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作为新媒体时代教育领域的创新产物,虚拟教研平台凭借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的重要力量。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文章首先从信息技术加持、教育政策推动、教学改革需求三个关键方面阐述虚拟教研平台兴起的动因,然后从弹性化的学习时间、自由化的学习场所、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四个方面分析虚拟教研平台的核心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赋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内容涵盖四个层面:第一,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教学支持;第二,鼓励学术研究和互动交流,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合作桥梁;第三,强化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创新机遇;第四,提升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数字活力。最后,文章分析虚拟教研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虚拟教研平台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信息大潮中,虚拟教研平台将持续发展和完善,推动教研模式转型升级,不断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注入活力,在助力外语教学与研究整体质量提升的同时,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新媒体;虚拟教研平台;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49-0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虚拟教研平台对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WY0304;2023年度青岛理工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培育立项“青年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S2023003;2023年度青岛理工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大学英语AII”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3-23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教师教育形态的创新提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1]。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并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信息的即时传播、广泛连接、高度互动以及个性化定制等。作为新媒体时代教育领域的创新产物,虚拟教研平台凭借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的重要力量。
虚拟教研平台,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是对传统教研形式的发展创新。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虚拟教研具有形式灵活、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等特性,成为教育工作者拓展专业知识、促进教学创新、实现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虚拟教研平台,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和创新潜能,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以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2]。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技企业、学术团体等纷纷投身参与到虚拟教研平台的构建和发展中,共同致力于教育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兴起的原因,结合虚拟教研平台的核心特点,探讨虚拟教研平台赋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分析虚拟教研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外语教师利用新媒体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它们不仅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还为其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以下从信息技术加持、教育政策推动、教学改革需求三个关键方面具体阐述虚拟教研平台兴起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加持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不断涌现与发展,共同构筑起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3]。不仅为基于虚拟教研平台所开展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在线会议、实时互动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参与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既丰富了教研形式,又强化了教研效果,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教育政策推动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教育部门接连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教育科技的应用,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教育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相关政策中往往包含资金拨款、奖励计划、技术扶持等规定,有助于提高虚拟教研平台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益;另一方面,相关政策还为虚拟教研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依据,从而确保平台在规范框架内合理运行,提高了虚拟教研平台的可信度和稳定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并明确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建设要求等[4]。
(三)教学改革需求为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提供了重要驱动
新媒体时代,面对教育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教研模式和方法在满足现代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创新要求等方面往往面临巨大挑战,教学改革呼唤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的教研方式,而虚拟教研平台正是应对这些需求的有力工具。虚拟教研平台通过共享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方式转型、促进互动与合作等手段,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此同时,平台鼓励参与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化教育,这对于改变传统的一对多单向传授模式以及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教研平台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参与者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目的,致力于提升学生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整体质量的在线教育平台[5]。虚拟教研平台是新媒体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虚拟教研平台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旨在为参与者提供数字化成长环境,推动现代教育创新发展。它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组织等因素的限制,集教学、指导、研讨、交流、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身[6]。虚拟教研平台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化的学习时间、自由化的学习场所、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四个方面。
(一)弹性化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研模式对教研时间有严格的硬性约束,参与者往往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参加集体教研,否则就可能错过重要的信息或知识点。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可以摆脱时间规约,为参与者的深入学习提供弹性化的时间机制,参与者登录平台后就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教育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开展交流互动等。这种个性化学习环境可以帮助虚拟教研平台的参与者依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做好个人学习规划,为参与者提供极大的便利。
(二)自由化的学习场所
传统教研模式常常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参与者需要亲自前往学校或教育机构等具体地点参与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参与者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相比之下,虚拟教研平台为参与者提供了高度的空间自由,他们可以在办公室、咖啡厅、地铁站、卧室甚至可移动交通工具等任何无网络限制的场所学习。对于身处偏远地区或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参与者来说,虚拟教研平台有助于弥补因地理位置偏远所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整体进步。
(三)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作为数字化教育平台,虚拟教研平台不仅为参与者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带来了更多机遇,还为参与者实施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内容涵盖在线课程、教学研讨、学术论文、教学案例、数据库、教育工具等行业智慧和经验,形式通常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直播等,或生动有趣,或直观易懂。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虚拟教研平台的参与者革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提升专业技能,从而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不仅能够根据参与者的研究兴趣、发展需求和学习节奏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教学研讨与互动交流,从而助力其持续提升专业能力,还可以引导参与者及时追踪国内外教育前沿、更新教育知识,并为其推荐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学术研究活动,制订个性化的专业成长计划等,从而为参与者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深入的探索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够帮助平台参与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重点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薄弱点。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管理者的管都面临数字时代全新发展逻辑的挑战与重塑,促成一种以数字技术推动信息的数字化思维流——向数字化模式转变[7]。
新媒体时代,教师需要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
虚拟教研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参与者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还能为他们提供持续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平台,为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虚拟教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8]。
虚拟教研平台赋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鼓励学术研究和交流互动、强化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四个层面。
(一)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教学支持
新媒体时代,传播呈现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等多极传播通道[9]。新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和移动性等特点,信息传播变得迅速且广泛,并且受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资源和分享信息。虚拟教研室作为新型教育技术应用,通过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持和便利。
