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网谣的分型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

2024-10-12 00:00:00刘云花罗远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要:重大灾害发生后,因为存在信息差,大众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又迫切地想知道灾害相关情况,这时部分自媒体或网民出于引流、博取眼球的目的,会擅自发布不实信息,这便是重大灾害网谣。实际上,重大灾害网谣是一种伴随重大灾害而产生的有害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很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当网络谣言盛行,真实信息也将变得不再可信,这不仅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很有可能对救援工作造成阻碍。重大灾害网谣在网络上传播时,还会变身为各种分型,如现场情况类、灾害预测类、救援信息类、灾害损失类等,这会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掉入谣言的陷阱,他们不仅会轻信这些谣言,还会主动传播这些谣言,从而加速重大灾害网谣的扩散。为对冲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深入了解谣言的传播规律与分型特征,从而更好地治理网络谣言。基于此,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重大灾害网谣的分型特征,据此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旨在通过权威、真实、客观的信息来抵消谣言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重大灾害网谣;分型特征;传播规律;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2.63;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19-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语言治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W22204

重大灾害网谣是一种伴随重大灾害产生的有害网络信息,在灾害发生前期,通信受阻、报道滞后等原因所产生的信息差给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1]。特别是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当重大灾害网谣在网络上传播时,还会变身为各种分型,如现场情况类、灾害预测类、救援信息类、灾害损失类等,这些伪装成真实信息的谣言更加隐蔽,让人一时难以辨别,从而掉入谣言的陷阱,对救灾工作造成阻碍[2]。只有深入了解谣言的传播规律以及分型特征,才能更好地治理网络谣言。

一、重大灾害网谣的分型特征

网络谣言以人们的情绪为养料,在群体情绪爆发时,其更易传播。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时,人们总能在网络上看到谣言的影子[3],这些谣言分为现场情况类、灾害预测类、救援信息类、灾害损失类等各种类型,让人难以辨别。“谣言止于智者”,人们只有分清谣言类型,对网谣提高警惕,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才能不断消弭网络谣言存在的空间。

(一)现场情况类

重大灾害发生初期,由于通信不畅、记者无法深入灾区,新闻报道相对滞后,而人们了解灾区情况的欲望强烈,这就为重大灾害网谣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能。

因此,在重大灾害发生之后,总能看到各种各样关于现场情况的谣言,对人们产生误导。例如,在郑州暴雨灾害中,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则鲨鱼在城区街道游弋的短视频,还配以“荥阳海洋馆被冲破,海洋馆鲨鱼逃出来”的文字,引发当地群众恐慌。经查证,该视频实际来自国外社媒平台,原视频长6秒,而该网友将视频开头有俄语的部分裁掉,再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以博取流量。

(二)灾害预测类

重大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的研究和预判十分重要[4],这有助于救灾工作的开展。在灾害发生初期,人们通常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灾害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判,但由于这种预判是经验性的,容易被网络上其他信息所误导,而此时人们又非常渴求相关信息,这就给重大灾害网谣的传播创造了机会。例如,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使得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在大家全力救灾之时,某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今日下午2—5点将有强震”的不实信息,引发当地群众恐慌,警方随后迅速对发布谣言的网友作出了相应的处理。网谣往往利用公众在灾害发生后的信息饥渴状态和心理恐慌,通过编造或夸大灾害情况,达到吸引关注、制造恐慌的目的。灾害预测类网络谣言的特征主要包括内容具有伪科学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三)救援信息类

重大灾害发生后会迅速进入抢险救灾阶段,媒体也会对救灾工作进行连续报道,帮助人们了解灾区情况。但随着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一些谣言产生,这些网络杂音不仅会对抢险救灾工作造成干扰,还会引发灾区群众的负面情绪[5],所以要在第一时间辟谣。例如,在河南暴雨灾害中,某自媒体造谣救援队索要天价救援费,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大量网友拥入该自媒体账号肆意辱骂相关救援队,引发了各方对峙。救援信息类网谣通常借灾区救援的紧迫性和公众对救援行动的高关注度,通过编造救援费用、夸大救援难度、诋毁救援人员等,博取眼球、制造争议或达到某种不良目的。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度敏感性、传播迅速、易激发公众情绪。

