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视听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正快速迈向全面数字化时代。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成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场所,推动文化传播进入全新语境。地域文化作为融合地方历史、地理和人文元素的综合体,在此新语境下拥有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文章以广府文化为例,聚焦于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流行区域的粤语文化,深入探讨新语境下视听作品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电影和电视剧,这些新媒体作品制作周期更短、成本更低,且不受播出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文章分析地域文化在新媒体上的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体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同时探讨这种传播方式的社会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文章发现新语境下视听作品不仅更深入地展现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进一步推动了跨文化交流和新兴产业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也面临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文化失真和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地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应采取的综合策略,并建议创作者坚守视听创作的初心,深耕创作内容,以期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文章旨在探索如何运用全新的视听表达方式,提升广府文化的可见性和吸引力,进而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语境;地域文化;广府文化;广东;新媒体;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103-06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网民规模逐年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手机网民占比99.9%,较上一年显著增长[1]。这一庞大的网民群体,不仅在数量上为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随着网络使用习惯的变迁以及短视频观看行为的普及,在质量上给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以广府文化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地域文化的现代演绎与广泛传播,从而探讨视听媒介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过去,传统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承载着引领大众感知世界、理解文化的重任,凭借其深度与广度构建了人们共有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作为广东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角色设定,成为传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外来媳妇本地郎》播放周期长达20多年,通过讲述一个大家庭中外地媳妇与本地郎的日常故事,展现了广州西关地区的市井生活,涉及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受众能在轻松幽默的剧情中感受地道的广府风情。同时,通过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迁,反映出广府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七十二家房客》则将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的老广州,通过租户之间的生活琐事,展现当时广州的民生百态和社会风貌,使受众得以窥见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两部剧都大量使用粤语对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广府方言,不少受众边看剧边学粤语,感受粤语地区文化的精髓与乐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有了新的视听语境。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的相关研究表明,传统广播影视面临竞争新格局,其内容优势正在被视听新媒体销蚀[2]。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影像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业界普遍将新媒体电影定义为,在新的技术支撑下CKpvx502AvnB9bbgxSx39R5UoYHQgvi2I8GIwxh0cDM=,以互联网为传播工具,以移动手机等移动媒体设备为播放载体,面向广大受众的影像产品[3]。新媒体视听作品的制作周期没有传统的电影与电视剧那样长,投入花销也没有那么大,且较少受到播出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新媒体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新性,显著拓展了文化触达的广度与深度,为信息时代的文化体验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形式,如各种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依托互联网的无边界特性,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效率,将地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了传统影视传播难以完成的下沉式覆盖。
从用户层面来看,萨姆瓦在《跨文化传播》中认为,非语言传播就是除去语言以外的一切刺激皆可为非语言符号[4]。通过该观点,可以得出非语言传播主要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而传播符号主要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这构成了能够表情达意的视听语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视听创作进入新语境,人们拿起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创作、传播相关内容。人们既可以是观看海量趣味视频的普通用户,也可以将镜头对准自己,成为一名分享生活的自媒体创作者。
