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基于观众体验的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设计策略研究

2024-10-12 00:00:00关鸿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观众的体验需求成为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设计的核心考量。文章探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的观众体验,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法,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观众的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边缘显著,年龄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各年龄组观众相比,甘肃省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更符合18岁以下观众的游览需求。受教育程度在数字化展陈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与高学历观众需求的匹配度低。月收入水平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综合分析发现,月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下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观众的游览体验均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观众。基于此,文章从科学适度应用数字媒体、加强线上服务、优化展厅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展陈设计策略,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数字媒体展陈设计的重要性,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生动的展览体验,进而推动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观众体验;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13-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博物馆数字化展陈中的受众体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BKT20190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面临着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展陈设计的挑战。传统的博物馆展陈方式虽然经典,但在新媒体时代略显单调,同时缺乏互动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博物馆展陈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数字影像、交互装置、虚拟现实等技术,观众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一、问题的提出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藏品借助音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了多元化、立体化、形象化的展示。部分藏品借助数字化媒体,呈现出更加清晰的面貌[1]。观众作为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体,与展品、媒介以及空间共同构成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基本要素[2]。观众体验已成为博物馆展陈设计需考量的核心要素。

在博物馆学研究发展历程中,奥本海姆首次提出了“观众体验”这一核心概念,强调博物馆展览应尽可能满足观众认知、探索、艺术和娱乐等多维度体验。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严建强将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内容分为观众类型—特征研究、观众行为—心理研究、观众活动—反应研究三个方面[3]。夏颖翀认为,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应关注观众的情感[4]。史吉祥提出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5]。近年来,研究者普遍关注博物馆观众体验的结构及特点。有研究者以体验经济学为基础,提出博物馆观众体验包括娱乐、审美、教育、遁世等体验[6]。也有研究者将博物馆观众体验分为感官体验、娱乐体验、审美体验和文化体验[7]。最近的研究认为,博物馆观众体验应包括认知体验、实物体验、内省体验和社交体验,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有助于提升观众的综合体验水平[8]。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分析了博物馆观众体验的影响因素及观众的性别差异[9]。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博物馆观众体验的理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经过多年积累,甘肃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展陈方式,提高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陈列和观众服务中的应用水平,为观众带来了生动、有趣、印象深刻的游览体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博物馆观众体验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提升观众体验的展陈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512名甘肃省博物馆观众施测,其中29名观众因没有完整填写问卷或填写错误而被剔除,最终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为94.34%。观众的基本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从性别组成看,男性184人,女性299人;从年龄分布看,18岁以下69人,18~25岁177人,26~30岁61人,31~40岁90人,41~50岁50人,51~60岁26人,60岁以上10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包括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多个层次,人数分别为47人、62人、77人、241人和54人,另外有2人的受教育程度数据未能获取;月收入水平也具有多样性,2000元以下的有173人,2000~5000元的有126人,5001~10000元的有137人,10000元以上的有45人,另外有2人的月收入信息缺失。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甘肃省博物馆观众观赏体验调查问卷,问卷包括39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非常不符合”“很不符合”“不确定”“很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作1~5分,得分越高,表示观众在博物馆的游览越符合自己的体验需求。基于研究的需要,本研究求各维度分和问卷总分。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974,Bartlett’s球形检验表明χ2=16944.56,p<0.01,说明数据适合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2.访谈法

访谈法在本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深入了解观众在博物馆的游览体验,采用实地一对一访谈的方式,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在访谈过程中,注重观众的个性化体验,详细询问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博物馆环境的整体评价。同时,积极听取观众对博物馆工作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包括优化展览布局、提升互动体验、完善服务设施等。通过深入访谈收集到大量宝贵的质性资料,可以为博物馆改进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结果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进行结果分析,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4个变量为自变量,考察其对观众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的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边缘显著,t(481)=1.9,p=0.058,男性观众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的总分略高于女性观众。年龄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18岁以下观众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的总分显著高于18~25岁,18岁以下观众在休闲学习体验上的总分显著高于18~25岁,与其他各年龄组不存在显著差异。18岁以下观众在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上的总分显著高于18~25岁(p<0.05)、31~40岁(p<0.05)和51~60岁(p<0.05),与其他各年龄组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与其他各年龄组观众相比,甘肃省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更符合18岁以下观众的游览需求。

受教育程度在数字化展陈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4,476)=5.39,p<0.05;F(4,476)=3.36,p<0.05。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研究生学历的观众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的总分均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MD=-6.06,p<0.05)、高中(MD=-4.27,p<0.05)、大专(MD=-3.72,p<0.05)和本科学历(MD=-2.24,p<0.05)的观众。在游览体验总分上,研究生学历的观众均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MD=-13.36,p<0.05)、高中(MD=-9.54,p<0.05)和大专学历(MD=-7.59,p<0.05)的观众,而与本科学历观众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甘肃省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与高学历观众需求的匹配度低。

月收入水平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F(3,477)=4.03,p<0.05。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月收入水平在5000~10000元的观众总分显著高于月收入在2000~4999元(MD=2.66,p<0.05)和1万元以上(MD=2.91,p<0.05)的观众,说明甘肃省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更符合月收入水平在5000~10000元的观众的游览需求。

