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24-10-12 00:00:00张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也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外语教育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应以服务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贡献。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从定义、目标、内容、主体四个方面分析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即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开阔的全球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能力,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文章认为,高校外语专业应以此为目标,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守正创新,在提升外语专业人才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外语教育;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90-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外语教育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IE210383

中国外语教育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回顾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在党的领导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先后经历了以“救国济民”“立国安民”“富国兴民”“强国裕民”为目标的发展阶段[1],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加深,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内容与目标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展开。在此背景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成为中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外语专业应围绕这一目标,分析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及其对人才的要求,创新探索人才培养路径,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作出贡献。

一、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

国际传播通常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的过程[2]。结合我国实际,国际传播能力可以定义为“政府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大众媒体或自媒体将话语作为主要手段,向世界宣介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科技知识等的能力,其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提升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3]。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是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仍面临西方的话语霸权,国际话语权呈“西强中弱”的局面[4]。一方面,中国的治国理念、发展经验、全球发展观传播力度和广度不够,国际影响力与国际地位不匹配;另一方面,中国的主张和行动被西方国家歪曲、抹黑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形象受到损害。

例如,为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但西方媒体的唱衰和抹黑,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对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参与全球治理意义重大。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决定着国际传播的内容。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也就是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主张和全球治理观,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科技成就等。只有构建和传播多维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示的中国形象才是真实的、立体的和全面的。

国际传播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体。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政府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随着国际交流领域的扩展和程度的日益深入,参与对外传播的行为体也越加多元化,外事和翻译工作者、跨国公司工作人员和留学生等都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主体[5]。并且,新媒体的发展使个体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语言是传播的媒介,国际传播离不开外语专业人才。外语教育应对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明确外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国际传播能力和素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能够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人才。

(一)过硬的政治素养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国际传播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要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知国、爱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对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知彼”,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也要“知己”,熟知中国故事,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设成就、外交战略和全球治理主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开阔的全球视野

除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也是外语专业人才助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的必备素质。

首先,外语专业人才要了解国际形势和全球发展趋势,以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掌握广博的区域国别知识,通晓基本的国际话语规则。

其次,外语专业人才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只有如此,才能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话语,增强对外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能力

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化与建构能力是提升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6]。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必备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7]。

外语专业人才要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不仅要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还应具备在具体语境中有效沟通、交际的能力,以及必要的区域国别知识,了解受众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具有跨文化比较思维,能根据不同的文化情境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四)熟练掌握新媒体新技术

熟练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媒体不仅打破了国际传播的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而且以图片、视频等非语言形式丰富了话语方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互传播与融合,凸显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受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借助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讲述和传播中国故事。外语专业人才具有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优势,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具备基本的视频、图片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赋能国际传播。

三、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

外语学科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大有作为,但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特点和核心范畴,培养国际传播能力不能脱离学科核心,因此,“外语学科培养的并非国际传播人才,而是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8]。高校外语专业应结合国际传播能力的素养要求,在强化语言和跨文化能力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一)坚守本源,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是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9],也是进行国际传播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都需要传播主体熟知、掌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因此,外语专业应坚守本源,重视提升外语专业人才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尤其要重视写作和翻译能力。中国要向世界展现立体、真实、生动的国家形象,除了要主动发声,还要拓展传播内容。不仅要传播治国理政理念、科学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宏大政治话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精深内容,也要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地方文化习俗等。后者正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切入点。

写作是外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学术论文,都对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有益。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外语记录身边的故事,如家乡发展和文化习俗等,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夯实基本功。

翻译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重心从“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成为重要使命。

外语专业人才是我国对外翻译的主体,对外翻译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外语专业人才的标志性能力。因此,外语专业须将对外翻译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打造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二)创新课程体系,丰富知识储备

国家话语的对外传播是系统性工程,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较高要求。外语专业不仅要坚守外语教育的专业化,还要以国际传播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丰富外语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提升其综合素质。