(四)灾害损失类

部分自媒体或网民为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会刻意捏造关于自然灾害损失类的谣言,对大众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2024年3月,网民杨某为博取流量,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云南镇雄发生滑坡灾害,18户47人被埋,搜救出8人已无生命体征”这则网络谣言,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蓬溪县公安局就杨某散布谣言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实际上,关于突发自然灾害损失类的谣言,更易广泛传播,从而引发大众不必要的混乱,如抢购货物、囤积物资等。因此,应谨慎看待网络信息,增强信息分辨能力,避免被谣言误导。灾害损失类网谣往往夸大或虚构灾害造成的伤亡与破坏,其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和对灾害的恐惧心理,达到吸引关注、获取流量的目的。

(五)其他分型

除上文提到的四类分型之外,重大灾害网谣还可变身为其他分型,对大众造成误导。

其一,科普类。这类网谣一般以科普的形式出现,对知识水平有限的人造成误导。例如,2021年5月21日晚到5月22日凌晨,云南和青海相继发生地震,由于云南地震与青海地震相隔仅4个小时,因此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青海地震是由云南地震引起的”这则谣言。经科学家辟谣,这两场地震实际上毫无关联,部分自媒体只是为了博眼球而发布谣言。

其二,通报类。这类谣言在重大灾害中较为常见,谣言制造者往往扮演政府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发布“通报”,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此类谣言会伪装成政府文件的形式,让人难以判断真假,从而对灾区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例如,在郑州暴雨灾害中,就有网民在网络上发布“郑州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状态”的消息,随后该消息迅速刷屏,但经过核实其是由网友捏造的。

其三,诈骗类。此类谣言以捏造捐款信息为主,希望通过灾害浑水摸鱼,以达到诈骗他人钱财的目的。例如,在郑州暴雨灾害中,有自媒体以蓝天救援队的名义在网络上募捐,不少网友信以为真,纷纷捐款,造成了个人财产损失。

二、重大灾害网谣引导策略

近年来,兼具大众传媒与人际交往双重功能的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中作用凸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其传播影响力正在向全社会延展,用户呈下沉趋势[6]。因此,如何治理谣言、如何引导舆论成为相关部门和媒体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文从两个方面提出重大灾害网谣引导策略。

(一)利用新技术建立网谣检测系统

新媒体时代,灾害谣言更加依赖网络传播。以往受技术限制,对网谣只能采取“发现—治理”策略[7]。但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已经能够利用技术对网谣进行监测,在谣言出现后及时治理,缩小其传播范围。例如,腾讯公司于2020年9月申请的“谣言识别方法”专利,能从标题和文本方面识别信息,从而得出两个判定结果,再对两个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用户发布的信息是否属于网谣。这能够帮助各大网络平台更加准确地识别和判定谣言,有效促进谣言治理工作的开展。

虽然目前已有技术能够有效检测网谣,但仍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治理[8]。例如,新浪微博的“捉谣记”就是一个集监测、求证、审核、辟谣于一体的平台,可以实时对微博中的信息进行巡查,当发现可疑信息时,会上报给管理者,由管理者向权威媒体或政府机构核实,如果证实是谣言,就会及时辟谣。“捉谣记”的辟谣稿件经过多方核实、把关,确保辟谣信息正确。另外,“捉谣记”还会对网络谣言进行汇编,发布常见网谣排名系统,帮助人们了解谣言的传播规律,增强对谣言的识别能力。

为了进一步完善网谣检测系统,需持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对新型谣言的识别精度与响应速度,确保技术手段能够紧跟谣言传播的新趋势。同时,应通过强化人机协作机制,将技术检测与人工审核有机结合,对于系统标记的疑似谣言,快速启动人工复核流程,确保谣言判定的准确性。此外,应推动跨平台合作,共享谣言数据库与检测资源,形成全网联动的谣言治理格局。

