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提出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应突破开设单门理论课程的局限,将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类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更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内容建设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条主线,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并向研究生传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观念、方法与路径。深化教育创新实践,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中。整合师资、物质、平台资源,建立“大协同”的有机联动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的“三全育人”。研究从课堂讲授、项目竞赛、活动传播、沉浸体验、文化创新设计这五个维度设计课程,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旨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民族文化传播系列课程的建设、实践与改革,有效提升高校研究生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解、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使其能深度参与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课程建设;理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35-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un-yks202209;2023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GY2023100;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广西高校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化与拓展,已有部分高校在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一些院校还未形成完善的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体系,但已经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刻揭示了我国文化多元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地方性知识,不仅具有重要的本土教育价值,而且对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基于此,探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课程教学研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个别课程教学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三个方面。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民族文化课程未能充分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郗希、刘高升认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避免其成为成功学、鸡血式、快餐式的功利化工具[1]。王衍飞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提出目前民族文化进校园最需要的是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并应协调好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观点[2]。高见分析了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优化民族文化课程的师资配置、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等策略[3]。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个别课程教学研究方面,众多学者立足各自学科专业的教学视角,探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体育、历史、美术、外语、服饰等课程教学。蒋东升等从高校体育课程出发[4],徐德莉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出发[5],高俊虹从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出发[6],罗玲从英语课程出发[7],曾婉琳从服饰类课程出发[8]进行探讨。
众多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骆敏、骆意提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涵养功能,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9]。梁琚牵认为,民族院校教学改革应在深化对本民族、家乡历史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注重实践教学[10]。白晓、张艳提出,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1]。
综上,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相关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呈现出散点式教学,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仍停留在赏析与体验层面。
本研究旨在明确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定位,构建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体系,使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真正融入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提出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地方民族文化建设、传承与传播提供教育教学改革思路。要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厘清思路。
(一)理念确定
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应突破现有单门课程设置的局限,将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类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麦克卢汉曾提出,任何课程一旦深入以后,立即就与别的课程发生关联。如果课程设置继续沿袭目前肢解分割、互不相关的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无法理解自己生活其间的自动控制社会[12]。由此可见,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应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整合相关课程内容,构建民族文化传播课程群,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课程之间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中,应设计跨课程、跨学科的教学项目或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体会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构建
应在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政内容,尤其要注重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加强对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并且,在课程内容中,要深刻阐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3]。只有在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中讲深讲透“石榴籽”精神具有的深刻内涵与重要的实践价值,学生才能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与信心,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落实执行
深化教育创新实践,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整合师资、物质、平台资源,建立“大协同”的有机联动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全员育人。如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团队,包括民族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确保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度。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进入课堂,开展教学与研讨;将民族文化传播教育嵌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实施“全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育人。
科学设计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内容与方法,纵向上注意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深度与层次的递进,横向上注意多元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如课堂授课、实地调研、讲座、项目实践等;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开展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打造“强融合”的育人场域,推进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全方位育人[14]。
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从社会学内部将教育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将学校本身视为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场域’来加以解释与分析”[15],那么就应该突破空间限制,依托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运oasI9KFx6cxTN1qv3TR2RQ16mjAR7qJN9Ak7YRNqHOg=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载体,打造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全景式场域。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因此,应从学理上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研究,从而做好科学、全局谋划与部署。
通过研究,明确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包括明确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定位,以及如何打破“散点式”民族文化课程教学的壁垒、构建怎样的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等。
基于此,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一)研究高校课程体系中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育人目标
解决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目标界定不清、育人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深刻阐释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思想、价值观、审美等涵养的赋能,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对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创新与转化能力的培养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民族文化传授给学生,是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育人目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高校课程体系中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甄选与设计
如何甄选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内容?如何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如何优化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内容结构,为研究生提供体系化的知识框架,保障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的完整性?如何结合党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相关措施,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完善课程典型案例素材库?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从而使课程内容不断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
(三)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主体的构成、教学队伍的组织与保障,也就是解决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师资问题
师资的构成应是多元的,应根据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召集拥有民族学、文学、传播学、思想政治等学科背景,并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转化与民族文化传播相关研究的教师,组建教师团队,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四)依据课程内容特点,提出并论证“知识可视化、知识实践化、知识转化”的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模式
从课堂讲授、项目竞赛、活动传播、沉浸体验、文化创新设计这五个维度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打造立体式的民族文化课程群。
加强应用研究,将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落到实处,研究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开展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搭建研究,“民族文化遗产+教学”与实训平台构建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其孵化研究,民族文化宣传与展示的项目竞赛与传播研究等。
建设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研究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因此,开展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郗希,刘高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8):112-115.
[2] 王衍飞.民族文化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基于贵州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8):226-230.
[3] 高见.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6):210-213.
[4] 蒋东升,杨放,何林.新课标理念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理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39-42.
[5] 徐德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114-117.
[6] 高俊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创新设计:内蒙古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课程经验总结[J].中国民族美术,2020(3):98-103.
[7] 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8] 曾婉琳.服饰教学中的活态传承教学改革:以云南特色民族手工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3):66-68.
[9] 骆敏,骆意.少数民族文化涵养功能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6):231-234.
[10] 梁琚牵.文化自信视域下民族院校《纲要》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陇东学院学报,2020,31(3):121-124.
[11] 白晓,张艳.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150-152.
[1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河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424.
[13] 学而时习.关于民族工作,总书记的这些妙喻[EB/OL].求是网,(2021-08-28)[2024-06-24].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8/c_1127804454.htm.
[14] 董秀娜,李洪波,杨道建.“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51-154.
[15] 刘远杰.场域概念的教育学建构[J].教育学报,2018,14(6):21-33.
作者简介 王伟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及其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