地域文化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时,一系列独有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强化了短视频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效能。新媒体短视频作为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具有以下主要表征。第一,短视频通常具有视觉直观特性,利用图像和声音,直接向受众展示地域文化的风貌,如特色建筑、服饰、美食、风俗习惯等。第二,其展现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娱乐、教育、财经等,受众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短视频,了解不同的知识。第三,短视频时长有限,短至15秒,长至15分钟,能很好地呈现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快速将受众带入画面内容中,这也符合当今大多数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第四,其内容制作不受能力限制,它的制作流程可以非常简单,也可以相当专业,既有UGC(用户生成内容),也有PGC(专业生成内容)。第五,短视频具有社交属性,不仅作为独立的内容消费,还常常作为社交媒体的一部分,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和社区感,而地域文化能通过媒体社交,进一步提高话题讨论度,促进文化传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还催生了网络直播这一新形式。它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音频与视频,允许主播在实时环境中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实时互动性是网络直播的核心特点之一。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网络直播,都需要稳定的网络连接和技术支持来确保流畅的信息传递与文化传播。有研究者认为,直播经济主要基于移动终端,凭借视觉化的展现和平民化的交流,突破了物理距离及信息不对称的阻碍,凝聚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空间[5]。新媒体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短视频负责“种草”,而直播则能深入互动,在内容上实现生态互补,在商业上实现流量变现。
对广府文化而言,粤语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粤语不仅是整个广府片区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还蕴含着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用粤语传播文化内容,能够加深受众对广府文化的理解,建立情感联结。方言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使用的相对小众的交流用语,真正使它突破私人语境进入公共空间,成为当今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的,则是当下的自媒体[6]。在新媒体领域,大学生凭借独特的资源、技能、热情与想象力,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广东网红大学生“洗个蛋挞”拍摄的短视频风格独特,几乎每一条的时长都在1分钟以内。她说着一口地道的粤语,偶尔加入接地气的广东“土话”,将广东特色的美食、美景、风俗习惯、本土故事融入视听创作中,网友也亲切地称她为广东“省乸”。
抖音账号“广东夫妇”,即郑建鹏、言真夫妇,2019年发布的“广东包租婆”系列创意短视频迅速火遍全网。在日常的短视频拍摄中,夫妇二人会进行广东特色服饰装扮,融合广州的发展现状、岭南地区春节风俗、婚礼举办仪式的各种讲究等元素进行创作。除短视频以外,这对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夫妇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直播活动中积极宣传和推广广府文化。2020年,“广东夫妇”参与首届直播节,他们不仅推广商品,还融入了地域文化元素,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文化传播效果。“广东夫妇”展示了广府地区的特色产品、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受众在购物的同时,感受到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当日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86万,即便观看者不购买商品,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浸润。
如今,新媒体尤其是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俨然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短视频的风靡,直播的实时互动,点赞、评论、转发的直接反馈,个性化内容推荐系统的精准送达,让文化的展现更加生动且直观,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一新媒介营造的互动环境将博主和观者联系起来,促成了艺术传播中“创作者—传递者—接收者”界限的消弭[7]。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与共创共享,受众既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创作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热点内容的发起者,传播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全面互联的网络空间为沉浸式传播提供了全景互动平台,通过引导仪式内部互动关系,促使社群在意义共域中反哺仪式内容,进而建构和维系受众与传播内容间的互构生态,实现对受众个体行为趋向的引导[8]。这种由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不仅激发了大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保护意识,也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实现了从“被动感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文化因新媒体的助力而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受众会首先考虑帖子的价值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再考虑利他和社会效益,影响者生成内容的形式、内容的娱乐价值、推广激励及推广意图,对受众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影响[9]。他们可能在表示认同与赞美的情况下点赞,或在产生争议、有意见时发表评论,用户满意度会在新媒体用户感知价值与用户黏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正向中介作用[10]。而转发则是一种再传播的行为,主流媒体的转发能让普通用户在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实现病毒式传播。新媒体平台的点赞、评论和转发量是衡量内容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平台推荐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们相互关联,不仅帮助用户表达对内容的态度,而且共同影响内容的可见度与传播效果。