(二)认识传播规律,依法依规联合治理

除了从技术上对谣言进行监测,还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只有认清本质,才能更好地治理网络谣言[9]。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规律,从源头阻断谣言的传播渠道[10]。实际上,谣言主要是利用信息不对等和从众心理传播的。所以,治理谣言要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主流媒体要做好信息公开、信息透明工作,及时将真实信息传递给大众,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11];第二,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做好科普工作,不仅要向大众科普各类科学知识,还要向大众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增强大众认识、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第三,媒体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让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和传播者认识到造谣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另外,要在平时下功夫,开展日常网络谣言治理工作,逐渐提升大众的认知水平,而不是在网络谣言出现后才紧急应对。

其次,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要迅速[12]。治理网络谣言“赶早不赶晚”,只有迅速治理,才能阻止谣言大范围传播。重大灾害网谣传播十分迅猛,经常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13]。而网络谣言一旦出现,真相的传播就会受到层层阻碍。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对待网谣都要迅速处理。例如,在河南暴雨灾害期间,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河南师范大学有9152名师生被困,校内物资严重短缺”,河南师范大学官微在第一时间辟谣,迅速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再次,治理网络谣言要依法依规[14]。治理网络谣言必须依法依规,提高造谣者的违法成本,对造谣者追责到底。杭州吴女士取快递被造谣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起事件中,造谣者无心的玩笑给吴女士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终造谣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因造谣被处罚的事例不胜枚举,这应给予有意造谣者以警示。同时,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都有关于网络谣言的处罚条例。

最后,对网络谣言要联合治理。实际上,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个部门、单个媒体就能完成的[15]。这是因为网络谣言传播的范围往往比较广,需要进行多方核实。所以,对于网络谣言,要建立联合治理机制。此外,针对重大灾害类网络谣言,要实行联合发布机制,提升辟谣信息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例如,新浪微博的“捉谣记”就联合多个部门的力量治理网络谣言,这不仅能够有效阻止谣言的传播,也能给大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

三、结语

重大灾害谣言的出现会对公众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对于谣言的治理,要有的放矢。首先,要深入研究谣言的传播规律与传播渠道,从源头下手予以阻断。其次,要利用技术手段识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并进行治理,各大平台可以开通专门的辟谣栏目,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消除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加强对谣言的监管和治理,提升谣言发布者的违法成本,利用法律武器予以震慑。最后,要不断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大众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使其做到不造谣、不传谣。

参考文献:

[1] 蒋颖.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策略[J].新闻界,2021(11):71-75.

[2] 陈丹琳.探究网络谣言治理法律体系的完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21(20):132-134.

[3] 徐占品,迟晓明.灾害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J].青年记者,2021(10):42-43.

[4] 张月,唐茂军.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及其治理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12):281-282.

[5] 赵佳静,张欣.重大灾害事件中网络谣言治理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6):78-82.

[6] 王晰巍,李文乔,韦雅楠,等.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2):39-46.

[7] 高瑜键.微博中突发性事件谣言的传播规律与治理[J].青年记者,2019(5):88-89.

[8] 刘翠莲,孙晓红,申灿.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现状及对策[J].新闻与写作,2017(1):100-102.

[9] 崔斌.作为社会协调机制的网络谣言[J].探索与争鸣,2016(10):99-101.

[10] 于博然,蔡芳霖,陈曦,等.基于规则推理的自然灾害谣言模拟生成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S1):97-99.

[11] 李龙,何梦祎.公共安全危机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J].新闻战线,2014(12):86-87.

[12] 谢建平.和谐党群关系视域下的网络政治谣言治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2):20-27.

[13] 文宏.地震谣言事件的演化机理与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4(8):69-74.

[14] 唐芳,杭宇.网络谣言:值得警惕的另类突发事件[J].党政论坛,2013(10):40-42.

[15] 王国华,汪娟,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0):72-76.

作者简介 刘云花,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罗远平,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