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群体”媒介素养学术研究热点与趋势探究

2024-10-12 00:00:00毛莎莎王雅琴王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数字化浪潮兴起。在数字化浪潮中,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人和作为“数字移民”的中年人相比,“银发群体”的数字技能基础薄弱、新媒体接触率低、“家庭反哺”不足、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较弱。为有效提升“银发群体”的媒介素养,推动“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的理论性研究,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收录的“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统计近十年来“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脉络、热点及发展趋势,发现研究主要关注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媒介素养现状等方面,而且存在视角单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视野较窄等问题。文章认为,未来需要细化研究方向,多维度丈量研究主体;建构理论框架,创新研究方法;学科交叉合作,形成学术网络;凸显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

关键词:媒介素养;“银发群体”;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45-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巢湖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环巢湖农村居民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路径”成果,项目编号:XWY-20170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9.8%,因为“年龄太大/太小”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20.8%[1]。60岁及以上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获取、存储、传输数字化资源的技能)的比例较低,部分老年人已初步步入数字生活。如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顺利步入数字生活,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面对“数字鸿沟”,“银发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展开历史性和差异性分析,尝试勾勒近十年来有关“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的学术图景、热点议题和发展趋势,为媒介素养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学术贡献。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CiteSpace V(6.2.R6)可视化科学文献分析工具通过测量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变的分析,揭示领域的科研动向,呈现领域的研究结构、规律和潜在知识[2]。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银发群体”媒介素养领域的文献(集合)进行测量分析,从而对“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形成基本认识。

(二)数据来源与收集

本文以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范围,检索主题设定为媒介素养,获取相关文献2854篇。精准设定主题“银发群体”媒介素养和“银发群体”新媒介素养,仅获取文献11篇。再次设定检索主题老年人媒介素养,在排除会议、书评等文献后,共获取207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3年12月23日),最早的一篇文献发布于2006年。排除无效文献,最后剩余的191篇文献构成了本文文献计量的样本数据。

二、“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概况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共现图谱以十字行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以反映最受学者关注的热门议题。其中“老年人”“媒介素养”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节点,“数字化”“媒介形象”“提升路径”等高频关键词紧随其后。而聚类图谱会根据不同研究主题的共词进行分类,测算数据显示从#0老年人、#1媒介素养、#2数字鸿沟、#3数字反哺、#4中老年人、#5新媒介、#6媒介实践这7个聚类群展开。聚类模块值(Q值)大于0.3表示该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大于0.5表示该聚类合理,大于0.7则表明该聚类的可信度较高[3]。同时展示了中心性0.1以上的关键词标签,包括老年人(0.64)、媒介素养(0.65)、老年群体(0.4)、数字鸿沟(0.16)、数字反哺(0.12)。这意味着在“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中,学者在关注媒介素养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弥合和实践,并且向策略研究方向延伸。

此外,研究以高等学校为主,如南昌大学(4)、辽宁大学(4)、山东大学(3)、河南大学(3)等。从研究文献主题路径演进图能较为明显地看出研究主要议题首次出现的时间,如使用行为(2013)、微信使用(2017)、健康传播(2018)、短视频(2020)和智能手机(2022)等。从研究热点时区图可以明显看出,2016—2020年,媒介素养研究较为密集,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数字鸿沟”的逐渐扩大,研究逐渐指向公众对媒介文化生活的参与、实践、过程的考察和反思。

(二)研究维度

1.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面对新媒体的普及使用及由此引发的“数字鸿沟”,学者们从多维度提出提升“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的策略。第一,未来构思式。陈芸竹认为可以建立实验区试点,弥补老年人媒介素养培训教育短板,快速、高效地提升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4]。第二,已有范式反思。武晓立建议从家庭、政府、媒体、市场、老年群体等角度出发,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5]。增强老年人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和技能的意愿,是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的重要驱动力。

2.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媒介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化和体系化设计。对该群体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加以考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以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出发点,归纳总结媒介技术和环境突变导致的“数字鸿沟”,如陈斌琼认为“数字焦虑症”降低了老年群体的媒介接触欲望[6]。有学者从老年群体视角出发,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能力与体系的设计。还有学者建议将老年教育寄托于老年教育机构(老年大学、老干部大学、老年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系统等,设置科学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以此提升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

3.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第一,对“银发群体”媒介认知能力现状的研究。关注其在媒介认知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包括媒介认知程度、认知方式和认知障碍等。此外,还探讨影响媒介认知能力的因素以及提高媒介认知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如张晓静、朱倩等认为,老年人虽然在接入方面的媒介素养不足,但在信息识别以及警惕性方面值得肯定[7]。第二,对“银发群体”媒介使用和参与现状的研究,包括社交媒体的互动、信息传播和社区参与等行为研究。此外,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如王欢妮、鲜诗瑶提到老年人的使用行为大多为接收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利用微信进行简单社交等,但在“云生活”方面掉队[8]。

三、“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的不足

首先,“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整体发文量匀速上升,但理论研究和基础性研究较少,多从现象和实践层面分析与评论,难以形成体系[9]。从研究者分布来看,研究单位之间缺乏合作平台,学者之间的研究相似且重复,研究范畴和规模尚未形成体系。其中涉及实践层面的分析与评论较为宏观,并没有触及“银发群体”的真正困境。

