是故事时,故事性承载了故事所有的特点和属性;当信息是非故事内容时,故事性只保留了故事的部分特点和属性。

正因为故事性需要适应不同体裁、题材和风格的信息,所以它与故事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复杂性

在品牌竞争和企业营销领域,无论是品牌故事营销[6]、品牌故事建构[7],还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品牌故事设计[8],内容的真实对消费者产生的正向影响,有利于达成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目的。

神话故事中关于人物飞天遁地、法力无边等无所不能的描述,无不映射出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理解,但却是偏离现实的虚构。此外,还存在以欺骗为目的,并通过编造故事的手段传播虚假信息的情况,使得故事性遭受虚假性的冲击。因此,在不同内容中所呈现的真实性、虚构性和虚假性构成了故事性的内容复杂性。

复杂性还反映在故事性的作用机制上。故事性起作用的本质是因为故事对“个体态度和认知改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9]。在信息生成和叙事视角下,故事性是将观点性内容、故事性元素以及能引发受众心理活动的过程融为一体,以此降低信息理解难度,从而缩短信息接收者从初始状态到接收信息寓意之间的距离。在此过程中,需要利用能够建构和更新认知,以及组织思维和资讯的叙事方式,唤醒人们的情感与联想,使其融入由故事性构建的情景之中[10]。

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感知能力、情绪反应以及情感因素的参与是故事性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故事作为一种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验的文化核心[11],能够引发包含感知和情绪在内的心理因素等非理性信息的敏感,以及人类遗传记忆对非理性情绪的快速反应,使故事性信息的表达更符合人类的生理、本能和情绪[12],从而更容易被接受,进而引发信息解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13],并激发认识叙事主体的主旨意图,最终达到观念共鸣和情感共情的效果。

(二)体验性

故事性能够被直接、快速感知,源于对故事体验的感受性记忆。这种洞察故事性元素存在的敏感是浅层经验的故事感。在此基础上,还有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情感刺激、思绪关联、情绪感动等深层体验的代入感。体验感实质上是从信息接收者视角反馈的故事性特点。对信息接收者来说,良好的体验感源于故事感的引导,进而产生代入感,使其能够不同程度地沉浸在故事世界里[14],仿佛身临其境,全面感知其中内涵的意义和表达[15]。代入程度越深,与信息的关联越紧密。

尽管体验感源自信息接收群体的主观经验,但在个体层面,体验感可能存在差异。

首先,故事化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喜好、需求和期待。

其次,虽然人类知觉世界的响应方式和感受具有普遍性,但个体在先天和后天形成的个体差异会造就不同的体验结果,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否则不会有“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喟叹。然而,体验感的差异并不会影响故事性所承载的核心信息的传递。

(三)设计性

故事性在信息中的权重及呈现方式,反映了信息生产者在内容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构思。麦基(2016)认为,“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所有的故事……都会忠实地映现出作者本人”[16]。

故事性的设计性首先体现为以信息传播效果为核心导向。更准确地说,在追求信息的高效和广泛传播的目标下,故事性的设计要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作用机制,并与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联结。

故事性在信息中的占比反映了信息的故事化程度。较低的故事化程度会影响信息接收者的体验感,不仅难以引发深层的代入感,甚至可能无法直接感知故事性的存在。

此外,故事性的设计性还体现在其呈现和传播形式方面。例如,故事性可以通过静态的文字、图片或动态的视频等进行表达,也需要借助媒介平台对信息接收的强化和补充,以此促成故事性的多维度展现和多感官刺激。

三、故事性的作用及功能

基于人类对故事的本能偏好,具有故事性的信息似乎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偏爱。因此,赋予文本故事性也许是强化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故事性的作用包括激发好奇、保持关注、增进理解、丰富体验和刺激情绪产生情感联系等。前三项是后续作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首先,故事性能够激发好奇心。相比寻求事实真相,人们往往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更加好奇。尽管好奇可能产生于信息接收过程中的任一瞬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标题往往是最初的触发点,使信息接收者察觉到故事的存在。

