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4-10-12 00:00:00张妮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体验+场景”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当今时代,不少人借助各类短视频助力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构建,构建不同的城市场景,提高城市能见度和对外形象。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归纳短视频塑造的城市文化形象,基于短视频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分析,剖析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存在同质化倾向、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传播渠道较为狭窄等。当前,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尚需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合力打造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矩阵,整合各方资源运营城市IP,以塑造出立体、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基于此,文章从短视频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不同维度,提出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丰富短视频文化传播内容,如凝练城市文化传播内核等;注重短视频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如运用设计符号提炼城市的视觉表达等;拓宽短视频文化传播渠道,如多渠道构建传播矩阵等。文章认为,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述城市故事,重塑城市文化形象,能更好地助力城市文旅全产业链升级,并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文化短视频传播提供理论范式。

关键词: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99-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影像视域中陕北文化的空间审美与市场转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JZ107;2023年度榆林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陕北文化视域下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廉’元素挖掘、传承与开发”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CXT-107

短视频以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受众覆盖面,为城市文化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把握传播法则,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体验+场景”模式,让受众通过不同的、全景式的城市场景体验,实现对城市文化和形象的丰满建构,成为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1]。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播策略,多角度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和标签,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一、短视频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分析

(一)主题与表达

短视频在城市文化特色构建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主题与表达方式。短视频借助各种符号和意象,向人们传达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情感内涵[2],并结合情感和叙事元素,利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剪辑技巧、富有创意的特效和互动参与方式,吸引受众关注,优化受众的短视频观看体验。

(二)符号与意象

短视频涵盖诸多独特的符号,这些符号传达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引领受众直观地感受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剪纸、竹编、川剧等特殊符号和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城市风貌,引发了受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

(三)情感与叙事

短视频中的情感渲染能够极大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振,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3]。同时,短视频采用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通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元素,让人们快速了解和感知城市的文化魅力,如利用短视频呈现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展示名人访谈和生活经历。短视频还呈现对比鲜明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或设置相关悬念与冲突,增强故事的情节性和观赏性。

二、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存在同质化倾向

一些短视频依循固化思维方式,利用PGC(专业生产内容)或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内容,通过模仿行为或重塑典型,对同一个主题进行海量重复表达,暴露出传播内容同质化的倾向。这极易引发受众的审美疲劳,导致用户创造力缺失,从而加深受众对城市文化的刻板印象[4]。

这些同质化的短视频大多昙花一现,存在偶发性和易逝性,对受众仅能产生短暂的吸引力,无法向受众传递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短视频缺乏对城市整体文化的深入感知,仅向受众呈现某一角度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文化传播方面缺乏可持续性。

(二)传播方式相对单一

短视频对城市文化的呈现较为浅显,过于关注城市的山水景观,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较少,这不利于城市文化对外传播,浅显单一的视觉元素极易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和刻板印象。

短视频没有充分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人声和音乐,缺少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本地特色音乐,难以充分调动受众的想象力,无法激活特定的集体记忆,无法承载城市的各种情感内涵。

(三)传播渠道较为狭窄

当前,城市文化短视频主要依赖政府宣传部门制作和传播,而相关工作人员文化传播理念、传播媒介等专业性知识有限,因此短视频表现得相对标准化、模板化,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对受众的吸引力不足[5]。

三、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

(一)丰富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内容

1.凝练城市文化传播内核

随着短视频平台生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短视频所构建的城市文化场景中,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切换场景,加强与城市场景的互动,这表现为实体场景的消解和信息场景的无限制。受众的文化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新的用户行为随之出现[6]。

从横向维度来看,要在短视频中增添新的城市文化形象传播元素,通过调研、访谈等不同方式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图景,做好短视频策划和创作选题。利用重大公共事件策划、传播、推介等工作,将用户引流至官方抖音号,提高用户对短视频的关注度。

从纵向维度来看,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差异化符号,了解不同用户的文化需求,注重短视频内容的精细化创作,融入城市文化印象,赋予短视频城市文化形象的共同情感,推动短视频内容差异化、持续性发展。

2.立足城市文化底蕴

为引发受众对短视频的情感共鸣,要立足于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聚焦城市文化符号,准确定位短视频文化坐标,打造优质文化内容,收获更多粉丝[7]。例如,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短视频引发了受众广泛关注,其发布的关于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短视频极具趣味性,充分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营造出一种崇高感,强化了受众的文化认同,这有助于城市形象的传播和重塑。

3.寻找与用户相契合的在场感和体验感

短视频创作要以用户思维为底层逻辑,借助城市专属风格、美食、地域文化、景观建筑等内容,塑造出极具立体感和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从而增强短视频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增强受众对城市文化与形象的认同感[8]。例如,围绕西安大雁塔、洛阳古城墙等城市地标展开短视频文化互动,有助于展示独特的城市风格和多元的城市形象。

共情效应是短视频文化传播效应的关键。在城市文化短视频传播过程中,要注重传播者的表达与受众的反馈,通过场景感知和信息适配的媒介服务方式,增强人们对短视频文化内容的体验感。例如,一些“爆款”短视频就利用场景卷入、共情触发等方式,通过激昂的情绪、虚拟在场的身体、表情包的符号传递等,产生一种城市文化传播的在场效应。其在场景化的讲述以及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弱化“他者”视角,消除短视频平台与受众的隔阂,进而增强受众对城市文化的情感认同。