其次,研究热点较为集中,研究视角单一且不足。排名前三的聚类集群是“老年人”“媒介素养”“新媒介”等,这既反映出学界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也体现出研究的浅层化和表面性,缺乏深度。此外,研究数量不足,质量也尚待提高。研究起步晚,“银发群体”新媒介素养研究不仅开始年份晚,文献资料少,而且内容不够丰富,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和老龄化方面,研究视角单一。

最后,问题意识导向不足。国内几乎都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深度访谈等实证形式展开研究,媒介素养效果测评、操作实施等较为缺乏,也未能很好地破解新媒体时代个体行为和心理问题丛生、矛盾冲突叠加等问题。大部分研究从表象出发,观察或反思媒介素养不足的负面影响及后果,思辨性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对策的可操作性不强。

四、“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趋势预测

国内研究自2013年兴起,2020年之后,学者们将研究目光转向新媒介素养领域,“新媒体”“数字鸿沟”“数字反哺”“数字融入”等关键词依次出现并成为研究热点[10]。因此,研究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要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平台和研究思路等方面摆脱困境。

(一)细化研究方向,多维度丈量研究主体

从研究内容来看,局限于对老年群体进行笼统的研究,将影响原因归结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以及缺乏学习新兴技术的机会和资源、怀有抵触心理等[11]。多数研究仅从宏观层面出发关注老年群体,这就导致一些样本的选择存在偏差,分析不同地域老年群体的差别不具有针对性,难以全面了解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以及困境,数据贬值。因此,要精准抓取和多维度定位老年群体的需求,如对比不同地理区域的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差距,对比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差异,多维度探究困境产生的原因[12]。

(二)建构理论框架,创新研究方法

现阶段,国内使用的理论框架借鉴其他学科,如“数字鸿沟”理论用于探索老年群体在数字技术上的差距及其原因,社会认知理论用于理解老年人在现实生活或社交网络上提升媒介素养的过程,以及社会认知身份是否影响老年人媒介素养的发展。未来需要界定老年人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并且推动理论谱系、研究范式、价值功能等核心命题的深度探讨与全面建构,达成学界共识[13]。另外,要定点定时量化监测,逐步透明化、公开化,实时监测和记录老年群体媒介使用和接触等行为数据。

(三)学科交叉合作,形成学术网络

由于媒介素养研究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因此跨学科合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老年人在媒介素养领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还有利于提供更科学综合的研究方法,从而获取更全面的研究数据。如传播学研究老年人媒介使用行为,心理学研究老年人与媒介的情感和感知关系,社会学探究老年人在媒介领域内的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等。多学科思维交叉,形成跨学科学术研究网络,能提供有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共同创新,拓展老年人媒介素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四)凸显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

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媒介素养提升路径,如“政府助老”“企业扶老”“家庭教老”等,但除“数字反哺”之外,其余路径目前看来还未真正发挥功效。今后研究要从政策、问题和现实出发,评估政策在实践指导中的价值和作用,加强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合作,制定出更适合老年人的政策[14]。同时,开展实证性、持续性研究,形成具有较高解释力和政策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探讨如何帮助老年人保护个人数据和规避安全风险,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评估不同教育和培训方法对老年人媒介素养提升的影响[15]。

五、结语

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研究仍然不足。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今天,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微信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变得尤为必要。在呼吁社会关注和重视老年人媒介素养研究的同时,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媒介素养研究的优秀经验,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扩大媒介素养研究范畴。学界关于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研究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视角以及理论,实现多元话题的深度拓展和研究,立足现实,反哺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2]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13.

[3] 周俊华,徐勇.基于CSSCI文献的边疆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12):229-238.

[4] 陈芸竹.老龄社会背景下提升中国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5] 武晓立.跨越“数字鸿沟”:社交媒体时代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J].青年记者,2020(25):16-17.

[6] 陈斌琼.新媒体视域下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8):22-24.

[7] 张晓静,朱倩.武汉老年人微信采纳、使用、知识获取研究:以“数字鸿沟”为视角[J].传媒观察,2021(3):11-18.

[8] 王欢妮,鲜诗瑶.缺失与增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老年人新媒体使用问题研究[J].海河传媒,2021(2):17-19.

[9] 刘佳琳,刘琳琳.数字重构视域下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弥合研究:以智能设备应用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4,10(4):90-94.

[10] 朱琳,田瑞琪.老年群体新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1):158-160.

[11] 罗强强,郑莉娟,郭文山,等.“银发族”的数字化生存:数字素养对老年人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机制[J].图书馆论坛,2023(5):130-139.

[12] 胡文静,李梦涵,王晓珊,等.“银色浪潮”下的老年人新媒介素养分析[J].东南传播,2019(2):111-113.

[13] 张大伟,谢兴政.农村中老年人提升新媒介素养的“关系”路径研究[J].新闻大学,2022(8):1-16,121.

[14] 陈思宇,蒋启琛,李亿.数字化生存背景下老年人媒介素养困境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9):93-95.

[15] 刘家宝,高建丽,刘婍妍.老年人数字鸿沟新动态研究:基于APP应用视角[J].商业经济,2023(12):133-135.

作者简介 毛莎莎,讲师,研究方向:媒体与社会、女性电影。王雅琴,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王雨,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