其次,故事性能够持续吸引注意力,从而实现受众对信息的长时间关注。虽然持久的专注受较多因素影响,但在相同条件下,故事性更能让信息接收者迫切想要知道后续内容。

最后,故事性能够降低信息的理解难度,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只有通俗易懂的信息才能被广泛传播,复杂难懂的信息增加了信息接收者的认知负担,从而影响其专注度和探索欲,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此外,难以理解的信息可能造成理解和记忆偏差,会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内容的失真和缺漏,不利于传播过程的顺利推进。

(一)基本功能

从激发好奇到增进理解,体现了信息在个体层面的接收程度,也对应着故事性在现实中的基本功能,即信息的传递、传达与告知,事实的叙述与报道等,如产品广告、公告通知、新闻报道、事件叙述等。

此外,故事性的基本功能还有对内容背后的思想、观念、价值与意义的展现。例如,“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关于中国故事的简单叙述,而是更加鲜明地展现故事背后的核心价值、治国理念、文化理念与责任担当等,以坦诚的态度加深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客观认识与认同[17]。

(二)拓展功能

拓展功能是指在实现故事性的基本功能之后,为实现特定的信息传播目标而呈现的功能。因而,基本功能是拓展功能的必要前提,拓展功能是基本功能的现实需要。拓展功能最典型的实践是说服。说服的效力根本在于受众对故事性信息的接纳程度。

首先,故事性能让受众沉浸于精心构建的故事世界,促使其全情投入并激发深度体验感。

其次,通过故事性信息所蕴含的核心理念、思想观点及价值观的传递和交流,产生情感共振、理念共识和价值认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故事性的类型、表达风格、信息主题等与信息接收者的诉求、认知、情感相匹配时[18],才能达到说服目的。

四、结语

故事本身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所以故事性对信息的增效有利于优化信息传播效果,但鉴于其复杂的作用机制,信息生产要达到更高标准,以便提升信息文本对接收者的影响力,进而实现特定的信息传播目标。

考虑到本文的观点和论证囿于主观性考量,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通过实证研究深挖故事性的作用原理和存在模式,以验证既提观点,并探索其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71.

[2]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杨淑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25-41.

[3] 约翰·特鲁比.故事写作大师班[M].江先声,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6.

[4] 刘洁.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探析[J].电影文学,2013(9):125-126.

[5] 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冲突与悬念 小说创作的要素[M].王著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

[6] 温韬.品牌竞争时代的营销策略研究:对故事营销的应用与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8):69-70.

[7] 汪涛,周玲,彭传新,等.讲故事塑品牌:建构和传播故事的品牌叙事理论:基于达芙妮品牌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3):112-123.

[8] 徐岚,赵爽爽,崔楠,等.故事设计模式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J].管理世界,2020(10):76-95.

[9] 郭婧一,喻国明.讲好故事的关键变量与效度逻辑:基于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叙事研究[J].当代传播,2021(4):49-54.

[10] 许晖,牛大为.“攻心为上”:品牌故事视角下本土品牌成长演化机制:基于蓝月亮的纵向案例[J].经济管理,2016(9):108-119.

[11] 王辰瑶.“新闻-宣传-故事”三元模型:论文化子系统的形式界面[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04-114.

[12] 喻国明,郭婧一.讲好故事的非理性机制:试论场景交互系统下的非理性说服[J].社会科学战线,2021(10):148-154.

[13] 唐润华,叶元琪.符号·故事·互动:数字游戏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叙事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10):43-51.

[14] 范明.走出非理性批判:论群体传播叙事的情感说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118-124.

[15] 倪祥保.纪录片故事性构建方式及传播效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7):106-109.

[16]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13.

[17] 蔺叶坤.“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J].传媒,2022(7):59-61.

[18] 邱丽俊,涂展望,陈李红,等.考虑消费者行为的服装“品牌故事”的塑造与传播[J].毛纺科技,2019(12):59-64.

作者简介 何子轩,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