为进一步综合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4个变量对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为自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的主效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的主效应显著,分别是F(4,445)=3.98,p<0.05;F(4,445)=2.44,p<0.05;F(4,445)=2.99,p<0.05。月收入水平在数字化展陈体验上的主效应显著,F(4,445)=2.65,p<0.05。更重要的是,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在休闲学习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的交互作用显著,分别为F(10,445)=2.03,p<0.05;F(10,445)=1.94,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休闲学习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上,受教育程度仅在月收入水平为2000元以下时差异显著,分别为F(4,480)= 4.18,p<0.05 ;F (4,480) =5.32,p<0.05。月收入水平为2000元以下的研究生学历的观众的体验总分均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观众。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观众体验的展陈策略

基于甘肃省博物馆数字化展陈参观观众的体验,对数字化展陈体验、休闲学习体验、实体审美体验和游览体验总分进行分析,结合与观众的访谈,提出博物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策略。

(一)科学适度应用数字媒体

新媒体时代,观众的体验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展览。为更好地吸引观众并提升他们的游览体验,博物馆需要巧妙地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陈列展览中[10]。需要注意的是,融合应以文物为核心,紧密结合展览的主题和目的,确保数字媒体技术是为展览内容服务的,而非单纯炫技。通过数字媒体的多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观众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此外,还应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互动体验和虚拟感受的传播优势[11]。例如,通过设置互动屏幕、AR/VR体验区等,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进一步拉近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沉浸式的游览体验尤其能吸引18岁以下的年轻观众,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但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要注意适度性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不能盲目追求新奇的表现形式,或过度使用声光电交融的数字媒体技术,以免喧宾夺主或给参观者带来不适[12]。因此,博物馆在规划展览时,应充分考虑观众的游览习惯和舒适度,科学合理地布局数字媒体设备,确保观众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能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中。

(二)加强线上服务

研究发现,月收入水平较低的高学历观众对博物馆线上服务需求持续旺盛。首先,应用先进的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模型制作技术做好文物本体数字化,利用成熟的数字技术记录、存储数据,建立永久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实现文物的数字永生[13]。同时,在保护好版权的前提下,做好文物二维、三维数据的发布,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其次,利用新技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进行360度全景数字化展示,为线上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再次,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做好门票预约、场馆开闭、场馆服务、参观导览等信息的宣传发布,及时、准确地为观众提供相关资讯[14]。最后,综合运用动漫、小视频、直播、在线教育课程等多种创新服务方式,为更多观众提供丰富的线上服务资源。

(三)优化展厅软硬件设施

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观众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知识。首先,利用智能导览设备或小程序、App等为观众提供展览信息、参观路线导航和数字导览讲解服务[15]。其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观众特征分析等技术,实现观众基本信息、展厅环境等数据的精确采集、智能分析和直观展示,为大数据辅助决策、观众趋势与结构分析、文物环境预警等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博物馆内部管理、文物展品保护、公众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展厅数字媒体技术设备的监管和维护,及时解决设备和系统老化、触发设备失灵,以及软件系统过期、过保等问题,确保各设备正常工作,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

五、结语

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观众体验的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设计策略,旨在提升博物馆展陈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满足新媒体时代观众日益多样的体验需求。展望未来,博物馆应继续深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同时更加关注观众的游览需求,避免盲目追求数字化媒介展出效果,通过不断创新展陈设计理念和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夏颖翀.博物馆数字媒体展陈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思考[J].美术观察,2019(10):80-81.

[2] 温京博,马宝霞.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情境体验[J].美术观察,2019(10):80-81.

[3] 严建强.博物馆观众研究述略[J].中国博物馆,1987(3):17-22.

[4] 朱轶灵.新媒体艺术的多种视觉感官设计:试论其在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应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201-204.

[5] 史吉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J].东南文化,2009(6):95-99.

[6] 李林.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华夏自然蜜蜂博物馆的观众体验设计为案例[J].东南文化,2012(6):103-107.

[7] 朱娅阳.智慧博物馆视域下南京博物院的受众体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8] 龚金红,朱嫦巧,殷小平,等.满意与复愈:博物馆观众体验及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J].东南文化,2022(4):168-176.

[9] 管永康,张佳雪,游瑞芳,等.天津博物馆观众8gZkR9W+JNzdM2pyhxrJ4w==体验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分析[J].博物院,2022(4):101-111.

[10] 罗茜.博物馆体验感知与游客重游意愿的关系研究:以马坝人博物馆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11] 王泽乾,侯霍玉,路炜峰.新媒体数字艺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1(12):110-111.

[12] 包晗雨,傅翼.试论体验时代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博物馆交互展示[J].中国博物馆,2021(4):111-118.

[13] 李佳.博物馆数字解说系统的文化传承功能刍议[J].科技传播,2020,12(13):75-76.

[14] 匡叶青.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的发展新路径: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美与时代,2020(2):30-31.

[15] 刘仪晨.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走向公众: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记者摇篮,2024(2):30-32.

作者简介 关鸿,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