以“头戴草帽站在农田里”的农家女为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茂名走地鸡,鸡中战斗机”,来自广东茂名的90后农家女子陈丽容。2024年,其凭借推介茂名土特产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迅速走红。只有初中学历的她,一边务农一边自学英语,用接地气的“粤式英语”介绍茂名的特色农产品。本地化和国际化趣味结合的短视频,能使更多不同地区的人理解与欣赏广府文化,从而让广府文化走向世界。
她的走红不仅源于非凡的个人精神品质,更离不开主流媒体的点赞转发,这为其内容提供了权威的背书,提升了内容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妇女报、中工网、搜狐网、腾讯网、南方Plus、澎湃新闻、茂名发布等一系列拥有广泛粉丝基础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转发,使陈丽容的故事一下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也使优质的广府文化短视频得到大范围曝光。主流媒体的流量导入通常会伴随着该人物故事的深度挖掘与话题制造。其对陈丽容进行深度采访,为她的故事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和个人经历,让受众对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进而引出正能量话题,如女性力量、坚韧励志、乡村振兴等,这些话题容易引发社会共鸣,进一步推动视频传播。由此可以看出,主流媒体的介入,使陈丽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转变为一个网络红人,也促进了茂名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广府文化的传播。
陈丽容用个人的励志故事,带动茂名的荔枝和其他土特产“出圈”;佛山端午赛龙舟,则凭借观众争先“打call”,以及佛山叠滘的一句“赢了桑拿房,输了跪祠堂”,实力“出圈”。早在17世纪末期,清朝学者屈大均所撰写的《广东新语·舟语》就记载了顺德龙舟的热闹场景,“顺德龙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11]。这项“明代起,清代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在2024年的端午期间,再一次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佛山端午节龙舟赛“出圈”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这项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鲜艳的龙舟、整齐统一的参赛服饰、激情的划桨动作以及河涌两岸欢呼呐喊的观众,为视听作品提供了极具竞技性与观赏性的视觉素材,也强化了当地的民族符号;另一方面,佛山传媒集团提出创见,在赛前就发起了“请到佛山飙龙船”全网共创话题短视频活动,鼓励自媒体达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佛山叠滘龙船漂移相关短视频,在特定的传统节日期间,各大平台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与节日相关的内容,提升曝光率。随着前来现场呐喊助威的围观者直播分享与“云端”收看者加油鼓劲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实时直播,各大电视台转发与报道,进一步提升了短视频内容的权威性,促进了内容的二次传播和更广泛的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12]。对于古老而又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不同的地域文化形塑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亟须推进地域文化更好传承与发展。广府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发掘,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媒体的传播力极强,传播效果显著。以广府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例,具体表现为:
其一,广府文化主要通过新媒体传承与发展。用粤语拍摄且短时间内火遍全网的相关视频,由广东本地人创作的仅占少数,很大一部分由非粤语地区的博主创作。有的采用模仿秀的形式,一人分饰多角,进行情景演绎,或是模仿广东妈妈市场买菜,或是模仿广东小孩回家赶功课,或是模仿广东包租婆的经典形象;有的挑战学说粤语,每天和身边的粤语母语者对话,观察能听懂多少;有的外地游客前往粤语片区旅游,全程使用粤语口播与对话拍摄Vlog。虽然非粤语母语者在说粤语时可能带有口音或发音不准确,但方言的魅力是无法用文字概括的,因为一个汉字可以读出上千种地方风味[13],因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说粤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模仿或尝试使用方言俚语时,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尝试更容易吸引全国各地的受众,而粤语母语者或熟悉粤语的人则会对非母语者尝试学习粤语感到亲切和感动。不仅如此,这类视频还具有方言教学价值,通过展示粤语的发音规则或常用短语,激发世界各地受众学习粤语的兴趣,进而推动广府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其二,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创意性能够激发广府文化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这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视听新语境下的地域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例如,通过短视频、动画和网络漫画等形式讲述广府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醒狮”“北帝诞”“食肆文化”等,以现代视角和艺术手法进行诠释;广府艺术文化工作者通过直播平台进行粤剧、南音、粤语说唱表演等,运用年轻化、有创意的形式与受众实时互动;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起“广府美食挑战”或“粤语歌曲翻唱挑战”,鼓励用户上传自己制作的广府特色菜肴或演唱粤语歌曲的视频等等。传统的艺术形式实现创新性发展,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年轻受众。
其三,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为广府文化相关产业带来了商机,如旅游、手工艺、餐饮等。多地涌现的网红街更是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获得超高热度,成为街巷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城市新兴活力载体[15]。传统美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下沉式宣传,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有的外来游客为了一道菜、一份小吃、一家小餐馆,或是一个小公仔、一个小装置、一家小饰品店,特意前往广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俗话说“食在广东”,新媒体带火了不起眼的小餐馆。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红星光发煲仔饭,原本只在当地小有名气,如今因新媒体的传播而广为人知,生意越做越红火。新媒体带火了不起眼的非典型美食。