首先,虚拟教研平台解决了传统教学资源容易受限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师常常受限于本校的指定教材和有限的教育资源,多样化教学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虚拟教研平台汇聚了不同院校、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国家的教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音视频等开放性资源,支持多语种、跨文化资源整合,以适应不同语种教师的需求。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精心筛选、整理和组合相关材料,实现个性化教学。
其次,虚拟教研平台通过打造云共同体,帮助参与者分享彼此建设和积累的教育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打破科研孤岛和学术囹圄,促进跨校、跨区域、跨领域的知识传递,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因此,虚拟教研平台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资源库,还是一个连接教育工作者、推动知识共享、促进知识产出的智慧平台,为高校外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专业成长“加油站”。
(二)强化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创新机遇
新媒体时代,高校外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海量信息的纷繁涌现、学习方式的迭代更新以及语言需求的不断演变,都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考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急需一些能够激发教学创新、提供实践支持的平台,以适应教育改革浪潮。
虚拟教研平台通过教学视频展示、教学案例分享、在线课程学习、专家解答、线上指导等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传授的局限,参与者得以更灵活地参与各种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术思维,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正如孙有中等外语教育专家所言,在实践层面,高校外语类专业应在新的教师能力框架下重新认识外语类专业教师的身份与发展定位,创新教师发展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教师学科知识与研究能力[10]。
通过参与虚拟教研平台上的学术会议、专题培训等活动,参与者可以与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同行深入交流,获取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从中汲取灵感,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
此外,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录像、课程设计、项目计划、论文构思等分享到虚拟教研平台,接受同行的点评和建议,及时发现个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盲点,持续改进与优化个人发展方向。
(三)提升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数字活力
新媒体时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如同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已成为衡量教师适应信息社会教育变革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仅仅依赖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作支撑,而是迫切需要先进的教育技术和高度的信息素养作动力。
虚拟教研平台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创新工具,正潜移默化地塑造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轨迹。其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和提升教育技巧的虚拟空间,还成为他们提升信息素养、促进教学创新、推动专业成长的催化剂。通过虚拟教研平台,教师可以获取丰富的教育技术资源和数字化工具,如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管理系统、教育应用软件等。
此外,虚拟教研平台对教师的数字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在线操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网络沟通能力以及数字工具应用能力等。数字化环境下,这些技能和素养对于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虚拟教研平台的参与者不仅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操作技能,还应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使其成为提升教学和科研工作效能的得力助手。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加从容地应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还能使他们在外语教育领域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鼓励学术研究和互动交流,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合作桥梁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广泛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极大提升,加上数字工具的便捷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共享和思想碰撞,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虚拟教研平台上,通过线上讲座、学术论坛、教学研讨等活动,参与者获得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能够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创新理念和学术研究成果,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建议,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从而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难题,既拓宽学术视野,又增加知识储备。参与者还有机会深入探讨前沿性教育议题,借他山之石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并通过学习和借鉴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推动教育创新实践的开展。虚拟教研平台鼓励参与者彼此合作,联合开展教科研项目,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协作设计课程,合作撰写教研论文。多元化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够凝聚广大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智慧,还有助于形成更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扩大高校外语教育的影响力。因此,虚拟教研平台的作用并不限于本科教学,在学科建设、科研交流与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1]。
此外,虚拟教研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高校教师都能平等地参与学术研究和互动交流,支持教师进行持续性的深入学习,有助于缩小教育资源分配差距,推动高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12]。高校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红利,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积极推动智能技术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智能技术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智能+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智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13]。
新媒体时代,应紧跟国家“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步伐,积极关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建设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平台的优势,积极探索,为教师创造平等、自由、高质、高效的教研环境[14]。
虚拟教研平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或平台概念,更像是一个强调协作和创新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汇聚了广泛的集体智慧,激发出无穷的个体力量,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共襄教育创新盛举,共谋教育发展大业。
虚拟教研平台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
首先,在虚拟空间建立互信互敬、互助互勉的沟通环境并非易事,这就需要虚拟教研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和激励机制,确保参与者交流过程的真实性和有益性。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近年来通过“云连接论”积极探索POA云教研共同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认知、社会、情感连接的三个假设,为在虚拟教育空间开展高效且有益的外语教研活动提供了有效策略和清晰路径[15]。
其次,虚拟教研平台的参与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思辨能力。面对虚拟教研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参与者要仔细辨识资源质量和来源,避免受到错误信息和不当信息的干扰甚至误导。
最后,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是虚拟空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虚拟教研平台应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采取严格的隐私保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妥善保护,确保数据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虚拟教研平台作为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体,不仅在技术层面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还在教研模式、资源获取以及教师间的互动交流等方面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启迪。
在此呼吁教育界同仁,尤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虚拟教研平台在外语教育领域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积极关注并投身于虚拟教研平台的探索和实践。
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信息大潮中,虚拟教研平台将持续发展和完善,推动教研模式转型升级,不断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注入活力,在助力外语教学与研究整体质量提升的同时,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新华社,(2018-01-31)[2024-05-0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4-18)[2024-05-08].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张忠华.大数据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应用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0):17-27.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号)[EB/OL].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07-12)[2024-05-20]. http://www. 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545684.html.
[5] 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23-31.
[6] 王君,董明利,娄小平,等.基于虚拟教研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161-162.
[7]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41-49.
[8] 李永壮.虚拟教研平台对推动教师共同体协作发展的时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134.
[9] 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10] 孙有中,张虹,张莲.《国标》视野下外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框架[J].中国外语,2018,15(2):4-11.
[11] 王君,董明利,娄小平.多校联合的虚拟教研平台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8):224-225.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4.
[13] 冯晓英,郭婉瑢,黄洛颖.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1-8,76.
[14] 何媚,郑小军.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三) 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教研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5):31-39.
[15] 文秋芳.“云连接论”的构想和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54(1):66-78,159-160.
作者简介 巩湘红,教授,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社会语言学。孙晓燕,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