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文媒体新闻报道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2024-10-12 00:00:00胡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日报网英文版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和谐话语分析方法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植于中华文化,对中国媒体话语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因此,本研究借助语料库手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使用文本分析工具Antconc和KH Coder,基于和谐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发布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研究。首先对相关新闻话语进行主题特征描述,研究发现,相关报道主要围绕7个主题展开,分别是教育模式/方式变革、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实现、国际合作视野、科学技术赋能、国家政府职能、行业领域协同。然后探讨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视角下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刊发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和谐话语特征的具体呈现方式。相关报道清晰地勾勒出我国积极、正能量、富有责任感与担当的国家形象。本研究旨在为和谐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中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和谐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和谐话语分析;英文媒体;新闻报道;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81-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话语分析视角下海外读者评价对中华文化外译的启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JKMR20221501;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英文媒体抗疫报道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21BYY003

一、引言

国家形象塑造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形象对内影响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全体国民的归属感,对外影响其国际地位与话语权[2]。话语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述,同其他类型的话语一样,新闻也有很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3]。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话语分析理论被引入新闻与传播领域[4]。将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和话语分析理论结合起来,能够为新闻话语研究注入新活力。

和谐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的一种分析方法,源于中国语境,受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话语分析是生态话语分析的本土化和特色创新尝试。近年来,和谐话语分析在国内外学术界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并获得了国际学者的关注和认可[5]。

和谐话语分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背景下的一种学术思考[6],指导和谐话语分析的三个原则是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7]。良知原则关注主体认知、意志和情感,亲近原则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制约原则关注对人、社团和国家的社会规约[8]。具体来说,良知原则指怀有良知之人定会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同情弱者,对生命充满渴求,同时对死亡保持敬畏。亲近原则是指人与其他自然形式的亲疏关系,指行为主体与其他生命体和环境的关系,人与其他生命形式的亲疏关系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定义,关系可以是时空的,也可以是认知的或感情的,还可以是社会结构的。既可反映在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理解、态度和情感投入上,也可体现在社会结构上。不同文化和社会对待其他生命体的方式不尽相同,反映了相应社会环境中的人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制约原则主要受个人良知、风俗习惯和法制的规范[9],指的是人在一切日常活动中受到各种制约。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既包括塑造个体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的良知、修养和教育等内在因素[10],也包括社会、国家以及国际层面的法律法规等外在制约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主流英文媒体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新闻报道话语的主题有何特征?

第二,和谐话语分析三原则视角下中国英文媒体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的和谐话语特征有何表现?

hI/mgp76YdCpVBkcq+FwDw==

(二)语料库建立

结合语料库和批判话语分析进行话语分析,不仅具有客观性,还能有效增强话语的科学性和实证性[11]。本文借助语料库手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中国日报网英文版(China Daily)是中国最大的英文资讯门户,为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因此,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30日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发布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为研究文本材料。以标题含“education”(教育),全文含“sustainable”(可持续的)为条件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报道113篇;以标题含“sustainable”(可持续的),全文含“education”(教育)为条件进行检索,获得相关报道105篇。之后对所得新闻报道语篇进行人工筛选,剔除含有以上词语但并不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相关报道,以确保所选新闻符合研究需要。筛选后共得到新闻报道200篇,并建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新闻报道语料库。所建语料库形符数86121,类符数2052。

(三)研究工具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工具KH Coder和Antconc对语料进行分析。首先对语料进行话语主题分析,之后生成关键词表,在此基础上结合索引行对该语料库的语料进行主题分析。同时,对其中的重点词进行搭配分析,结合索引行分析,深入探讨新闻报道话语的主题特征。其间依据和谐话语分析三原则对中国主流英文媒体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和谐话语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新闻报道话语主题特征

首先,使用KH Coder软件的话题模型分析功能,该软件能识别代表性词语,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典型话题。得出的主题类型见表1。

相关新闻报道7个方面的主题分别是教育模式/方式变革、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实现、国际合作视野、科学技术赋能、国家政府职能、行业领域协同。从这7个主题可以看出,报道反映了我国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例如,第一个主题教育模式/方式变革着眼于人的发展需求和权益,这是良知原则最直接的体现;第四个主题国际合作视野和第七个主题行业领域协同都说明我国在处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时秉承“多元统一、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亲近原则的直接体现。

(二)和谐话语分析三原则视角下相关新闻报道的和谐话语特征

为客观分析相关报道的和谐话语特征,还需将所研究的新闻语料与一般性新闻语料进行横向比较。NOW(News on the Web,网络新闻语料库)是最强大的英语监测语料库[12],因此选用其2022年和2023年的新闻语料,建立语料库,以作对比分析使用。通过Antconc软件的关键词功能生成关键词表(见表2),按关键性(Keyness)排列,即超常使用显著性,再基于关键词的关键性及具体语境,对报道主题作进一步判断。