灯芯糕作为一种地方小吃,凭借可以点燃的特性,在新媒体宣传中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新媒体使广东的传统美食越来越出名。无论是肠粉、烧卖、马蹄糕,还是竹升面、云吞面、凤城鱼皮角,它们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美食不仅是广州当地居民日常喜爱的食物,也是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美食博主的视频分享、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和故事营销等方式,再次吸引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传统广府小吃的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增强了其作为网红小吃的吸引力。质言之,新媒体不仅能通过介绍美食及其制作技艺,展现广东人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增强广东人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普及和推广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提升地域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新媒体已然成为新的文化传播途径,不仅提高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而且重塑了文化传播生态,让文化的每一次传播都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对话。以广府文化为例,这一富含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发展的今天,正通过多种创新手段进行有效传播与推广。
首先,数字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直播平台等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让粤语、粤剧、粤菜点心、岭南建筑、龙舟赛等广府文化元素,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其次,不囿于新媒体视听作品,互动体验在当今社会也蔚然成风。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广府文化。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或AR眼镜扫描特定的标记或地点,就能重现古代广府街区、建筑或历史事件,并在场景内与文化元素亲切互动,如与舞龙、舞狮互动,或在AR指引下解开传统节日习俗的奥秘。用户还能借助AR创造虚拟的广府文化名人或角色,如历史人物、民间故事中的角色等,在通过AR与之对话或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广府文化的理解。而VR技术需要利用VR头盔或一体机,通过360°全景设备,将音频、视频有效结合,如虚拟游览陈家祠、虚拟参与广府美食节以及虚拟接受“手把手”教学(广绣、陶艺、剪纸、木版年画)等,为文化遗产保护增添了趣味性。AR技术和VR技术的结合,能够提供更加丰富、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广府文化体验,带用户踏上沉浸式文化之旅,从而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新媒体在传播地域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由于互联网信息庞杂,地域文化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第二,一些网红博主为追求流量,输出大量同质化内容,导致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被稀释;第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传播者对地域文化存在某些方面的误解或歪曲,导致文化内涵失真;第四,新媒体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倾向,会导致部分文化逐渐丧失价值。面对这些挑战,应采取综合策略,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坚守创作初心,精耕内容,为受众呈现更优质的视听作品。
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视听新语境下地域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尚少。本文旨在丰富广府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途径,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2] 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研究[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3(0):77-99.
[3] 陈婕.传统电影镜头与新媒体电影镜头的比较分析[J].传媒论坛,2019,2(8):37,40.
[4]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 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2.
[5] 义茗纤.我国直播经济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4(14):23-25.
[6] 林卫军.论互联网时代方言电视节目“大数据”的建立策略[J].当代电视,2017(11):59-60.
[7] 黄静玲.新主体、新模式与新审美:视频内容生产平台下的艺术传播之变:以哔哩哔哩为例[J].美与时代,2020(12):63-65.
[8] 冯梦瑶.“传播”与“仪式”如何相遇:詹姆斯·凯瑞传播思想的宗教视角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3):19-37,126.
[9] 张红红,宫秀双,陆佳雯.影响者生成内容对消费者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24,36(5):126-136,163.
[10] 邹仕虎.新媒体用户感知价值对黏性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1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5:476-477.
[12] 任芳.【每日一习话】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EB/OL].央广网,(2024-01-05)[2024-04-11]. https:// news.cnr.cn/dj/sz/20240105/t20240105_526547994.shtml.
[13] 李香菜.这个世界要是没了方言,那该会多无聊[EB/OL].“新周刊”微信公众号,(2019-10-10)[2024-11-13]. https://mp.weixin.qq.com/s/e5t9vHSHLSA7RHAr_ugJ5w.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1-07(1).
[15] 何彤,潘昌伟.场所理论和空间生产双重视阈下的网红街研究:以南京西桥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城市影像).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1.
作者简介 谢宜霖,研究方向:广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