4.注重乡土短视频的文化传播

通过短视频传播城市文化时,要展现村落、农田等乡村元素,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服饰、器具,营造出极强的现场感[9]。例如,渔民赶海的短视频通过展现乡村空间形态,可以让受众了解在海边捕捞海产品的全过程。其注重日常生活讲述的整体性、趣味性,能引发受众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向往之情。

同时,在通过短视频引导人们了解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保留乡土短视频“土”的内核,运用多种媒介、不同形式,展现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态地貌、传统技艺、思想理念等,以创新的方式呈现现代意识和观念。

(二)注重短视频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1.运用设计符号提炼城市的视觉表达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具有实用性功能和文化审美功能。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符号化构建,引导受众深入解读短视频中呈现的城市符号,如山水景观、宜居宜游等,从而极大地丰富受众的视觉体验,帮助其深入感知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10]。例如,创作桂林城市文化短视频时,可以依托城市美食、建筑景观、民俗文化等视觉符号,挖掘城市记忆,展现桂海晴岚国际旅游度假区、龙脊梯田、靖江王府等网红打卡地的魅力,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桂林的城市文化内涵。

2.运用听觉符号强化城市文化情感

短视频可以利用音乐、人声等不同听觉元素,全方位调动受众的想象力和情感;可以通过风声、水流声、鸟鸣声的介入,给受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在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同频共振的背景下,受众能获得一种真实感和满足感[11]。例如,在桂林短视频创作中,选取《山歌好比春江水》《我想去桂林》等极具特色的背景音乐,能增强短视频的感染力F2NS4EUfIUNccxE11mAs1A==和艺术性,让受众迅速沉浸其中。

3.合理运用数字创意手段

可以在短视频创作中引入数字创意手段,如5G技术、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丰富受众的观看体验,使其能够全方位感知城市文化[12]。以桂林城市形象短视频创作为例,可以利用数字建模、影像修复、虚拟展示、数字动画、动作捕捉等数字化技术,通过扁平化的动画设计手段,向受众呈现陌生化、差异化的城市形象。同时,在桂林城市场景设计中运用特效,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在场感,带给受众一种沉浸式体验。

“云游桂林”在城市形象短视频创作中融入元宇宙元素,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激活桂林城市形象的游戏化体验,在声、光、电中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空间,再现藩王生活状态,带给受众超越现实的沉浸式视听体验,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文化传播效果。

4.运用平台传播机制,加强运营与推广

城市文化短视频可以依托智能算法推荐机制进行推广,基于平台受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的浏览历史、个人偏好、互动行为,绘制用户画像,在短视频中为其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同时,避免出现“信息茧房”,持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拓宽交互设计,生产和推荐城市优质文化,加强平台与用户的即时交互,如点赞、评论、转发、合拍、私信等,拉近短视频平台与用户的距离[13]。

(三)拓宽短视频文化传播渠道

1.打造“官方+粉丝”传播渠道

利用“官方+粉丝”联动传播渠道,挖掘基于生活视角的城市文化符号,通过5G短视频搭建生活化场域,展示映射不同城市文化形象的多维符号,如音乐记忆符号、食味记忆符号、人物个性符号、景观设施符号等,强化人们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共识[14]。例如,“我是云南的”短视频话题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展示城市形象,吸引了很多受众,在以算法为主导的社交场景和氛围中刺激受众模仿和再创作。

2.多渠道构建传播矩阵

在“官方+网红”模式下,短视频中的个体表达成为凝聚群体的城市记忆,让城市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全景式的城市画卷[15]。

在官方IP的推动下,地方官员借助短视频传播城市文化,为当地文化旅游和特色产品代言,通过角色扮演、跨越时空等演绎方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特色文化的曝光度和特色产品的变现能力,凸显了短视频“内容为王”的特质。例如,新华网联合中国推介围绕助力城市形象建设与品牌传播,推出“点赞中国城”公益活动,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城市新名片,引导受众通过短视频平台互动,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分析发现,城市文化短视频以城市地标和生活化、个性化的城市元素为核心,借助多样化、数字化的技术和媒介,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探索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为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城市新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一骢.视听再造、空间延展、修辞创新:短视频与城市文化传播策略[J].中国出版,2023(21):36-41.

[2] 邓瑞琦.探店类美食短视频中城市文化的符号呈现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3.

[3] 魏立功.城市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空间延展、路径优化与价值赋能[J].中国广播影视,2024(14):90-92.

[4] 朱瑾.基于UGC、OGC谈新媒体短视频中的城市文化传播[J].传媒论坛,2021,4(4):28-29.

[5] 张静.抖音短视频对西安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探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9.

[6] 瞿志刚.古韵·鲜活·民本:4a07a02b2e8151d32fab29dfbb1196ff抖音旅游类短视频中的北京城市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J].视听,2023(12):142-145.

[7] 李心洁.扬州“世界运河之都”城市文化形象的短视频传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8] 王艳.短视频平台城市文化形象建构思路[J].新闻传播,2024(6):52-54.

[9] 王曾豪.短视频热潮下晋江城市文化形象建构[J].中国报业,2023(22):132-133.

[10] 景熹.多主体参与“双向奔赴”:用短视频讲好城市文化故事[N].新华日报,2023-09-01(15).

[11] 陈雪.短视频中天府文化传播与成都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3.

[12] 龙悦.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反思与前瞻[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0):40-42.

[13] 王保华.抖音短视频对成都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2.

[14] 陈骥,刘伟.短视频对构建城市形象的效用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21(7):154-156.

[15] 金韶,褚婉宏.短视频的“网感”化传播研究[J].新闻战线,2021(6):91-94.

作者简介 张妮娜,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影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