首先,以传播理念为指导,依托外语教育的跨学科特点,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能够融通外语和国际传播相关领域的通识课程建设。跨文化沟通、文化鉴赏、区域国别知识、思辨创新是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国际传播必备的素养。要通过开设丰富、完备的通识课程,将外语专业的工具特性与人文特性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中文和外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和国际传播思维[10],为国际传播奠定文化基础。

其次,整合课程资源,重构教学内容,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融入教学内容。传统的外语教学为了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侧重介绍英、美国家社会文化,“重国外,轻国内”[11],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新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应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转变教学理念,既要重视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也要注重对中国国情、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只有了解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用外语讲述和传播中国故事。外语专业应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等途径,将中国特色话语和文化纳入教学内容。近年来,外语教育通过落实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进行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探索。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将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和核心术语的外语表达方式纳入听说读写译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实践、中国理论的了解,能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对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外语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该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创新课程建设,继续探索国际传播内容和语言融合教学。

(三)探索学科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教育打破专业壁垒,与社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大势所趋,这也为外语专业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供了契机。外语专业可围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一目标,与新闻、国际关系等专业开展跨学科教育,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了服务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外语专业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开始从专业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12],与贸易、运输、旅游、电商、法律、能源等相关专业探索联合培养路径,形成了“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一目标导向下,外语专业可依托本校、本地区资源进行跨院系、跨校合作,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加强与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培养既有高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又懂传播规律,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部分高校在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培养具有新闻实践能力的双语国际人才[13]。但高校数量较少,主要为外语类院校,而且外语院校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非通用语与国际传播的交叉融合较少。

非通用语复合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国际传播的全球布局,“针对区域国别的语言文化教育是国际传播去西方主义的重要实践”[14],因此,未来应加大对非通用语专业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

此外,外语专业还应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2013年,外语学科在原有四大传统方向——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增设了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外语专业区域国别研究主要关注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或区域,从语种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对非通用语对象国家和地区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非通用语语言规划起步晚,目前尚处在完成语言布局阶段,师资和其他资源正在发展中。

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面向的是全球,国际传播能力也要面向全球进行布局和规划。要拓展国际传播辐射的深度和广度,国际传播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际语言、地区通用语言或地区非通用语言,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基本情况。外语专业应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将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研究与国别和区域研究融合,这是外语学科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其他学科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最大区别[15],也是外语学科在国家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独特贡献。

(四)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除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拓展知识体系外,外语专业还应重视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国际传播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充分调动课堂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课堂内所学知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建立实习基地等途径,锻炼学生写作、翻译、演讲等语言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

此外,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利用也为外语专业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可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建设公众号、制作视频等方式,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新媒体运用,还能拓展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锻炼语言技能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数字技术对国际传播的赋能作用。

四、结语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新形势下赋予外语教育的使命,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外语专业应围绕这一目标,明确外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结合外语学科特色,守正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策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打好语言基础;创新课程体系,丰富知识储备,将国际传播内容融入教学,让学生会讲中国故事;整合学校、地区资源,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实施课堂内外联动,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搭建锻炼国际传播能力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发挥创造性,激发外语专业人才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常小玲.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2):7-19,89.

[2] 杨陈.探析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传播路径[J].国际公关,2022(2):64-66.

[3] 文秋芳.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3):17-23.

[4] 李海涛.试析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J].现代国际关系,2022(3):43-51,62.

[5] 陈伟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力提升路径[J].南方传媒研究,2023(1):24-29.

[6] 赵宏,常雁霄.外语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概念内涵与要素框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4(1):17-23.

[7] 孟兰娟,唐惠润.中国外语(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量表构建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2):35-42,91.

[8] 王欣.外语专业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3):1-8.

[9] 文秋芳.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1):3-11,90.

[10] 全继刚.新文科建设促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07(7).

[11] 何宁,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4):3-8,91.

[12] 陈校语.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嬗变研究[J].语言与文坛,2022(1):25-33.

[13] 曾祥敏,杨丽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观察分析[J].中国编辑,2023(9):72-78.

[14] 胡正荣,王天瑞.能力与价值: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培养的关键[J].中国编辑,2022(8):45-51.

[15] 郭英剑.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概念、内涵、定位与内容[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6(1):23-29,93.

作者简介 张黎,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语国家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