参考该语料库高频词表来分析所生成的关键词表,两个词表间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共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vocational(职业技术的)、online(线上的)、trainee(接受培训人员)等反映教育模式/方式变革的主题词同时出现在两份词表中,这充分说明中国日报网英文版(China Daily)发布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中很大一部分围绕我国未来教育模式改革展开论述,反映了我国对通过推进和落实教育教学变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心;其次,如world(世界)、international(国际的)、cooperation(合作)、countries(国家)等词的高频呈现可反映我国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一如既往地秉承国际视野,注重与不同国家、地区及组织间的合作,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理念。在和谐话语分析模式中,对和谐生态的观照贯穿始终[13]。

然而,关键词表中也有区别于高频词表的词语,如AI(人工智能)、law(法律)、plan(计划)、Asia(亚洲)、management(管理)、MOOC(慕课)、security(安全)、women(妇女)等。通过对法律、计划和管理这三个主题词索引行的检索和分析发现,我国在处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方面,首先重视发挥政府在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倡导法律法规等外在制约因素对个体行为的规约作用。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引导公民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通过这种方式,法律成为个体行为的外在约束,也是个体权益的保障。而这正是和谐话语分析中制约原则的具体体现。和谐话语分析中的制约原则强调法律和制度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即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支持。AI(人工智能)、MOOC(慕课)和modernization(现代化)再次呼应了前文所概括的科学技术赋能的主题,通过分析对AI(人工智能)和MOOC(慕课)这两个词的显著高频使用,并结合对其索引行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上的具体措施,即积极推广数字化在线课程与AI赋能的教育新模式,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补充,还是对教育公平和效率的重大提升。

以上所涉及的内容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人民为本,兼顾各个群体的权益;人敬畏自然(规律)、同情弱者,寻求共同发展的良知原则,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14]。

最后,本研究还对相关报道主要词语进行了搭配分析。以下以China(中国)为例,取左右双向搭配度排名前十的搭配进行分析(见表3)。

利用Antconc软件统计China(中国)左右5个词距之内的搭配词。统计发现:首先,China(中国)高频出现在国内和国际关系语境中,尤其是国际合作关系语境中,可见在促进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重视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如与international(国际的)、Africa(非洲)、global(全球的)、France(法国)、association(协会)、exchange(交流)和corporation(合作)等词的搭配均能说明这一点。以其中与Africa(非洲)一词的搭配为例,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对China(中国)与Africa(非洲)的共现搭配文本回溯发现,相关报道主要涉及中国政府帮助非洲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及其他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这反映了中国的国际主义和共同发展精神,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此外,China(中国)与rural(乡村的)的共现也高频出现,考察rural(乡村的)搭配词发现,除China(中国)之外,其与alleviation(缓解)、school(学校)、government(政府)、youth(青年)、area(地区)等词的共现度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中,尤其是改善边远地区的儿童和青年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的工作中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其中,与vocational(职业教育的)的搭配是我国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的直接体现。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绿色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15],而绿色教育是对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有效回应。这些都有力说明了我国英文媒体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新闻报道话语中充分体现了和谐话语分析三原则。

四、结语

新闻媒体在中国话语对外传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对外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信息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推动话语创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参照和谐话语分析三原则,对我国主流英文媒体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例证,发现相关新闻报道遵循了和谐话语分析的三个原则,即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并清晰勾勒出了积极、正能量、富有责任感与担当的中国国家形象。我国主流英文媒体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新闻报道中清晰的“以人为本”和谐话语特征,有利于传播积极、和谐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我国对外传播的和谐话语体系能够为建设和谐共处的世界格局提供更强的解释力。本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对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新闻报道话语进行了宏观和中观研究,未来,可在和谐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进行更细致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探索构建中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的和谐话语体系的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1] 龚志超.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8):69-72.

[2] 刘苹,董格格.中美外交部门新闻发布会的中国形象建构比较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2):106-118.

[3] 吴晓波.十九大报道的话语分析:以《环球时报》为例[J].新闻传播,2018(19):29-31.

[4] 李庆林,蔡宗峪.颠覆客观:建构主义如何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以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为例[J].新闻论坛,2024(2):65-69.

[5] 吴佳怡.新媒体中多模态生态演讲的和谐话语分析[J].科学与技术前沿,2023(16):29-34.

[6] 陈旸,黄国文.语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作用:黄国文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22(1):36-43,126.

[7] 庞亚飞.和谐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语篇分析[J].外国语文,2023(6):84-90.

[8] 刘明.语料库辅助的中国生态形象建构研究[J].现代外语,2023(1):83-96.

[9] 黄国文.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6):880-889,960.

[10] 陈旸.生态话语分析中的故事、话语与语言[J].中国外语,2024(2):34-39.

[11] 刘超,尹姝晗.积极与责任:对外“双碳”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J].新闻前哨,2024(4):11-13.

[12] 宋彦黎.中国航展在外媒中的形象建构探析: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3):45-47.

[13] 卢健,常晨光.有益性话语中的变与不变:两首《洪湖水》的和谐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9(5):34-38.

[14] 吴让越,赵小晶.评价理论视域下的和谐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研究[J].外语学刊,2022(2):36-41.

[15] 任茹丽,南海.我国绿色教育政策的嬗变及未来趋向:兼论绿色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22(8):23-32.

作者简介 胡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